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51.
【目的】明确华南地区籼稻主栽品种冠层光谱特征与氮素营养关系,为专家决策系统和精准施肥 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美香占 2 号(MXZ2H)和吉丰优 1002(JFY1002)为试材,设置施氮 0 kg/hm2 (N0)、 150 kg/hm2 (N150)、210 kg/hm2 (N210)等 3 个处理,采用习惯施肥法,在 JFY1002 中增设施氮 180 kg/hm2 (N180+) 的水稻“三控”施肥法,研究不同施肥方式下水稻叶片光谱特征与氮素营养的关系。【结果】与 N0 相比,N150 处理下 MXZ2H 和 JFY1002 叶片氮含量分别增加 16.05% 和 13.76%,N210 处理分别增加 24.29% 和 25.00%。 N180+ 处 理 下 JFY1002 叶 片 氮 含 量 与 N210 处 理 相 比 增 加 18.03%。 随 着 叶 片 氮 含 量 的 增 加, 蓝 光 到 红 光 (450~650 nm)波段的叶片反射率逐渐下降,红边到近红外(730~840 nm)波段的叶片反射率逐渐增加,红光 650 nm、近红外 840 nm 处的 MXZ2H 和 JFY1002 叶片反射率差异达显著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MXZ2H 叶 片氮含量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绿波段归一化植被指数(GNDVI)、比值植被指数(RVI)、差值植被 指数(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呈正相关;JFY1002 叶片氮含量与 RVI、EVI、改进非线性植被指数(MNLI)、 DVI 和 NDVI 呈正相关。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了 MXZ2H 和 JFY1002 叶片氮含量反演模型,R2 分别为 0.817 和 0.973,RE 分别为 8.35% 和 3.48%。【结论】建立了华南籼稻品种叶片氮含量反演模型,可为精准施肥作业提供 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52.
【目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种高产高效施肥及配套技术体系,具有高产稳产、节本增收、 安全环保、操作简便等特点,近 10 多年来在南方稻区得到广泛应用。总结分析该技术在南方稻区的应用效果和 推广方法,可为其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汇总 2008 年以来广东、广西、江西、浙江、江苏、 福建等省区公开发表的 47 篇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试验示范论文数据,综合分析其应用效果。【结果】与农 民习惯栽培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氮肥用量平均减少 29.5 kg/hm2 、减幅为 16.0%,氮磷钾总施肥量平均 减少 11.6%;水稻产量平均提高 626.3 kg/hm2 、增幅为 8.8%;氮肥偏生产力平均提高 27.3%;无效分蘖数平均减 少 89.0 万 hm2 、减幅为 37.7%,成穗率提高 9.7 个百分点;纹枯病、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分别减少 50.7%、 28.6% 和 46.6%,倒伏大幅减轻;平均增收 1 902.0 元 /hm2 。从建立全国性技术推广协作网、整合资源发挥政策 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稳定的示范基地多措并举助推技术落地、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速技术推广等方面, 总结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推广经验和启示。【结论】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能稳定实现水稻减肥增产增收, 其推广经验和方法可供借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3.
54.
稻草覆盖还田对华南双季晚稻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杂交稻天优998为材料,设置稻草覆盖还田和无稻草还田2种处理和4种氮肥处理,并进行了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稻草覆盖还田可以显著提高晚稻产量,4个施氮处理表现一致。在产量构成因素中,有效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稻草覆盖还田促进水稻分蘖,最高茎蘖数和分蘖成穗率协同提高,最终使有效穗数显著增加。稻草还田增强群体物质生产能力,叶面积指数和叶片叶绿素含量 (SPAD值)提高,最终提高了地上部干物质量。稻谷产量与不同时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物质量及茎蘖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在稻草覆盖还田的情况下,增加前期施氮量对稻谷产量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5.
图像处理技术估测水稻叶面积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图像处理技术测定水稻叶面积指数(LAI)的可行性,利用数码相机获取水稻冠层影像,通过图像处理获取冠层图像的覆盖度,并建立模型从而估测出水稻LAI。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覆盖度与实测叶面积指数之间建立的关系模型可以估测水稻LAI,并对利用该模型测出的叶面积指数与实测叶面积指数进行统计检验,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7~0.93*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说明通过覆盖度估测水稻叶面积指数是可行的,该研究结果为获取水稻LAI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6.
