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42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7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22.
本文通过介绍DEM引出了数字高程模型内插方法研究分析的必要性.比较了各种DEM内插方法,并且说明了各种精度模型.最后通过两种不同的内插方法得出国家测绘局的规定的28个检查点的高程,并进行对比以达到对DEM内插精度的分析.  相似文献   
23.
暗纹东方纯隶属于纯形目,(鱼屯)科,东方纯属,俗称河纯,为有毒的洄游性鱼类,其肉质鲜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因此,颇受消费者的欢迎,在我国民间素有“冒死吃河(鱼屯)”之说。暗纹东方(鱼屯)自1991年人工繁殖成功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已开始进行规模养殖,主要的养殖方式有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本文简要介绍暗纹东方纯的温流水养殖技术,供广大养殖爱好者参考。  相似文献   
24.
斑点叉尾鱼 (Ictaurus punctatus )1984年由美国引入我国,由于其具有个体大、食性广、生长快、适应性强和肉味鲜美、价格适中等优点,很快便推广养殖.但随着其养殖面积的扩大,集约化程度增强,以及一些地区水体环境的恶化,近年来鱼病频繁发生,给养殖者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因此,加强斑点叉尾疾病的防治十分必要.现将几种主要疾病的发病症状、流行情况和防治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  相似文献   
25.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始体质量为(0.78±0.05)g的白甲鱼幼鱼90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分别饲喂豆油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2%、4%、6%、8%和10%(实测脂肪水平为2.83%、4.52%、6.68%、9.14%、11.35%和14.07%)的试验饲料,养殖期为60 d。结果表明: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饲料系数(FCR)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WGR、SGR达到最大(分别为362.98%和3.06%/d),显著高于除6.68%和9.14%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PER达到最大(3.70%),而FCR达到最小(1.34),显著高于/低于除11.35%组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白甲鱼幼鱼的肝体比则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而上升,6.68%、9.14%、11.35%和14.07%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白甲鱼幼鱼的脏体比无显著差异(P>0.05)。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可知,白甲鱼幼鱼WGR、SGR、FCR及PER最优时,饲料脂肪水平分别为10.12%、9.56%、9.42%和10.18%。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粗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而全鱼及肌肉粗蛋白质含量则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饲料脂肪水平对白甲鱼幼鱼全鱼及肌肉水分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升高,白甲鱼幼鱼的血清胆固醇(CHO)和甘油三酯(TG)含量先升高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胆汁酸(TBA)含量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逐渐升高,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则逐渐降低。饲料脂肪水平为9.14%时,血清CHO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饲料脂肪水平为11.35%时,血清TG含量达到最高,且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由此得出,适宜的饲料脂肪水平可促进白甲鱼幼鱼的生长,提高其饲料转化率和免疫能力;饲料脂肪水平过高则可引起其肝损伤或组织病变。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生长性能、体组成及血清生化指标,白甲鱼幼鱼饲料中适宜的脂肪水平为9.42%~10.18%。  相似文献   
26.
中华倒刺又名清波、乌鳞、清板,鲤属鲃亚科。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体污染严重,中华倒刺鲃野生资源日益枯竭,今后有望成为一种优良的人工养殖对象。本文将其养殖技术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1、生活习性中华倒刺属广温性鱼类,在我国南方地区可常年进行养殖,但水温对其生长影响较大,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2 ̄28℃。当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表现为食欲减弱;水温超过34℃时,基本停食。不耐低氧,要求水质清新,透明度高,溶氧量在4毫升/升以上。中华倒刺主要生活在流水较急且底乱石多的江河中,属底栖性鱼类,摄食周围的饵料和沉入水底的菜叶、谷物等…  相似文献   
27.
