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7篇
水产渔业   5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采用SephadexG-200凝胶过滤层析法,对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粗提液进行分离纯化,层析洗脱共得到3个蛋白峰.用聚丙烯凝胶电泳、免疫扩散等方法研究表明:黑龙江茴鱼卵黄蛋白(Yolk protein)含有分子量分别为567.2,486.3,157.5 kDa的3种蛋白,由分子量分别为80.7,68.7,46.8,39,...  相似文献   
12.
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得成熟卵3.26kg,共计21.5×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19.11×104粒,受精率86.7%~95.6%;孵出鱼苗12.5×104尾,孵化率40%~68.9%。结果说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产前培育温度变化对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效果有明显影响;与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比较,催产效应时间基本相同;雄鱼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3.
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6尾雌性养殖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Brandt)进行人工催产,其中4尾雌鲟顺利排卵;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成熟卵7.7kg,共计42.77×104粒;以"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28.82×104粒,受精率67.37%;孵出鱼苗12.69×104尾,孵化率43.63%。本研究对人工催情方法和活体取卵方法与手术技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人工养殖亲鱼催产效应时间长于野生鱼(已报道);不同时间取出鱼卵的授精效果差异较大,即成熟卵均能受精,但受精率随产卵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经产雄鱼与初产雄鱼间精子活力差异显著,经产雄鱼精子平均快速泳动时间及精子寿命均长于初产雄鱼精子。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俄罗斯鲟(Acipenser galdenstadti)在规模化养殖生产中的幼鱼驯化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用活铒开口后,用三种不同方法进行配合饲料驯化度试验,A组用配合饲料直接驯化,B组用饲料和活铒交替投喂,C组(对照组)用活铒投喂。实验结果:A组成活率达到建85.3%,铒料系数为1.59,平均日增重率3%;B组成活率达到93.4%,铒料系数为1.47,平均日增重率3.41%,结果表明,B组交替投喂的效果比A组直接驯化的效果为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调节光周期促进虹鳟早产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对17β-E_2(雌二醇)和睾酮两种激素含量的测定,研究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情况下,两种激素的动态变化,以及与正常鱼激素含量的比较.进一步研究光周期对虹鳟性腺成熟促进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温度对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类和鸟类的胚胎发育在恒温条件下进行的,受外界环境影响极小,因此其性别决定和分化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而低等脊椎动物的性别决定和分化除受遗传因素控制外,还受到温度、光照、pH值、食物供给、外源激素及动物群体行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抗生素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 抗生素的定义及发展历史抗生素是指由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或是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 ,抗生素在低浓度下对特异性微生物 (包括细菌、立克农氏体、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 )有抑制生长或杀灭作用 ,抗生素原称为抗菌素 ,但由于它的作用超出单纯的抗菌范围 ,所以称为抗生素。抗生素的发展已有 5 0多年的历史 ,由于它具有卓越的疗效和广泛的用途 ,因而发展很快。1 943年以后 ,青霉素首先在美国形成大批量工业化生产 ,与此同时 ,一些饲养业者把抗生素的发酵残渣加在饲料中喂猪 ,并发现用这种饲料…  相似文献   
18.
史氏鲟全人工繁殖研究--Ⅰ.精子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人工控制条件下培育并达到成熟的史氏鲟雄鱼,人工摧情获得精液。本介绍对精子生物学特性的观测结果,其中包括:透视电镜下观察到的精子形态结构,精子快速泳动时间和寿命,精液的质量密度和精子密度,同时与野生雄鱼精子活力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首次对鲟鱼卵甲藻病作了报道,章对该病病症进行描述,初步分析了鲟鱼卵甲藻病病因,并提出了防治鲟鱼此病的几点见议。  相似文献   
20.
施氏鲟的性腺分化及养殖水温对其性腺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了养殖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起源、迁移和原始生殖腺的形成及分化。结果表明,施氏鲟PGC最早出现于1.5 dph(days post-hatching)的仔鱼中肾管(又称吴尔夫氏管)原基一侧的中胚层中。3~7 dph,PGCs数目增多,并聚集成细胞索,17~31 dph,PGCs沿肠系膜向肾管区下方迁移,并与生殖嵴细胞一起形成原始性腺;40~60 dph时成群的小细胞团由肾区向原始性腺迁移,原始性腺上皮细胞柱状;90~120 dph,原始性腺中出现生殖上皮和性细胞,脂肪细胞和血管增多。180 dph以后,施氏鲟幼鱼性腺在组织学水平上出现光滑型(精巢)和褶皱型(卵巢)2种性腺组织结构,标志施氏鲟幼鱼性腺在解剖学水平上已经分化。本实验结果表明,孵化后31~180 d为其性腺分化的关键期。将孵化后56 d的仔鱼分别在不同的水温(27℃±0.5℃、24℃±0.5℃、21℃±0.5℃、18℃±0.5℃和15℃±0.5℃)中培育至210 d,组织学观察其性腺的发育和分化,结果发现,温度可影响施氏鲟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但不影响其性腺分化的方向。高温(24℃和27℃)可使施氏鲟幼鱼提前性腺分化,其中27℃组较对照组(21℃)提前50 d,24℃组提前30 d;低温(15℃组)则延长幼鱼性腺分化的时间。施氏鲟幼鱼的性别分化不属于温度依赖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