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9篇
  5篇
综合类   37篇
农作物   2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41.
“三控”施肥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两系杂交稻品种粤杂889为材料,设置三控施肥法和习惯施肥法2种处理,进行了早、晚两季试验,研究了“三控”施肥技术下水稻的生长发育和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1)与习惯施肥法相比,三控施肥法在减少氮肥10 %的情况下增产6 %~8 %,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三控施肥法具有明显的物质生产优势,其总干物质量比习惯施肥法高3.8 %~11.0 %。三控施肥法的中、后期叶绿素含量高,但叶面积指数相差不大。(3)三控施肥法的成穗率高,其最高茎蘖数比习惯施肥法减少5.9 %~10.6 %,但有效穗反而高于习惯施肥法,成穗率比习惯施肥法高5.5~11.8个百分点。(4)与习惯施肥法相比,三控施肥法在前期(幼穗分化前)的吸氮量低,但中、后期的吸氮量和全生育期总吸氮量明显高于习惯施肥法。三控施肥法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高于习惯施肥法。  相似文献   
42.
不同栽培模式对华南双季晚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氮肥运筹和栽插规格等栽培管理措施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杂交稻粤杂889为材料,设置6种栽培模式,分别为不施氮肥(N0),前期重施氮肥的农民习惯栽培(FP,N肥 200 kg·hm-2,栽插规格20.0 cm×23.3 cm),氮肥后移与不同栽插规格组成的4种栽培模式(简称优化模式),即高产高效1(M1,N肥180 kg·hm-2,氮肥后移,20.0 cm×20.0 cm)、高产高效2(M2,N肥200 kg·hm-2,氮肥后移,30.0 cm×13.3 cm,宽行窄株)、高产高效3(M3,N肥180 kg·hm-2,氮肥后移,25.0 cm×13.3 cm,宽行窄株)和高产高效4(M4,N肥220 kg·hm-2,氮肥后移,30.0 cm×13.3 cm,宽行窄株),比较不同栽培模式下水稻产量形成特点和氮素吸收利用特征。M1、M2、M3和M4栽培模式,2011年较FP分别增产16.7%、20.5%、18.3%和24.1%,2012年较FP模式分别增产6.3%、16.0%、22.9%和12.8%。与M1相比,M2、M3和M4增产1.3%~15.6%。两年中,M1、M2、M3和M4的氮肥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和偏生产力平均比FP提高65.2%~82.4%、55.6%~88.1%和7.9%~33.9%,差异显著。优化模式产量的提高主要与单位面积颖花数和结实率的增加密切相关;4种优化管理模式的平均增产量分别与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穗分化始期和成熟期氮素积累量、氮素农学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结果表明,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氮肥用量和栽插规格综合措施具有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43.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效果及增产增效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2007年早、晚两季在广东省高要市和江门市开展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对比试验和百亩连片示范进行了总结。试验示范结果表明,采用三控施肥技术比习惯施肥法要增产,且节省肥料成本。三控施肥技术增产增效的主要原因:一是有效穗和结实率比农民习惯施肥法增加,早、晚季有效穗分别比对照增加6.1%和13.0%,结实率分别提高1.5%和6.0%;二是施肥时间和比例更合理,肥料利用率提高,氮、磷、钾的平均肥料利用率分别比农民习惯施肥法提高38.9%、89.9%和39.9%。  相似文献   
44.
籼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温室筛选与繁殖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籼稻低温敏核不育系是适合我国南方稻区应用的两用核不育系类型之一,由于其育性转换临界温度较低(23~24℃),在水稻正常生产季节繁殖比较困难,目前普遍采用的繁殖方法是冷水串灌、海南南繁和温室冬繁等技术.1995~1996年冬春季在广州首次利用温室控温技术冬繁培矮64S获得成功.但1997~1998年冬春季由于遇到罕见的异常低温,升温设施没跟上,穗发育时遭受生理冷害,致使不育系繁殖达不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以水稻品种特籼占25为材料,设置农民习惯栽培、"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3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病虫害发生、抗倒性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农民习惯栽培相比,"三控"施肥和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纹枯病病情指数分别减少56.5%~69.2%和70.9%~80.0%,稻纵卷叶螟卷叶率分别降低28.1%~66.5%和70.1%~71.9%,稻飞虱百丛头数分别降低了35.1%~77.9%和71.9%~80.8%;"三控"施肥处理下水稻基部第1、2、3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9.1%~20.1%、4.7%~12.9%和1.5%~7.8%,节水高产栽培处理下分别缩短了23.9%~27.4%、19.7%~26.8%和10.2%~21.4%,植株抗倒性均大幅提高;"三控"施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1.7%~5.5%、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11.7%~16.5%、纯收入增加1 972~2 114元/hm~2,节水高产栽培处理的稻谷产量增加9.9%~19.7%、氮肥偏生产力提高了34.3%~46.3%、纯收入增加2 010~4 305元/hm~2。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应用对减少水稻病虫害,提高产量、抗倒伏能力和种植收益均具有明显的优势,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针对当前水稻生产中化肥浪费多、农药用量高、环境污染重等突出问题,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和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合作研制的以控肥、控苗、控病虫(简称“三控”)为特色的水稻施肥新技术。2003年以来在广州、新兴、高要、曲江、  相似文献   
47.
