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21.
近年来,农药对作物生理的影响特别是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时为了防治病虫多次大量的使用农药,反而造成了减产。无机药剂释放各种离子(例如,Na~+、K~+、Cu~(2+)、Hg~(2+)、Mg~(2+)等)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过去已有不少研究,本文将着重介绍有机农药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经研究发现,有机农药对作物的光合作用的影响,可分为三种情况,即加强光合作用、减弱光合作用以及对光合作用没有影  相似文献   
122.
杀虫剂混用,轮用以及施药剂量对害虫抗药性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3.
不同种群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菜蛾乙酰胆碱酯酶的性质研究表明,小菜蛾各种群成虫与幼虫AChE活性相比,差异极显,成虫是幼虫的5~7倍;武汉种群小菜蛾成虫和幼虫AChE与底物的亲和力最小.小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性质研究表明,宣化、武汉、云南3个田间种群GST活性较高,明显高于台湾敏感品系;北京种群GST活性较低,与台湾敏感品系近似。  相似文献   
124.
刘扬  缪勇  高希武  黄凯  李辉  马鑫 《安徽农业科学》2014,(13):3876-3877,3881
[目的]研究几种药剂对春甘蓝田小菜蛾及其天敌的影响.[方法]研究了毒死蜱、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及其混剂处理对春甘蓝田小菜蛾及捕食性天敌的影响.[结果]毒死蜱对小菜蛾的控制作用不理想,药后1、3、7d的防治效果分别为18.17%、45.77%和-13.18%,对捕食性天敌有明显的负面影响.阿维菌素对小菜蛾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最高防效(药后3 d)为60.42%,对捕食性天敌较安全.氯虫苯甲酰胺及阿·氯混剂和氯·毒混剂对小菜蛾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药后7、14 d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89.92%、79.17%、75.51%和81.10%、69.53%、88.85%,同时对捕食性天敌较安全.[结论]该研究有助于保护和加强天敌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5.
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王旭  高希武 《世界农业》1997,(11):27-29
小菜蛾抗药性的研究上海动植物检疫局王旭中国农业大学昆虫系高希武郑炳宗一、抗性发生状况小菜蛾是目前世界上抗性发生最为严重的十字花科蔬菜害虫,据估计每年防治小菜蛾的费用达10亿美元。Ankersmit(1953)最早报道了小菜蛾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对DDT...  相似文献   
126.
以吡蚜酮、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阿-氯混剂、阿-吡混剂和吡-氯混剂6种药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研究其对秋甘蓝田菜蚜及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菜蚜的毒力很高,致死中浓度(LC50)为0.235 6mg·L-1。吡蚜酮对菜蚜的毒力也较高,LC50为6.628 1mg·L-1。氯虫苯甲酰胺对菜蚜有一定的毒杀作用,LC50为19.306 5mg·L-1。阿-吡混剂和吡-氯混剂对菜蚜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虫苯甲酰胺、阿维菌素及阿-氯混剂对菜蚜的控制效果均不理想,施药后7d防效分别为15.95%、20.21%和27.49%。而吡蚜酮及吡-氯混剂、阿-吡混剂则对菜蚜均有很好的控制效果,施药后7d防效分别达97.37%、93.29%和94.52%,且可大幅度提高甘蓝田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7.
采用玻璃管药膜法,建立了以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5种新烟碱类杀虫剂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SN)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测定桃蚜对6种杀虫剂敏感性变化的方法,并与浸叶法测得的抗性水平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验证了利用区分剂量快速测定桃蚜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抗性水平的准确性。结果表明:6种杀虫剂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分别为150.01、1 170.81、54.19、951.34、245.98及133.60 ng/cm2。在此区分剂量下,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桃蚜种群(ZM)的死亡率在82%~96%之间;河北省玉田地区甘蓝桃蚜种群(GL)的死亡率在35%~82%之间,桃树桃蚜种群(TS)死亡率在3%~30%之间。分析表明,在选定的区分剂量下,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与其对杀虫剂的抗性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在0.818 8~0.999 9之间。同时,通过相关性方程计算得到的江苏省南京地区桃蚜种群(NJ)对6种杀虫剂的理论抗性水平与实际检测所得抗性水平结果接近。因此,以玻璃管药膜法确定的吡虫啉、啶虫脒、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及氟啶虫胺腈对桃蚜室内敏感品系的LC90值作为区分剂量,通过测定桃蚜田间种群的死亡率,可以快速表征田间种群对6种杀虫剂的敏感性变化,从而对其抗性水平进行初步评估。  相似文献   
128.
两种蜜蜂头部乙酰胆碱酯酶对杀虫药剂敏感度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莹  黄建  高希武 《农药学学报》2005,7(3):221-226
通过对抑制动力学常数和抑制时间进程曲线的测定,比较了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和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 Spinola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AChE)对几种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剂的敏感度。抑制时间进程曲线显示,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灭多威、敌敌畏的敏感度高于中华蜜蜂,而两种蜜蜂对残杀威、硫双灭多威、甲胺磷及久效磷的敏感度没有明显差异。意大利蜜蜂头部AChE对毒扁豆碱、残杀威、硫双灭多威、克百威以及丁硫克百威的双分子速率常数(Ki)值分别为4.003×106、5.744×104、5.249×104、1.986×106和5.492×104 (mol/L)-1 ·min-1,均高于中华蜜蜂对这几种杀虫药剂的Ki值,后者分别为3.403×106、4.633×104、4.233×104、1.262×106和5.072×104 (mol/L)-1 · min-1。但中华蜜蜂头部AChE对灭多威的Ki值却高于意大利蜜蜂,前者为10.408×104,后者为4.872×104(mol/L)-1 ·min-1。对AChE被抑制后恢复速率(K3)的测定结果表明,中华蜜蜂头部AChE被残杀威和硫双灭多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显著低于意大利蜜蜂,但两种蜜蜂被毒扁豆碱、灭多威、克百威和丁硫克百威抑制后恢复的速率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9.
测定新疆棉区沙湾的棉蚜种群对常用杀虫剂吡虫啉、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氟啶虫酰胺和氟啶虫胺腈的抗性水平,并在当地棉田开展了新型杀虫剂防治棉蚜试验。室内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2021—2022年新疆沙湾棉蚜种群对溴氰菊酯、吡虫啉处于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大于4 500倍、大于3 500倍),对丁硫克百威处于中等至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96~237倍),对氟啶虫胺腈处于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17~27倍),对氟啶虫酰胺处于低至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7.8~15.0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0%氟啶虫酰胺悬浮剂喷施处理第3天对棉蚜的防效为86.0%、83.4%,第7天防效为93.1%、96.0%,第14天防效为92.6%、92.0%,明显优于其他4种供试药剂,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由此得出新型杀虫剂品种双丙环虫酯、氟啶虫酰胺可作为轮换或替代药剂用于新疆抗药性棉蚜的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