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35篇
农学   2篇
  32篇
综合类   56篇
水产渔业   1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01.
以贵州花江喀斯特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生化活性试验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土壤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微生物熵(qSMBC)的季节动态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一年四季中土壤微生物数量、生化作用强度、微生物生物量碳及qSMBC明显上升,即土壤微生物活性明显增强,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活性,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4个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活性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总体上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的动态特点(P〈0.05),表明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季节动态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2.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评价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在研究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组成、结构、功能的基础上,提出了退化群落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3个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退化群落在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生物量等特征指标的恢复潜力度、恢复度和恢复速度的变化,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一级演替阶段群落向相邻更高一级演替阶段群落恢复的潜力度最高,群落自然恢复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顺序替代过程;早期阶段恢复潜力度较高、恢复度低、速度慢,中期阶段恢复潜力度高、恢复度中等、速度快,后期阶段恢复潜力度低、恢复度高、速度慢。群落整体恢复速度低于群落各特征指标恢复速度。在群落各特征指标中,群落高度、盖度、实生株/总株数、组成结构、显著度的恢复速度高于生物量恢复速度,即群落结构恢复快于群落功能恢复。群落自然恢复对策的变化是由早期更新对策向中期结构调整对策至后期结构功能协调完善对策更替。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40~50年可有较为正常的组成、外貌和结构,但要达到功能完全恢复则需时很长。  相似文献   
103.
黔中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型春季土壤呼吸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及土壤呼吸叶室6400-09对黔中喀斯特地区5种林型的土壤呼吸速率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均呈单峰型;马尾松林土壤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值比阔叶林平均高0.91 CO2 μmol/(m2·s),其中凋落物部分平均高1.50 CO2 μmol/(m2·s);呼吸速率日均值为马尾松林(4.41 μmol/m2·s)>柏木林(3.55 μmol/m2·s)>阔叶林(3.49 μmol/m2·s)>灌木林(3.32 μmol/m2·s)>针阔混交林(3.05 μmol/m2·s);呼吸速率日极差与El呼吸速率平均值的比值为马尾松林(40.56%)>灌木林(23.91%)>针阔混交林(23.29%)>阔叶林(18.46%)>柏木林(13.70%);凋落物占土壤呼吸速率的比重为马尾松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柏木林>阔叶林;土壤呼吸速率与5 cm土温关联较大;土壤湿度与土壤呼吸速率值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4.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工程中低效林面积所占比重很大.低效林改造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到天然林保护工程质量。对封改、封抚、封造3种经营类型低效林复位调查及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乔木层物种、株数都有大幅度的增加.林分结构趋向均匀,优势种仍是杉木、檫木,但很多目的树种进入到了乔木层。灌木层物种减少,数量减少,优势度下降,均匀度提高,杂灌减少,目的树种数量和物种增加,整个林分结构向针阔混交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喀斯特森林植被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茂兰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容重(0~10 cm土层0.94~1.15 g cm-3,>30 cm土层0.98~1.19 g cm-3)、石砾含量(0~10 cm土层19.93 ~26.61%,>30 cm土层20.36 ~32.11%)随恢复进展而减少,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容积(0~10 cm土层20.13 ~22.02 m3,>30 cm土层4.16~6.87 m3)、有机碳含量(0 ~10 cm土层21.14 ~52.67 g kg-1,> 30 cm土层11.15 ~25.93 g kg-1)、有机碳密度[(0 ~ 10 cm土层1.91 ~4.03 kg m-2,> 30 cm土层0.39~1.96 kgm-2)、有机碳储量(900 m2样地0 ~ 10 cm土层0.538 ~0.883 t,>30 cm土层0.039 ~0.137 t)、易氧化碳含量(0~10 cm土层5.28 ~33.25 g kg-1,> 30 cm土层5.98 ~ 14.13 g kg-1)均随恢复进展而增加,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恢复进展0 ~ 20 cm土层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20 cm土层则相反;随土层加深有机碳稳定性增强、活性降低;土壤有机碳随恢复进展总体上具碳汇效应,且早期其量少质低、表聚性强、碳汇效应不显著、固碳潜力大,后期则相反.加强保护喀斯特森林,使其自然恢复,有利于土壤质量的提高和有机碳的累积.  相似文献   
106.