超级杂交稻结实期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以两系超级杂交稻粤杂122、粤杂889和粤杂922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及其亲本在结实期的根系活力与籽粒灌浆特性关系。结果表明,(1)各供试材料根系伤流强度最大值出现的时期各不相同。其中,粤杂889、粤杂922和恢复系R122最大值出现在始穗期;粤杂122和W922的最大值是在抽穗后5天,而W889与GD-1S则是在抽穗后10天。此后,除母本GD-1S外,其它均迅速下降,到抽穗后15天伤流强度下降到拐点。(2)超級杂交稻的受精颖花根活量与其父母本的受精颖花根活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利用根系活力强的亲本组配可望获得根系活力强的超级杂交稻组合;(3)超级杂交稻及其父本恢复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两段灌浆现象,强势粒灌浆速率高峰出现在抽穗后15天左右,而弱势粒的灌浆速率高峰则出现在抽穗后30-35天;(4)强势粒的灌浆速率与伤流量、颖花根活量和受精颖花根活量在抽穗15天左右均呈极显著相关;弱势粒的灌浆速率与受精颖花根活量在抽穗后10天、15天和20天均相关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与伤流强度和颖花根活量在抽穗后15天和20天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因此,选育出根系活力强的超级杂交稻组合,以及从栽培上维持和提高超级杂交稻中后期根系活力,是解决超级杂交稻的两段灌浆明显和充实度差等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8.
对2003~2005年在新兴县开展的水稻实地养分管理技术(实地法)示范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与当前习惯法相比,实地法施肥更趋合理,具有合理利用养分资源的特点。尽管减少了肥料用量,稻谷产量仍显著增加;多年多点示范都表现节支增收增效和安全等优点,具有良好的重现性,是一项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的水稻养分管理新技术。  相似文献   
49.
叶色是氮素营养诊断最常用的指标,获得准确的叶色诊断指标是水稻精确定量施氮的基础。叶色诊断指标实际上就是稻谷产量最高时的最适叶色。已有报告指出,叶色诊断指标受到群体大小和结实期光照条件的影响。研究的目的是,找出叶色诊断指标随群体大小和光照条件而变化的规律,为精确定量施氮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在广州以两系杂交稻粤杂122为试材,设置8种不同氮肥处理,进行2年4季田间试验,抽穗期测定叶色(SPAD)和叶面积指数(LAI),成熟期测产。结果表明:(1)不同季节的最适叶色存在明显差异,4季变动于39~45之间。根据产量与叶色的定量关系,可以准确、快速地确定特定条件下的叶色诊断指标。(2)稻谷产量与抽穗期群体指数(SPAD与LAI的乘积)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关系。抽穗期SPAD、LAI和结实期日照时数,可以解释不同年度、季节和不同氮肥处理的稻谷产量变异的86%。最适群体指数随着结实期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3)最适叶色随着日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随着LAI的增加而降低,3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定量关系。应用这一关系,可根据结实期光照条件,估计出异地异季的叶色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50.
早籼稻垩白形成与灌浆期耐热性关系研究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透明塑料薄膜简易棚遮盖增温的方法,以结实率胁迫指数、千粒重胁迫指数和成熟度胁迫指数为耐热性指标,鉴定37个早籼稻品种灌浆期的耐热性,以及高温胁迫下垩白增量与品种耐热性的关系。结果显示,早籼稻灌浆期耐热性存在广泛的基因型差异。在高温胁迫下,稻米垩白度的增量与成熟度胁迫指数呈显著负相关,表明通过提高品种灌浆期耐热性来减少早籼稻垩白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