鲇消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鲇(SilurusasotusLinnaeus)消化道各部位的pH值和比肠长、比肠重、比胃重、比肝胰脏重、比内脏重等消化道指数及消化道内主要消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鲇消化道从胃到后肠的消化液pH值变化较大,从胃液中的4.8 ̄6.2到后肠中的6.5 ̄7.0。胃液的酸性较强,不但有利于对食物的酸化,而且有利于胃蛋白酶作用的发挥。鲇比肠长为0.726±0.061,比胃重为0.027±0.006,比胰脏重为0.022±0.0029,低于杂食性鱼类和草食性鱼类,且随着鱼体的生长,其比胃重、比肠重、比肝胰脏重和比内脏重相对降低。鲇胃、前肠、中肠、后肠和胰液中蛋白酶的活性分别为(152.27±3.53)μg(/g·min)、(254.55±2.74)μg(/g·min)、(75.55±2.69)μg(/g·min)、(64.59±3.16)μg(/g·min)和(179.08±1.97)μg(/g·min),淀粉酶的活性分别为(242.05±4.24)mg(/g·h)、(196.67±1.59)mg/(g·h)、(166.41±1.06)mg(/g·h)、(151.28±2.25)mg(/g·h)和(1013.58±4.83)mg(/g·h),且差异显著(P<0.05)。这说明鲇为肉食性鱼类,其消化能力和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相适应。  相似文献   
28.
向枭  周兴华  曾本和  罗莉  文华 《水产学报》2016,40(9):1359-1367
为探讨蛋氨酸水平对吉富罗非鱼生长过程中肌肉氨基酸组成及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通过在半精制基础饲料中添加DL-蛋氨酸,配制成蛋氨酸水平分别为0.26%、0.55%、0.85%、1.14%、1.44%和1.73%的6种等氮等能(32.09%粗蛋白质,17.82 kJ/g总能)的实验饲料。以初始体质量(66.76±2.29)g的吉富罗非鱼为实验对象,每种实验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实验鱼25尾,养殖系统为室内养殖系统,每天表观饱食投喂3次,养殖时间为60 d。结果显示,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罗非鱼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EAA)、氨基酸总量(∑TAA)、鲜味氨基酸总量(∑DAA)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1.14%水平组达到最大。但各实验组中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EAA/∑TAA)、鲜味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的比值(∑DAA/∑TAA)及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值(∑BCAA/∑AAA)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着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罗非鱼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随饲料蛋氨酸水平的升高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而丙二醛(MDA)则呈先降低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适宜的蛋氨酸水平能有效地改善罗非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改善肌肉的品质,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9.
广西靖西县旱地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调查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2008年对广西靖西县15个乡镇的旱地烟草根结线虫病发生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显示,靖西县15个乡镇旱地烟草根结线虫检出率为100%,其中龙临乡的根结线虫量最多,达989头/100mL土;平均根结指数为17.34,其中最高的是南坡乡,达46.89,表明根结线虫病在靖西县旱地烟草中发生普遍。文章同时分析了靖西县普遍发生烟草根结线虫病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0.
转高赖氨酸融合蛋白基因大米喂养SD大鼠90天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英  施卫东  周兴华  张奕  王云  肖香 《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3):2768-2776
 【目的】利用大鼠食用转高赖氨酸融合蛋白基因大米(简称转GL基因大米)试验来初步评价转GL基因大米的食用安全性。【方法】根据转GL基因大米及其亲本大米的营养成分,分别以70%的大米添加量配制成全价料,配制饲料营养成分与对照组饲料一致。将刚断乳的SD大鼠按性别和体重分为3组:转GL基因大米组、亲本大米组和对照组。分别饲喂相应组饲料90 d,自由进食。观察大鼠体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血常规、血生化、尿常规、脏器系数和脏器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转GL基因大米组所有检测指标与亲本大米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转GL基因大米组与对照组相比,转GL基因大米雌性组进食量、雄性组试验末期血清中CHO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转GL基因大米雌性组食物利用率、雄性组试验末期全血中MCV、雄性组试验中期血清中AST、雄性组试验末期血清中AST/ALT和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这些数据并没有显示出生物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差异,而且血常规与血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值范围内。【结论】转GL基因大米对大鼠生长发育无明显不良影响,转GL基因大米和其亲本大米对大鼠有同等的食用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