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5篇
农学   2篇
  32篇
综合类   56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同干扰条件下构树盆栽苗芽种群数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春、夏、秋、冬4个季节通过对构树苗木不同部位截断、抹芽及喷施5种不同浓度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田间干扰试验,旨在探明不同干扰方式对构树苗木芽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干扰和化学干扰均能刺激构树芽萌发;在物理干扰条件下芽种群增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显著,表现为春季芽种群增量最大,为43个;在1年4个季节中,通过去顶芽获得的芽种群增量最大.不同浓度的化学干扰对芽种群增量的影响差异显著,3种生长素促进萌芽的效应依次为6-BAGA3KT,3种生长素促进萌芽的适宜浓度分别为50,80和50μg.L-1,芽增量分别为50个,31个及24个.因此,春季去顶芽的物理干扰和喷施50μg.L-1 6-BA的化学干扰2种方式可以刺激构树芽的大量萌发并生长发育成萌枝,对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早期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2.
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区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研究了该地区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日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小生境地面温度、气温、光照强度和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土面土温高,但温度变化缓和,气温、光照条件和湿度条件都较好,因而土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提高光合产率。石沟土温、气温和光照都较低,相对湿度高,植物的生长相对土面较差。而石槽则小气候变化剧烈,植物生长受到制约。图8表1参12  相似文献   
63.
西南喀斯特地区构树叶、皮的生态经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构树叶粗蛋白年变化呈现两个高峰,依次在4月和8月时出现,其值分别为25.4%和21.2%;皮粗纤维年变化也出现两个高峰,依次在4月和10月时出现,其值分别为45.7%和41.2%。构树皮生物量的分配为中度干扰强度干扰弱度干扰,这说明适宜强度的干扰可以促进构树萌枝的产生。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构树叶、皮的经营技术。  相似文献   
64.
黔中喀斯特森林群落光皮桦种群竞争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黔中喀斯特区森林群落内的光皮桦种群及其伴生种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群落内物种的径级结构变化关系及光皮桦种群的径级结构变化;以光皮桦生长态势最好的林分及其伴生树种为优势种的林分中优势度为环境容纳量,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用Lotka-Volterra竞争方程研究光皮桦及其伴生树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1)在森林群落的径级结构变化上,光皮桦在不同径级所占的株数比例都低于伴生树种,种群分布中幼苗数量不是最多,种群径级结构呈衰退型。2)在光皮桦同伴生树种间的竞争关系上,在达到平衡时,光皮桦及其伴生树种的相对优势度分别为20.30%和79.70%,说明随着森林群落的演替发展,未来光皮桦在森林群落中将处于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65.
为探明喀斯特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天然更新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为石漠化区植被恢复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样地调查,选取反映群落更新库特征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幼苗库密度、母树密度、反映影响群落更新库变化的关键环境因素土层厚度和群落盖度等5个指标,对贵州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更新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群...  相似文献   
66.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5 a后,所种植的林木大部分都已经成林,生态健康问题也开始彰显。将生态健康的理念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结合是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尝试。目前国际上关于退耕还林生态健康的研究很少,尚未有一个完整的定义,远未形成系统研究体系。中国对此研究则刚开始, 更多的问题需要调查和研究。在退耕还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的概念,探讨其概念体系形成发展的历史,并试图构建退耕还林生态健康诊断指标,提出进一步加强植被恢复研究的相关建议,展望退耕还林生态健康研究的可能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7.
为明确赤水河上游主要树种根际土壤调控水分能力,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从容重、含水率和孔隙度等方面入手研究水文生态功能,并划分调控水分功能群。结果表明:32个树种0—60 cm的最大持水量为212.00~357.94 mm、有效贮水量为11.07~85.15 mm,是一个蓄水库;其持水速率大于失水速率,且二者与时间的关系均符合幂函数模型。采用RDA排序时,可将该区的树种划分为5类功能群:功能群Ⅰ包括杨梅、丝栗栲、茶、白栎、马尾松、慈竹;功能群Ⅱ包括杨树、杉木、构树、荚蒾、撑绿竹、枫香、火棘、山胡椒、乌桕、楝树、马桑;功能群Ⅲ包括枇杷、南天竹、李、柏木、梧桐、香椿;功能群Ⅳ包括檵木、黄荆、油桐、毛桐、南酸枣;功能群Ⅴ包括盐肤木、黄连木、柑橘、油茶。土壤容重、含水率、孔隙度等物理特征和持水过程是影响土壤水分调控能力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赤水河上游水源涵养林树种的选择和配置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8.
为揭示茂兰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群落数量特征及健康度特点,以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6个阶段群落为研究对象,选择10个数量指标,从群落组织力、能量和稳定性三方面对各恢复阶段群落数量特征及健康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草本层中I阶段草本高度和密度最大;灌木数量在V阶段最多,在900 m~2内达5174株;(2)群落各层次生物量差异显著,演替过程中,木本植物及总体群落的生物量均呈增长趋势,全光照利用率以各阶段建群层最佳;(3)乔木层多样性指数H'、生态优势度λ、稳定性系数变化均呈递减趋势,且都在IV-V阶段下降最快,而后平缓;草本层、灌木层则变化各异;(4)随着植被正向演替,群落乔木层健康度指数为上升型,灌木层为单峰型,草本层为下降型;(5)草本层贡献率为下降型,灌木层为单峰型,乔木层为上升型。  相似文献   
69.
东北低山丘陵区是东北商品粮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分析当地生态经济现状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工程和运筹学原理和方法,建立了该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主体--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同时开展了环境整治措施优化配置及系统优化调控,形成了"山上青松戴帽.山间果树缠腰,山下坝塘固脚,塘内蓄水养鱼,坝外开田种稻"的生态模式;同时,开展畜牧业生产和农业初级产品深加工,并利用剩余劳动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形成了以农业为主,兼顾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和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模式,二者结合构成了该区流域系统的生态经济结构模式,为同类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了依据和实体模型.  相似文献   
70.
构树是喀斯特地区的先锋树种之一,文中分析了喀斯特地区不同干扰条件下构树萌枝种群的数量特征、年龄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不同干扰条件下的构树萌枝种群年龄结构呈现增长、稳定和衰退的趋势;萌枝种群结构可分为5种主要类型,各类型的数量和年龄结构与干扰有关,说明萌枝是主要的更新方式,干扰是影响萌枝产生的主要因素,中度干扰促进了构树萌枝的发展。萌枝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乔木层呈随机分布型,而灌木层呈集群分布型,主要与构树本身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密切相关,同时受干扰及群落内生境异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