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5篇
农学   15篇
  3篇
综合类   36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利用云南省128个县所属的气候类型并结合云南区域内的5个稻作分区,应用GIS、Excel、Foxpro等软件分析研究了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外观品质的生态地理分布。初步摸清了外观品质主要是粒型包括粒长、粒长宽比和米色的生态地理分布习性,从总趋势上看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以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的资源中粒长的长和粒长宽比值都十分理想;而南亚热带及滇南单双季籼稻区的有色米资源分布较丰富,但针对外观品质不同的成分和特性还有着各自的分布侧重区域等,其研究结果可为优异资源挖掘和利用、优质稻育种研究、生产等领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2.
Web数据库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今年来Internet/Intranet的蓬勃发展对数据库技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Internet的核心应用Web上信息量大、面广,难以管理;数据库技术则比较成熟,机构严谨,但是灵活性不足。这两种技术的天然互补性决定了相互融合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将Web技术和数据库相结合,不仅把Web与数据库的所有优点集中在一起,而且充分利用了大量的已有的数据库信息资源。总的思路是采用中间件将两者结合起来,而对于Web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变动都不大。所以Web数据库访问技术是Internet和数据库共同的发展方向,也是Internet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二、Web数据库的…  相似文献   
43.
综合整理了中国三系杂交粳稻种质资源的基本情况,分别从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及杂交粳稻品种(组合)的收集保存、类型、系谱、基本特征特性、抗逆性、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此外,还对近年审定的部分三系杂交粳稻品种(组合)进行分析评价,为进一步研究和利用中国杂交粳稻提供整合的研究信息。  相似文献   
44.
45.
野生大豆天然群体百粒重类型组成与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百粒重是野生大豆重要的植物学性状之一,是Soja亚属内种的进化程度的标志.通常野生大豆天然群体都是各种百粒重组成的混合群体.我们调查了12个天然群体百粒重类型构成.结果显示,群体间的多样性(H'β=2.420),明显高于群体内的多样性(H'α=0.875),说明群体的百粒重组成的变异主要是由于群体的地理位置效应而引起.在这些天然群体内,百粒重的变动在0.76-6.0g之间,1.0-1.5g和1.5-2.0g是群体的主要优势型,小于1.0g或者较大的2.0-2.5g类型很少成为群体的优势型.大多数群体有单一优势型,少数有两个优势型.北部和中部的群体的平均百粒重大于南部群体,变异程度也高.关联分析显示百粒重越是接近的类型,他们的重叠分布性也较大;2.0g以下类型之间的重叠分布性较高,同样2.0g以上类型之间的重叠性也较高.聚类结果暗示,野生大豆天然种群组成结构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6.
区块链技术在种业大数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种业自《种子法》实施以来进入了规范发展阶段,种业领域各环节产生的数据也随之增多,这些数据的集合构成了种业大数据。种业大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是一个由多方参与的、复杂的数据管理工作,更好地利用种业大数据可以加强种子市场的监管,防止市场上种子假冒、套牌、侵权行为的出现。区块链技术恰恰可以提供一个多方参与的、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管理方案。就区块链技术在种业大数据中的应用问题,提出了种业大数据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数据层、网络层、扩展层、应用层4层层级架构,并就种业大数据具体应用场景提出了"弱中心化"的共识机制,分析了在种业大数据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激励机制、智能合约和密钥机制。最后就区块链技术当前发展趋势分析了种业大数据中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7.
粮食作物种质资源的品质特性及其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报道了我国“七五”、“八五”、“九五”期间 ,对水稻、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玉米、谷子、黍稷、高粱、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豇豆和普通菜豆等 15种粮食作物近 10万份种质资源品质性状的鉴定结果 ;总结了各种作物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总淀粉、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变异范围 ;分析了一些水稻材料的糊化温度和胶稠度 ,一些小麦材料的沉淀值、硬度和容重 ,一些大麦材料的无蛋白提取物和糖化力 ,燕麦的油酸和亚油酸 ,荞麦的维生素E和PP ,玉米的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 ,谷子的维生素B1、B2 和E ,高粱的鞣酸等的变异范围。结果表明 ,各种作物各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范围都很大。利用现有种质资源选育优质品种 ,对发展名特优食品潜力很大。还列举了不同用途的优质品种  相似文献   
48.
为确定患病虹鳟的病原,本实验从患病鱼溃烂肌肉中分离到2株细菌,分别命名为CH06和CH07,经回归感染证实分离菌株为导致此次虹鳟患病的病原菌,并进一步对其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血清型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在TYES琼脂平板上呈煎蛋状外观,产黄色素,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呈阳性,能水解明胶和酪蛋白,不能水解淀粉,不能利用果糖、半乳糖和七叶苷等。16S rRNA比对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与嗜冷黄杆菌模式株NBRC 15942的同源性分别为99.35%和99.42%。综合菌株理化和分子特性确定CH06和CH07株为嗜冷黄杆菌。利用多重PCR方法鉴定CH06和CH07株的血清型均为1型(Fd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析表明,CH06和CH07株的基因型分别为ST-12和ST-78型,且均属于CC-ST10克隆型。人工感染结果显示,CH06和CH07株对虹鳟幼鱼具有较高致病性,其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7.1×105和1.1×105 CFU/mL,攻毒剂量与临床病症出现时间呈反比,从人工感染实验鱼的肌肉、脾脏等组织中可重新分离到嗜冷黄杆菌。组织病理变化显示,病鱼肝细胞肿胀,空泡变性,部分肝细胞溶解坏死,细胞核溶解消失;脾脏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减少,红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增多;肌纤维间隙增宽、断裂、弯曲不齐,部分肌细胞肌浆溶解呈蜂窝状。CH06和CH07株对10种抗菌药物的耐药谱略有不同,均对氨苄西林和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敏感;CH06株对恩诺沙星、氟苯尼考等耐药,而CH07株对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中度敏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我国虹鳟源嗜冷黄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以期为虹鳟细菌性冷水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贵州农业生物资源调查"项目产生了大量数据资料,采用有效的方法分析这些资料有利于全面了解当地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情况,可为决策部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和进一步科学研究提供依据。分析了不同的可视化方法,针对以往调查数据研究结果呈现不直观等特点,本文采用Microsoft Excel、GIS和R多种手段对调查数据进行可视化研究,并分析了可视化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电子表格可做简单的统计分析;空间数据可视化方法可用于数据校验、显示种质资源富集程度;统计分析可视化方法整合了不同类型的数据,可用于挖掘出隐藏在数据中的信息。多种数据可视化手段可使数据及分析结果以更直观的形式呈现,有助于全面了解生物资源,促进资源充分利用。分析了作物种质资源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规范种质调查数据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0.
掌握农作物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种质资源在地理空间上的聚集离散特征,对于作物种质资源全面收集、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空间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借助ARCGIS软件,从种质资源的数量、方位特征、集中程度分别分析不同综合农业分区内种质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通过数量分析显示,黄淮海区和黄土高原区密度最大,说明这两个地区的种质资源最为丰富,需要重点保护;方位分析得出,华南区和甘新区的资源分布范围最广,并且资源方向分布趋势最为明显,除甘新区外,其他区域的资源方向角均在90°以内。资源的分布范围、分布趋势和方向角度不仅能分析区域资源的方位分布特征,还可从空间角度辅助寻找影响种质资源地理分布的关键因子;集中度分析中,青藏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和东北区的种质资源分布最为聚集,可采取集中区域资源重点保护的策略。该项研究可为种质资源在不同综合农业分区内的保护、利用和收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