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7篇
综合类   33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3篇
  1977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硬秆仲彬草〔Kengyiliarigidula(keng)J.L.Yang,YenetBaum〕是分布于我国西部的一种多年生六倍体植物。将其与犬草〔Elymuscaninus(L.)L.,2n=28,SSHH〕、鹅观草(RoegneriakamojiOhwi,2n=42,SSHHYY)、糙毛仲彬草〔K.hirsuta(Keng)J.L.Yang,YenetBaum,2n=42,PPSSYY〕3个种进行了杂交,对亲本及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了观察。减数分裂平均构型分别为:E.caninus×K.rigidula24.08Ⅰ+5.28Ⅱ+0.12Ⅲ;R.kamoji×K.rigidula17.22Ⅰ+11.81Ⅱ+0.28Ⅲ+0.08Ⅳ;K.rigidula×K.hirsuta4.32Ⅰ+17.45Ⅱ+0.58Ⅲ+0.21Ⅳ+0.04Ⅴ。根据以上结果,结合种的形态特征,硬秆仲彬草从鹅观草属(RoegneriaC.Koch)拟冰草组(ParagropyronKeng)中组合到仲彬草属(KengyiliaYenetYang)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42.
五十年四川小麦育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15  
这五十年,是新中国建立、成长、壮大的五十年;是民生凋敝、贫穷落后、饥寒交迫的旧中国走向温饱小康、国富民强、科学文化蓬勃发展的五十年;这五十年的发展,是在几代仁人志士浴血奋斗、前赴后继打下的基本上建立起来的。四川的小麦科学研究,中国的科学研究也就是在这...  相似文献   
43.
本文对分布于中国的一种赖草进行了形态学和细胞学观察。这种赖草在中国的分布是新记录,这种赖草每个穗轴节上只具有一个小穗为其主要特征,而有别于分布在中国的赖草属其它的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8。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构型为:0.11Ⅰ+13.95Ⅱ。表明该种为异源四倍体。其学名为Leymus aemulis(Nevski)Tzvel。  相似文献   
44.
45.
鹅观草×大麦属间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分布于四川的鹅观草(Roegneriatsuknshiensis(Honda)B.R.Lu,Yen etJ.L.Yang var.transiens(Hack.)B.R.Lu,Yan et J.L.Yang,2n=42, SSHHYYJ作母本,栽培二棱大麦(Hordeum vulgare L.cv.CA-5,2=14,II)作父 本进行属间杂交,利用杂种幼胚组织培养技术,成功地获得了杂种F1.杂交结 实率为6.58%,胚培成苗率为60.00%.杂种表现为多年生,具有很强的生活力, 形态上表现为双亲的中间类型.F1自交不孕,用大麦回交亦不结实·杂种具有 预期的2n=28(SHYI)条染色体.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平均形成27.24个单 价体.0.20个棒状二价体,0.18个环形二价体,未发现多价体存在.表明鹅观 草和大麦的染色体组间同源程度低.本文还探讨了大麦育种中利用鹅观草种质 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6.
耿氏草属Kengyilia,中国禾本科小麦族一新属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耿氏草属是分布于中国西部的一个新属。它具有S、Y、P染色体组,而与鹅观草属、披碱草属有区别,与鹅观草属和冰草属有密切的亲缘关系。其染色体组构成表明该属起源于四倍体的鹅观草属植物与二倍体的冰草属植物的天然杂交。  相似文献   
47.
小麦新品种川农16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以四川农业大学小麦研究所创制的新材料 87- 4 2 9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选育的川育 12为亲本 ,采用杂交育种方法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川农 16 ,在四川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国家区域试验中分别平均增产 14 2 %、14 0 %和 12 7%。结果分析表明 ,川农 16的丰产性、稳产性、穗容量和成穗率均属四川小麦育种的新突破 ,具有重大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