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3篇
林业   1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5篇
  8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42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前,世界一些发达国家已相继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发展中国家也正在努力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怎么走?这个问题较长时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由于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制度、经济基础、资源状况、人口等问题所决定的特殊国情,不可能也不适于套用某些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农业模式,只能借鉴和汲取国外一些共同的、有代表性的经验,寻求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本文从我国的农业现状、趋势及发展潜力的分析入手,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32.
辽宁省燕麦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沈农燕麦一号"为试材,采用二次四因子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辽宁省适宜燕麦生长的播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结果表明:在产量≥3 000 kg/hm2的147个方案中,播种量在174.00-185.25 kg/hm2,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135.75~152.25 kg/hm2、37.35~41.10 kg/hm2、110.40~121.05 kg/hm2,可获得3 581.25 kg/hm2以上的产量,N:P2O5:K2O最适比例为3.67:1.00:2.95.  相似文献   
33.
耕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根分布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李冬梅  郭华  朱海燕  刘明  陈涛  齐华 《玉米科学》2014,22(5):115-119
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大田条件下通过传统耕作(CK)、隔行深松(T1)和行行深松(T2)研究耕作方式对春玉米根系空间分布与地上部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与CK相比,T1、T2处理根总量较大,根系空间分布合理,利于根系吸收深层土壤的水分及养分;叶面积在前期T1、T2处理优势不明显,生长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均高于CK;深松处理(T1、T2)的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加快,达到最大干物质积累速率的日期(Tmax)推迟,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Wmax)增大,生长活跃天数(p)延长,单株干物质积累潜力(Dwp)明显升高。深松处理明显增加玉米产量,T1、T2处理较CK产量分别提高4.72%和5.46%。深松增产的主要因素在于千粒重的提高,两个深松处理(T1、T2)之间产量未达到显著差异;相对于T2处理,T1处理节约动力、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34.
深松与施氮方式对春玉米子粒灌浆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等氮量条件下研究深松与施氮方式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深松使玉米灌浆后期百粒重增加,隔行深松(T1)对灌浆后期百粒重的增加作用大于行行深松(T2);追氮处理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灌浆后期百粒重与灌浆活跃生长期(P)均大于一次性基施氮肥处理,且随追氮次数的增加灌浆后期百粒重增加;深松使Gmax增加,最大灌浆速率出现的天数(Tmax)提前,对灌浆速率的增加作用T1处理大于T2处理;各施氮处理对灌浆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拔节期、灌浆期分别追施氮肥>拔节期追施氮肥>一次性基施氮肥。追氮对子粒灌浆的促进作用大于深松措施。灌浆后期百粒重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G和Gmax与灌浆后期百粒重的相关系数较大,其他灌浆参数相关性较小。子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淀粉含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油分含量与产量间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35.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生理特性及光合产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种植密度对紧凑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先玉335)和平展型玉米品种(丹玉39和沈单16)光合产物积累以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4个品种随着密度的增加,叶向值、叶面积指数呈上升的趋势,而净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及SPAD则呈下降的趋势,说明高密度群体造成光分布不合理,叶片衰老快。不同品种对密度的反应不同,紧凑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675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为12159.85 kg.hm-2、11134.734 kg.hm-2;平展型玉米品种在种植密度为45000株hm-2下获得高产,其丹玉39和沈单16的产量分别为8514.483 kg.hm-2、8428.35 kg.hm-2,表明在高密度条件下,紧凑型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及最大增长速率均大于平展型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36.
通过干旱后幼苗存活率,从具代表性的14个燕麦品种中选取3个典型抗旱性不同的品种(系),以此为试材进行幼苗期水分胁迫试验,研究其光合特性与抗旱性关系。结果表明: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表观量子效率(α)、光饱和点(LSP)、胞间CO2浓度(Ci)均与燕麦幼苗期抗旱性关系密切,且Pn、Gs、仪及LSP与燕麦幼苗期抗旱性呈显著正相关,Ci的降低幅度则与燕麦幼苗期抗旱性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7.
水分胁迫对玉米P群自交系沈137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沈137为研究试材,在水分胁迫和正常供水条件下对其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比较。结果表明,沈137在抽雄吐丝期遇到水分胁迫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水分利用效率、原初光能化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qP)、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量子效率(PhiPS2)均有所降低,而非光化学淬灭(NPQ)则相对增加。表明水分胁迫使光系统结构受到损伤或部分失活,从而抑制了光系统的光化学活性,影响了光合电子传递的正常进行,最终使净光合速率降低。  相似文献   
38.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吉单261和京单28两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下玉米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显著下降;基础荧光显著增加,最大荧光、可变荧光和PSⅡ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随着光强增加,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光化学猝灭系数和实际光化学效率下降幅度明显加剧;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和表观电子传递速率增加幅度则明显减缓.表明水分胁迫使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减弱,PsⅡ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减少,光合电子传递能力下降,PSⅡ潜在活性受到抑制,过多的光能多是以非光化学猝灭等其他形式耗散掉,从而保护光合机构免受伤害.  相似文献   
39.
水分胁迫对玉米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7个玉米品种为试材,采用单株室外盆栽在开花期进行中度水分胁迫处理,研究了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水分利用效率(WUE)、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光反应中心受到抑制,非气孔限制是影响净光合速率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WUE与Pn、Gs、Tr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Cj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叶片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主要通过降低蒸腾作用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0.
气孔控制着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两个相互耦合的过程,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的耦合关系是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及其耦合关系的基础。利用LI-6400光合仪控制光强和CO2浓度变化,分析了C3和C4作物气孔导度-光合速率耦合关系的差异。结果表明:即使CO2浓度变化条件下,Ball-Berry模型也能很好地模拟气孔导度与光合速率二者的耦合关系。气孔导度与净光合速率之间的耦合系数体现了不同作物之间水-碳交换比例的差异,反映了气孔限制和内部生理生化过程限制在不同作物上所占的比例。由于该系数在C3作物和C4作物之间存在明显差异,C3作物中,陆生C3作物和水生C3作物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作物的生态功能类型可以大体划分为3类:C4作物、陆生C3作物和水生C3作物。这种生态功能类型的划分为提高碳循环、水循环以及水碳耦合循环模型在区域尺度上应用的精度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