水稻纹枯病发生与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晚季,以杂交稻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处理,进行连续3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ShBI)与水稻群体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氮肥处理的ShBI存在显著差异,表现出施氮量越高,纹枯病发生越严重的趋势.同一氮肥水平下,两个供试品种的ShBI也存在显著差异,汕优63的ShBI显著高于博优998.在分蘖中期、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ShBI都与单位面积茎数、单位面积的叶重、茎鞘重和地上部干重呈正相关趋势,而与茎粗及茎叶比呈负相关趋势,其中穗分化始期、孕穗期和抽穗期都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同一生育期,ShBI与叶重的相关系数都高于ShBI与茎鞘重的相关系数,表明与茎鞘重相比,叶重与ShBI的关系更密切.ShBI与稻谷产量呈正相关趋势,其中博优998的相关系数3年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高产与防病存在一定矛盾.ShBI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呈正相关,而与结实率、千粒重呈负相关或相关不显著.培育茎秆粗壮、茎叶比高的品种,采取栽培措施增加茎粗、提高茎叶比,适当控制穗数和每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是控病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7.
华南双季稻主栽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品种的光能利用效率(RUE)是影响华南双季稻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关于品种的RUE特性及其与农艺性状间关系的研究鲜有报道。为此,本研究以华南双季稻区36个水稻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探讨了不同品种的RUE及其与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并进行品种RUE类群的划分。结果表明,水稻的RUE在品种间和季节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早、晚季的RUE均与稻谷产量、收获指数及千粒重等呈极显著正相关;早季的RUE与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呈极显著负相关,晚季的则相关不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季水稻品种特征主要由产量光能效率因子、穗粒因子、生育期粒重因子和结实率因子等4个主成分构成;晚季则主要由产量光能效率因子、穗粒因子、生物量因子、生育期粒重因子和结实率因子等5个主成分构成。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将华南双季稻品种划分为低光效型、中光效型和高光效型3个类群。早季低光效型、中光效型和高光效型的品种数分别占供试品种数的50.0%、38.9%和11.1%;晚季的依次分别为27.8%、47.2%和25.0%。其中,‘Y两优143’‘特优524’‘天优3301’和‘特优3301’等4个品种被划分为早季高光效型品种,‘五优308’‘天优3618’‘五优163’‘五优376’‘天优998’‘天优华占’‘天优3301’‘广8优188’和‘Y两优305’9个品种被划分为晚季高光效型品种。本研究结果将对水稻种植区域的品种布局、高RUE品种的选育及其高效利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8.
以48份不同水稻基因型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它们的氮素吸收和利用率,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基因型在氮素吸收利用率方面间存在明显差异,从现有的材料中可筛选出氮高效基因型。长伦占不论在低氮处理还是高氮处理均表现出氮高效利用特性,为典型的氮高效基因型。此外,还筛选了适于低氮条件种植的广恢128和茉莉占选;适于高氮条件种植的97香、2466和银花占。低氮高效型适合在贫瘠地区种植,而高氮高效型适合在肥沃地区种植。结果表明,水稻氮素利用率与抽穗期及乳熟期倒2、倒3叶的叶绿素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与收获指数、稻谷产量和穗数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它们可作为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但是水稻氮素吸收率与利用率之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因此,如何协调二者关系,既能提高稻谷产量和氮素利用率,又减少施氮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9.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雷州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早季在雷州市进行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应用试验,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水稻"三控"施肥处理每667 m2稻谷产量为550 kg,增产24.6 kg,增产率为4.7%;每667 m2产值为1 023元,产值增加45.76元,节省肥料和农药成本35.20元,纯收益增加80.96元。此外,水稻无效分蘖减少,成穗率提高,基部3个伸长节间缩短,抗倒性增强,纹枯病和稻飞虱危害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0.
江西省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江西省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氮肥施用量大、无效分蘖增多、成穗率低、病虫害严重等问题,从广东引进"三控"施肥技术,在南昌、安福和广昌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平均每667 m2增产稻谷41.9 kg,增幅7.9%,节省农药肥料成本32.05元,增收节支109.15元,病虫害和倒伏减轻。该技术在江西不同示范点都表现节本增产,经济效益好,且易操作,适宜在江西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