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0篇
农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25篇
农作物   3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马铃薯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干物质在叶片、地上茎和块茎中的分配随生长发育阶段不同而不同;干物质的积累是形成马铃薯产量的物质基础,以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促进干物质的合理分配才能取得比较好的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52.
华山新麦草居群取样策略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我国特有植物华山新麦草(Psath yrostachys huashanica Keng)的遗传多样性并获得更为科学、合理的结论,以分布于不同海拔高度黄埔峪(海拔500m)和大夫峪(海拔1218m)的2个华山新麦草居群为研究对象,每个居群分单株采集30株并以6、10、14、18、22、26和30株为单位,利用10对SSR引物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分布于较低海拔的黄埔峪居群的平均等住变异数(6.3)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713)大于分布于较高海拔的大夫峪居群的等位变异数(5.1)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662);(2)随着分析单位个体数目从6株增加到30株,黄埔峪居群和大夫峪居群的等位变异数(42~63和43~51)和遗传多样性指数(0.643~0.713和0.618~0.662)均表现增大的趋势,但当分析单住的个体数目达到26株以上时,等位变异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基本不再发生变化;(3)当分析单位个体数目为18株时,2个居群的等位变异数和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包含了各自居群95%以上的遗传变异,建议在利用SSR技术进行华山新麦草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中,以单个居群随机采集18株华山新麦草为最佳分析单位个体数目。  相似文献   
53.
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对小麦新品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条中30、31、32对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目前小麦条锈病流行小种因品种(系)不同可平均减产1 206kg/hm2,减幅15.1%,最大减产3076.50kg/hm2,减幅45.9%;千粒重平均下降5.52g,降幅14%,最大下降14.0g,降幅40%;穗粒数的差异较小,平均下降0.01粒,降幅0.13%.相关分析表明,条锈病的反应型和严重度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千粒重的主要因素,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普遍率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未达到显著水平.根据减产程度将材料分为三种类型,即按接种与药剂防治的差异分为极显著、显著和不显著.我们认为:小麦条锈病对产量影响较大,生产中应注意利用接种与药剂防治差异不显著的抗锈材料;在缺乏抗锈材料的地区,如果材料不抗条锈病,但产量等其他性状突出,则可以考虑采用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普通小麦品种陕农33矮秆突变体的矮化原因,通过农艺性状调查、茎秆细胞学观察、苗期赤霉素(GA)反应试验、内源激素含量测定和矮秆基因检测,分析了陕农33的13个矮秆突变体植株生长发育、茎秆解剖特征及对GA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与野生型陕农33相比,矮秆突变体的株高都显著下降,株高的下降与节间数无关,主要是由于节间长度的缩短,其中穗下节和第四节间的降秆效应较大。经进一步细胞学观察,突变体变矮是由茎秆细胞长度减少和细胞变小共同引起的,其中细胞长度减少是主因。从苗期植株对GA3的反应看,13个矮秆突变体属于赤霉素不敏感型或弱敏感型,说明赤霉素转导途径存在问题,即矮秆突变位点可能在赤霉素转导途径上。从内源激素测定结果看,13个矮秆材料中只有1个材料的茎秆GA3含量较陕农33略降,其余均增加,而CTK含量均减少,10个材料的IAA含量增加,说明这些材料的株高下降与赤霉素等内源激素代谢变化密切相关。通过矮秆基因检测,13个矮秆突变体和陕农33均含有目前应用范围较广的 Rht-D1b基因,只有两个矮化材料含有 Rht-B1b,因而推测矮秆突变体可能还含有其他致矮相关的基因。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索干旱胁迫下小麦蛋白质表达的变化,选取旱地品种烟D27、 陕优225和水地品种新麦18、小偃22、1031为材料,在小麦三叶期,用18%和35%两种浓度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待试小麦24 h后,用TCA丙酮法提取叶片全蛋白,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小麦在干旱胁迫后的蛋白质带谱,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了新麦18的35.0 kD干旱敏感蛋白条带。结果表明,PEG6000胁迫后分子量28.0 kD蛋白在水地品种中消失,在旱地品种中正常表达或诱导表达。此外,干旱胁迫使抗旱品种烟D27诱导产生33.0和23.0 kD干旱应答蛋白条带,导致抗旱性弱的水地品种新麦18的35.0 kD蛋白条带消失。对新麦18的 35.0 kD蛋白条带进行液相色谱分离结合质谱分析后发现其含有17种与基本生命活动有关的蛋白,这些蛋白与小麦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代谢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56.
57.
探究不同物候型小麦品种晚播后产量性状变化及品质差异,并优化栽培播期。在同一播量下晚播,以生殖物候极稳定的优质强筋小麦品种小偃81和生殖物候极不稳定的中筋品种西农1376为材料,研究晚播后产量性状及品质指标变化,并以基因环境互作分析软件对品质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播期与抽穗期极显著正相关,西农1376产量与播期及抽穗期极显著负相关,小偃81产量与播期极显著负相关,西农1376千粒质量与产量显著正相关,小偃81播期及抽穗期与蛋白质含量显著负相关。吸水率、最大拉伸阻力、容重和延伸性都表现较小的变异;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拉伸面积与沉降值都有一定的变异;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变异系数均较大,小偃81分别为9.21%、8.95%,西农1376分别为19.80%、19.63%。品种审定中品质六大指标的优化以稳定时间最易,蛋白质含量、拉伸面积及湿面筋含量次之,以吸水率及最大拉伸阻力最难。软件分析发现,适当晚播能够优化品质综合指标,小偃81最佳优质播期是T0~T2,西农1376最佳优质播期是T3。选育生殖物候稳定的优质品种、适当晚播是优质栽培的一种策略。  相似文献   
58.
无融合结籽是近年来植物育种界的热门研究课题,二倍体融合结籽可以固定农作物杂种优势,单倍体无融合结籽可以进行单倍体育种,二者不仅可以应用于农作物育种,而且可以应用于遗传研究,本文对无融合结籽的概念,类型及鉴定方式进行了论述,供深入开展这项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59.
叠氮化钠诱变普通小麦陕农33突变体库的构建和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用叠氮化钠(NaN3)构建一个小麦突变体库,分别用浓度为0、5、10、15、20 mmol·L-1的NaN3处理普通小麦陕农33的种子,检测了各处理发芽指标和田间M1群体的生理及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0mmol·L-1的NaN3是诱变普通小麦较适宜的浓度。在以10mmol·L-1的NaN3诱变普通小麦得到的M2群体中发现了322份茎、叶、穗和其他性状变异的突变体,其中204份茎秆性状突变、65份叶片性状突变、24份穗部性状突变和115份其他性状突变,突变频率分别为5.18%、1.65%、0.61%、2.92%。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估计该群体的突变密度为1/57.0kb。经M3代田间鉴定,共获得可遗传突变株系58个。本研究所构建的突变体库可为小麦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和小麦育种提供材料。  相似文献   
60.
陕西关中麦区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寻进一步提高陕西小麦育种产量水平的途径,以关中地区1942-2013年年推广面积在33.3万hm的代表性品种为对象,对其株高、产量、穗数、穗粒重、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自1942年以来选育的小麦品种产量水平逐渐提高,产量从1 875 kg·hm-2上升到8 250 kg·hm-2,增加了3.40倍;每公顷穗数从390万提高到645万,增加了0.65倍;穗粒重从0.95 g提高到1.40 g,增加了0.47倍;穗粒数的波动比较大,趋势不明显;千粒重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株高从130 cm降低到78 cm,下降了40%。因此,建议陕西小麦未来高产育种应在稳定单位面积穗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以通过提升单穗生产力来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