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4篇
农学   34篇
基础科学   1篇
  6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3 毫秒
81.
本试验以黔单24、金玉818为试材,通过对各处理间生理指标、产量构成因素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化学种衣剂5%酮恶蜱浸种对促进玉米增产具有显著效果,复合种衣剂T-X浸种产量最低;化学种衣剂D-K-X和化学颗粒剂的增产性相当,增产效果较复合种衣剂T-X和生物颗粒剂明显。  相似文献   
82.
不同移栽群体和水分调控对水稻分蘖成穗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了控制水稻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水稻的成穗率,采用盆栽实验,对比了不同的水稻移栽群体下不同的水分控制对水稻分蘖动态、成穗率、营养生长状况、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取控蘖措施后,双本移栽、深水控蘖较单本移栽、搁田控蘖分蘖增长率减少了3.79%~7.06%,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也相对稳定,根系活力高出5.25个单位和5.95个单位,根系伤流强度提高29.04%和21.17%,最终成穗率比分别提高了9.09%和10.53%,双本移栽较单本移栽能更好的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双本移栽、深水控蘖更有利于提供水稻较好的营养生长,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提高成穗率。  相似文献   
83.
薏苡品种(系)的产量稳定性及地点鉴别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准确、合理的评价基因型与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G?E)对薏苡产量稳定性及地点鉴别力的影响,为优良品种的鉴定、推荐和登记提供科学依据。采用AMMI模型结合双标图及稳定性参数Dg(e)对第二轮(2012-2014年)国家薏苡区域试验的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G1~G6在不同试点的产量变异范围分别:2380.0~6061.0 kg/hm2、1933.3~5790.0 kg/hm2、2192.0~5632.3 kg/hm2、905.3~5485.7 kg/hm2、978.3~4680.0 kg/hm2、991.0~5340.0 kg/hm2;基因型效应、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交互效应(G×E)均达到极显著或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占总变异的55.10%,G×E 交互效应占14.03%,基因型效应占8.41%,IPCA1、IPCA2 和IPCA3 分别解释了交互作用(G?E)的60.97%、18.97%和3.07%,三者加起来解释了全部交互作用的83.01%,而且第一主成分(IPCA1)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AMMI双标图及稳定性参数显示,‘黔薏鉴2 号’、‘安紫薏苡’和‘文薏2 号’属于高产稳定型品种(系),可作为推荐品种,‘莆薏6 号’产量中等、稳定性最差,‘文薏3 号’、‘金沙1 号’的丰产性较差,综合稳定性一般;此外,云南昆明、福建莆田、贵州兴义和贵州安顺的试点代表性较强;云南文山、贵州凯里、广西百色和福建福州的地点鉴别力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4.
研究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实验设计方法,以酒用高粱"茅梁1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栽培试验,来探索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其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条件下的高粱单株产量和单产分别在29.67~46.67 g、261.80~519.70 kg/667m~2。种植密度对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和穗长都具有重要影响,单株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群体产量却显著提高;当种植密度为10000株/667m~2时与对照处理相比的增产效果最为明显,在57.20%~68.17%之间,当种植密度10000株/667 m~2、施肥量30kg/667 m~2时单产最高,但是对千粒重影响不显著。施肥对高粱单株产量、群体产量、穗长和千粒重的影响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5.
<正>本文论述了电子商务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作用和思路,认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落实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举措,是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也是对传统农业进行产业化改造、加快农业产业链整合、提升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新动能。  相似文献   
86.
芭蕉芋、玉米间套作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芭蕉芋、玉米间套作进行研究及示范,提出了芭蕉芋、玉米问套作的关键技术,解决了芭蕉芋因生育期较长而与粮烟争地的矛盾,为芭蕉芋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87.
从分子水平研究国内外薏苡属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为薏苡属种质资源的保护、发掘和利用提供依据。从38对cpSSR引物中筛选出33对多态性引物,对93份薏苡属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亲缘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33对cp SSR共扩增出15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目3~8个,平均4. 64个,Nei's多样性指数(H)和Shannon's信息指数(I)平均为0. 368 8和0. 720 2,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野生和栽培类群之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北方早熟生态型、长江中下游中熟生态型和南方晚熟生态型类群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近、一致度高,但是与国外类型的遗传差异大。小珠薏苡种和窄果薏苡种独立分支,表现出明显的分化差异;台湾薏苡变种、念珠薏苡变种、薏苡变种和薏米变种4个类群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种质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绝对相关性,而不同类群之间可能存在基因渐渗现象。  相似文献   
88.
为揭示古老茶园土壤质量现状及土壤环境因子与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更科学地为管理古老茶园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临沧市勐库大雪山的12个古老茶园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茶园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对茶叶品质的影响,综合评价土壤质量。结果表明,勐库大雪山的茶叶水浸出物含量为42.69%~52.54%,氨基酸含量为2.48%~5.02%,咖啡碱含量为1.25%~3.26%,茶多酚含量为12.04%~27.80%。古老茶园中土壤化学指标中,除速效磷之外,pH值、有机质含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全钾含量、速效钾含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12种土壤化学性质指标在不同古老茶园中具有显著差异,土壤pH值均在能种植茶的土壤pH值(4.0~6.5)范围内,有机质、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均符合优质茶园的标准;全氮含量达Ⅰ级标准;全磷含量达Ⅱ级标准,全钾含量未全部达到优质茶园的标准;铵态氮含量>15 mg/kg的样地有9个,硝态氮含量>10 mg/kg的样地有7个;各样地的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值分别为2.98、5.71、4....  相似文献   
89.
对澜沧江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高度2 300~2 540 m较原始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及植物区系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其2 500 m2的样地调查统计资料表明,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种子植物有44科、93属、149种,蕨类植物有7科、9属、13种。其群落的5个层次组成显明。群落中,泛热带分布的属最多,有24属;其次为热带亚洲及其变型的属,有15属。热带性质的属(51属)多于温带性质的属(32属),无中国特有属,显示该保护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在属的水平上具有较强的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国特有种多达76种,包括保护区特有的2个种,与云南共有的28种,与中国其他地区共有的46种,其中与西南片共有27种,表明本保护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的构成种类主要起源于云南和我国西南地区。其群落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32种)和热带亚洲成分(30种),显示与喜马拉雅地区和热带亚洲地区的区系渊源。群落中温带性质的种(113种)比热带性质的种(35种)多,说明在本区山地条件下,在该群落中形成和迁入了大量温带的种类。以此认为,相对干燥的山地气候,是本区的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能够分布到海拔高度2 540 m,明显高于高黎贡山和无量山的原因。此外,构成本区半湿性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的种类明显少于无量山的相同林分(177种),这或许也与两地区降雨量的差异有关。同样的由硬斗石栎、木果石栎等优势物种组成的林分,在高黎贡山和无量山属于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而在本保护区则属于半湿性常绿阔叶林。说明具有类似优势成分的森林群落,可以划分到不同的高等级植被类型(如植被亚型)中,这主要取决于它们的生态特征,而不完全取决于它们的区系组成。  相似文献   
90.
大型丛生竹的培育技术及其综合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基于多年的研究及实践,对大型丛生竹的造林技术、集约经营技术、综合开发利用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并深入分析了大型丛生竹资源利用的现状,据此提出其综合开发利用的对策,以期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