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19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6篇
  10篇
综合类   8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9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探索黔北山地烤烟土壤条件下适宜的有机无机复混肥配方,通过塑料网框框栽试验,同时设不施肥和当地生产常规肥处理为对照,研究了自制有机无机复混肥在黔北山地烤烟土壤中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碱解氮的释放迁移。结果表明:在烤烟整个生育期内,不施肥处理土壤的0~20 cm、20~40 cm和40~60 cm深度垂直方向和7㎝处、14㎝水平方向碱解氮均呈线性下降趋势。在同一取样时期,2∶1有机无机复混肥、1∶1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当地生产常规肥在7㎝处和14㎝处的3个深度土壤碱解氮差异不明显;烤烟栽后50 d,3种肥料距离施肥点越近土壤碱解氮均越高,和不施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复混肥比当地生产常规肥差异大。栽后0~125 d,3种肥料施肥区外土壤的碱解氮在0~25 d上升,25 d下降,施肥区外氮素释放强度为2∶1肥料≈1∶1肥料>当地常规生产肥,H1、H2比CK土壤碱解氮分别增高10.9%和10.7%。因此,不施肥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土壤碱解氮呈线性下降,2∶1有机无机复混肥、1∶1有机无机复混肥和当地生产常规肥在不同深度土壤中的碱解氮差异不明显,有机无机复混肥中的碱解氮在水平方向上扩散迁移速度比当地生产常规肥慢,养分释放较适合烤烟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42.
通过对嘉兴市浅部主要地基土体的构成及物理力学指标相关性的研究,得到了符合本区地基土特点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与原位试验数据间的回归方程。利用大量勘察资料,分析了④2层粉性土的工程特性、分布状况及用作桩基持力层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厚度大于3.5 m且较均匀、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在4.0 MPa以上时,可以作为桩基持力层。  相似文献   
143.
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种类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9年5月和8月对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进行了野外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辽河太子河水系的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绿藻和蓝藻组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195种,其中硅藻门种类最多,共鉴定出97种;绿藻门次之,共鉴定出55种;蓝藻门居第3位,共鉴定出25种;藻类的密度具有明显变化,从5月开始总藻类密度开始减少,而蓝藻门的藻类密度却明显上升,从占总藻类密度的7%上升到17%;从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分布上看,太子河水系不同区域浮游植物多样性的差异性显著,太子河水系上游地区浮游植物多样性小于下游地区。  相似文献   
144.
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的详细调查和分析,揭示其河岸带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对太子河北支河岸带18个点位0~20 cm、20~30 cm、30~40 cm 3个不同深度的土壤进行了多项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基质较硬,容重普遍较大而孔隙率较小,土壤结构性较差;土壤中性偏碱性;河岸带土壤全磷含量中等,而速效磷含量较低,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采样点不同差异较大,二者之间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测定的理化指标普遍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在水平方向上,源头土壤的各项理化指标较其它采样点好,垂直方向上,上层最好,下层最差。太子河北支河岸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较差,几种化学指标较低,富营养化现象比较少见;太子河北支源头土壤保护好,往下游人为干扰逐渐明显;全流域土壤层次较明显,说明近期没有大规模扰动。  相似文献   
145.
山区杂交水稻旱育秧轻简栽培技术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盘旱育抛秧、无盘旱育手插、塑盘旱育抛秧是近年来推广的轻简栽培模式,辰溪县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三种轻简栽培模式中以无盘旱育手插栽培的投入产出比、净产值和纯收入居首,具有高产、省种、省肥、省水、省秧田、秧苗素质好、穗大粒多、成穗率高、无水源限制等优点,适合在山区稻作区推广应用,而另外两种旱育抛秧轻简栽培方式在山区稻作区应用具有多种局限性,尤其在水源不足的山区推广应持审慎态度。  相似文献   
146.
目的 分析青年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为提高临床上对青年期急性LEDVT的认识及警惕.方法 回顾分析17例青年期急性LEDVT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均通过超声检查诊断为青年期急性LEDVT的患者,经抗凝、溶栓等治疗,其中效果优者5例,良好者6例,优良率为64.7%,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者6例,占35.3%.结论 青年期急性LEDVT有较高的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临床医师需加强对青年期急性LEDVT的认识,做到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以进一步减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7.
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鱼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年9月、2011年5月和8月对辽河干流自然保护区开展了鱼类调查。结果显示,保护区共有鱼类28种,以杂食性耐污小型鱼类为主,其中鲤科鱼类占65.52%。与历史资料相比,鱼类种类大幅减少,且表现出营养结构简单化、鱼类资源小型化的特征。保护区鱼类群落组成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化,可分为石佛寺水库上游、石佛寺水库下游和感潮河段3个区段。保护区上游鱼类多样性和物种丰富度指数高于下游;鱼类物种数秋季高于春季,而鱼类个体数均匀程度春季高于秋季。典范对应分析发现秋季TN(F=3.25,P=0.012)和水温(F=2.86,P=0.016)为显著影响鱼类群落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48.
以3个试验点杂交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 tulipifera试验林为材料,研究了土壤容重、pH值以及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及有机质质量分数等9个土壤因子对杂交鹅掌楸幼林生长量(1~8年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在不同地点、坡位与土层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杂交鹅掌楸幼龄期生长量在不同地点间以及地点内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除1~2 a地径与速效钾质量分数相关不显著外,其余各年份的杂交鹅掌楸树高与胸径均与土壤碱解氮质量分数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碱解氮和速效钾是影响杂交鹅掌楸生长的2个关键土壤因子,提高土壤碱解氮及速效钾质量分数可促进杂交鹅掌楸幼林期生长。这对于杂交鹅掌楸造林立地选择及幼林期土壤养分管理有指导意义。表6参20  相似文献   
149.
为了用硅藻指数评价太子河的水生态健康状况,于2012年5月对太子河河岸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森林用地、森林耕作用地、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下的38个采样点位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应用6项硅藻指数(硅藻生物指数IBD、硅藻属指数IDG、特定污染敏感指数IPS、欧盟硅藻指数CEE、硅藻营养化指数TDI和戴斯指数DESCY)对太子河的水生态环境进行健康评估。结果表明:MRPP结果显示,太子河流域4种土地利用类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P0.05);太子河流域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物种丰富度的平均值分别为2.96、0.72和18,物种密度为7.83×106cells/cm2;根据相关分析显示,硅藻指数之间、硅藻指数与水环境因子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根据K-S检验,6项硅藻指数均符合正态分布;根据线性回归方程分析,D-IBI与IBD、IPS、IDG、CEE、TDI、DESCY均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5),表明6项硅藻指数在太子河流域具有较好的适用性;用硅藻指数评价太子河流域的结果显示,太子河上游地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好,中游地区水生态健康状况一般,下游地区水生态健康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150.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世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般特征,也具有适合中国国情、凸显中国农情、彰显中国智慧的鲜明特色: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属性,实行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独特优势,实现全体农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价值旨归,农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厚根基。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理论与道路将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模式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