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9篇
  24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3篇
园艺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61.
高梁空间诱变效应研究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6年,利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高梁恢复系唐恢28干种子,回收后田间种植,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表现进行调查.在SP1代发现植株矮化、穗粒重显著增加等少数性状变异.SP2代群体发生广谱分离.所观察的8个主要性状除抗病性无明显分离,壳色变异极小外,其它性状变异显著,并从中获得了穗长比对照最大穗还长4cm,穗粒重比对照最大穗重还重58.5g的特大穗变异株系,为育成高产品系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62.
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及容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寒地保护性耕作的可行性,本试验设置:留茬覆盖、留茬无覆盖和传统耕作3种大豆种植方式,通过测定土壤水分以及容重变化,分析耕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水分和容重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对表层土壤有较为显著的保水效果,0~10cm土层土壤平均含水量留茬覆盖比留茬无覆盖和传统耕作分别相对高12.3%和10.6%,10~20cm土层和2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差异不明显;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0~10cm、10~20cm层次大豆生长期平均土壤容重留茬覆盖和留茬无覆盖差别不大;留茬覆盖比传统耕作分别大0.04g/cm3,0.07g/cm3;在20~30cm层次3种处理方式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3.
试验以东农47为材料,利用砂培方法研究了氮素对大豆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促进了大豆营养器官生长,以NH4+的效果最明显,NO3-没有明显促进作用;以NH4+作为氮源,R5期之前高氮水平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低氮处理,R5期以后低氮条件下荚果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高氮处理,致使R6?R8期低氮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高氮;低氮促进了大豆根系的生长,以NO3-效果明显;根冠比随生育进程呈下降趋势,V4?R4期低氮水平下根冠显著高于高氮处理,R4期以后根冠比差异不大。高氮条件下株高、节数显著高于低氮处理,单株粒数、单株子粒重显著低于低氮处理,收获指数和表观收获指数显著降低,高氮条件下促进了植株生长,但不利于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64.
磷素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砂培方法和15N示踪技术研究了磷素水平对大豆氮素积累、根瘤固氮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植株氮素积累、根瘤固氮和产量均随磷素营养水平的提高而呈单峰曲线变化,营养液磷素浓度31mg/L左右时达到峰值,当营养液磷素浓度达11mg/L时,再提高磷素浓度对大豆根瘤固氮率无明显促进作用;而对于大豆植株氮素积累、根瘤固氮量和产量,只有当营养液磷素浓度达到21mg/L时,再提高磷素浓度才无明显促进所用,表明满足根瘤固氮的磷素营养水平较产量形成的水平要求低。  相似文献   
65.
在大豆盛花期和结荚期,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数量达到最大值,比苗期增加30%.玉米区土壤在同一时期水稳性团聚体也达到最大值,比苗期增加23%.但在收获期,大豆区水稳性团聚体比苗期增长16%,而玉米区却减少33%.大豆区团聚体(0.5-1mm和1-2mm粒径)对水的稳定性指数比玉米高17.5%.从水分能量观点出发,易于被作物从中吸收有效水分的0.05-0.01mm和0.01-0.05mm的孔径孔隙,大豆区始终高于玉米区.作物吸收水分较困难的>0.05mm和<0.005mm孔径孔隙,在大豆生育期中迅速减少,至收获期仍低于玉米区.  相似文献   
66.
秩次分析法评价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1998--1999年全国北方片花生区试资料为例,用秩次分析法评价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的产量结果。结果表明,用秩次分析法评价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可以解决不均衡试验的区试资料给联合方差分析带来的困难,对参试品种作出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7.
春大豆植株钾素积累与转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钾是大豆植株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对大豆的产量形成有重要作用。试验以小金黄、绥农14和秣食豆为试验材料,对大豆不同生育时期不同器官的钾素含量动态变化和钾素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大豆各营养器官中钾的百分含量以苗期最高,随着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大豆各营养器官中钾百分含量的变化均呈下降趋势;(2)在整个生育期内,大豆植株钾素积累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其中营养器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荚果钾素积累量一直升高;(3)出苗至始花期(R1)、始花期(R1)至始粒期(R5)、始粒期(R5)至成熟期(R8)的钾素积累量占总积累量的比例3个供试品种平均为29.15%±5.47%、49.44%±5.66%、21.41%±6.86%;(4)在大豆生育前期叶片为钾素积累中心,其次为茎部,而到生育后期积累中心转移至荚果,成熟期荚果的钾素积累量占植株的钾素积累量的85.49%±1.67%;(5)荚果中的钾素63.49%±1.45%来自营养器官的转入,其中,来自叶片、叶柄、茎、根转移的比例分别为24.07%±1.02%、11.14%±1.32%、22.51%±1.03%、5.78%±1.30%。  相似文献   
68.
大豆植株氮素积累与转运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对大豆不同生育期地上部植株干物质动态和氮素积累与转运动态变化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各器官(除荚果外)干物质积累均在结荚至鼓粒期间达到高峰;不同器官氮素积累间存在差异,叶片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结荚期,叶柄、茎呈逐渐下降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结荚后荚果中氮素积累迅速增加;不同叶位叶片氮素含量先增加而后下降,不同叶位叶柄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9.
大豆新品种科选93系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该品种具有高产、早熟、矮秆、分枝多、抗花叶病毒病的特点.可作为1年2熟或2年3熟制地区夏播品种和2年3熟及1年1熟制地区春播品种.于2002年4月通过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70.
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土壤物理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设置留茬覆盖、留茬无覆盖、旋耕3种处理,研究大豆田的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留茬覆盖处理保水、保土、保肥的效果越好,对地表温度影响也越大。留茬无覆盖处理在耕作层(15cm以上)温度要高于旋耕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出苗有利,但是其土壤水分较留茬覆盖处理低。不同耕法条件下0~20cm土层容重:留茬无覆盖留茬覆盖旋耕,但在20~30cm土层3种处理容重差距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