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动态研究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研究了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退化喀斯特森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动态特征。群落组成结构变化体现于不同适应等级种组的变化 ,不同恢复阶段各种组的优势地位不同 ,草本群落阶段与草灌过渡阶段 ,灌丛灌木阶段与灌乔过渡阶段 ,常绿落叶阔叶林阶段与顶极群落阶段其居优势地位的种组分别为先锋种 ,次先锋种和过渡种 ,次顶极种和顶极种 ,种组替代规律是先锋种经次先锋种、过渡种最终被次顶极种和顶极种替代。随着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 ,群落高度 (0 6~ 16 9m)、盖度 (0 2 9~ 0 79)、显著度 (0 872 0~2 1 8981cm2 ·m- 2 )逐渐提高 ,而密度早期增大之后逐渐降低 (36 32 8~ 5 6 116株·hm- 2 ,5 6 116~ 2 372株·hm- 2 ) ;物种数 (16~ 5 0 )、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 (0 99~ 4 72 )、均匀度 (0 77~ 0 83)升高而生态优势度 (0 16~ 0 0 5 )降低 ;群落生物量 (3 4 9~ 87 4 5t·hm- 2 )逐渐积累增大 ;萌生株数减少而实生株数增多 ,群落更新对策由早期阶段无性更新向后期阶段有性更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7.
几种常见喀斯特森林树种种子发芽对水分胁迫的反应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PEG对16个不同喀斯特森林树种种子萌发进行人工水分胁迫处理,结果表明,随着水势的下降,除少数树种发芽率在轻度胁迫下有所上升外,总体呈下降趋势,发芽速度、胚轴、胚根长下降,不同喀斯特森林树种种间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幅度差异显著。樟树、香椿、女贞、刺槐和火棘等在-0.6Mpa下仍有较高的发芽率,且胚根长、胚轴长下降幅度较小,综合评价初步认为耐早性较强;而细叶榕、鹅掌柴、盐肤木、朴树等发芽率、胚根长、胚轴长下降幅度显著,综合评价初步认为耐早性较弱;荆节花、械树、粗叶木、小果蔷薇、云南鼠刺等耐早性居中。  相似文献   
108.
贵州有野生攀援植物782种(含种以下分类群),隶属59科177属。其中木本554种,占贵州攀援植物总数的70.8%,主要为落叶种类。按不同的攀援习性,主要分为缠绕型、卷须型、吸附型和棘刺型。资源分布遍及全省,以东、东南、南及西南部山区最为丰富。本文主要对其资源特点及其在石山绿化、水土保持、园林绿化、藤制品等方面的开发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9.
对“生态立省”战略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理飞  胡勇 《贵州林业科技》2006,34(1):24-26,23
作者对“生态省”、“生态立省”、“生态省建设”等有关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必须要解决的如下关键问题:加强贵州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正确确定生态立省具体目标,制订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立省的评价体系和方法;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经济规律为指导,进行生态省建设的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建立生态和谐、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贵州生态省;增强领导决策层的生态意识;订生态立省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对贵州省生态立省战略重点进行分析,认为生态立省林业为先,改善生态的根本在于发展林业,喀斯特区生态恢复是生态省建设之重点和难点,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是重要之路。  相似文献   
110.
草海流域水源功能区植物持水功能群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植物形态结构—功能—植物功能群的角度,采用PCA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析了植物叶片形态、构建特征与持水能力的关系,划分了叶片持水功能群。结果表明:决定植物叶片持水能力的主要形态指标为叶片大小、叶片宽窄、叶片持水率、叶夹角,据此,评价草海流域水源功能区植物群落中23个主要树种的持水能力,并划分为5类植物持水功能群:第一类阔叶大叶高持水功能群(PFGsI)、第二类阔叶中叶中持水功能群(PFGsII)、第三类阔叶小叶中持水功能群(PFGsIII)、第四类针叶中持水功能群(PFGsIV)、第五类阔叶小叶低持水功能群(PFGsV),并描述了各叶片持水功能群的基本特征,为研究区涵养水源林的营造和生态修复过程中的树种选择、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