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科学   6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06 毫秒
31.
门源马骨营养状况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门源县 3 8匹马的骨营养状况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 :门源马的血清钙浓度为 2 .68mmol L ,血清无机磷浓度为 1.3 6mmol L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为 66.0 4IU L ,血清羟脯氨酸含量为 15 .2 6μmol L ,均处于正常的范围。按性别组间比较 ,公马的血清钙浓度显著高于母马的 (P <0 .0 5 ) ,其他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相似文献   
32.
铜、锌是动物机体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具有催化、构建和调节等三种基本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细胞内外微量元素的潴留、转运、特异分布等生物代谢乃至分子水平的基因表达过程将为深入地揭示元素的转运机制、生物效能和代谢疾病的病理学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微量元素疾病的早期防治和营养补给提供科学的指导.笔者等将有关铜、锌元素细胞(分子)生物学和酶学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概述. 1 铜、锌元素生物催化作用的酶学机制 动物体内微量元素铜、锌在动物机体中的生物学功能与其相关酶结构的组成和活力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酶或生物膜位点的"占领"发挥其正常的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33.
通过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慢性毒性试验评价防制奶牛隐性乳房炎中药"乳宁散"的安全性。将"乳宁散"制备成相当于原药材1.0 g/mL的水煎提取浓缩液,选取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以5000、7500、10000、15000 mg/kg体重的剂量1次灌胃给药,观察中毒症状,记录死亡数和计算半数致死量(LD50);另取40只小鼠,随机分为2组,给药组以最大浓度(1.0 g/mL)、最大容积(0.04 mL/g)1次灌胃受试药物,对照组用等体积生理盐水,给药后连续观察7 d,测定最大给药量;再取80只大鼠,随机分成药物处理高、中、低剂量组和对照组,药物组按大鼠体重3000、1500和750 mg/kg剂量灌胃给药,连续30 d,对照组用生理盐水,检测大鼠体重、血常规指标、血液生化指标、脏器系数及组织病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急性毒性试验各剂量组均无小鼠死亡,无法计算LD50,经口给药的最大剂量为40.0 g/kg体重,表明该产品实际无毒;亚慢性毒性试验中,药物处理组大鼠体增重、血常规、血液生化指标和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实质器官无异常病变。提示,临床合理使用中药"乳宁散"不会对靶动物产生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34.
食品中残留喹乙醇人工抗原的制备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合成喹乙醇人工抗原。[方法]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将喹乙醇与琥珀酸酐反应,合成半抗原喹乙醇半琥珀酸酯(OLA-HS),通过活泼酯化法将半抗原与载体蛋白偶联制备喹乙醇全抗原。[结果]TLC、紫外光谱法的鉴定结果表明,目标半抗原合成成功;紫外光谱法鉴定结果表明,全抗原合成成功。[结论]建立了一种喹乙醇半抗原及全抗原的合成方法,为进一步制备喹乙醇抗体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5.
本试验旨在通过筛选葡聚糖硫酸钠盐(DSS)最佳浓度建立小鼠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将3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3.5% DSS组、5% DSS组,每组10只。小鼠自由饮水5 d,每天记录小鼠体重,观察粪便性状,测便潜血。试验结束后测血清TNF-α、结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还原性谷胱甘肽(GSH)活性变化等指标,计算结肠重量/长度比值。与对照组相比,两试验组结肠组织中MPO活性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GSH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表明,两种浓度葡聚糖硫酸钠盐均可造模成功,5% DSS组小鼠精神状态很差,表现嗜睡、萎靡状态,而3.5% DSS组小鼠精神状态良好,且组织中MPO、MDA、GSH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与5% DSS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因此,选用浓度为3.5% DSS造模更合适。  相似文献   
36.
旨在建立C57BL/6小鼠骨髓源CD103+树突状细胞(CD103+ dendritic cell,CD103+DC)分离培养方法,阐述LPS对其形态与功能特征的影响。在无菌条件下分离C57BL/6小鼠骨髓细胞,并用重组GM-CSF和FLT3L对其进行体外联合诱导培养;利用光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分别对LPS作用前后细胞形态、表型及功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细胞培养至第3天有零星集落出现,第13天后集落开始分散,可见典型的树突状突起,第15天后可得到大量的CD103+DC,加LPS刺激培养24 h后细胞表面树突样结构更加明显;分离培养的骨髓细胞能够表达表面分子CD103,其表达率达90%以上。RPMI-1640组(LPS未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25.70%,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阳性细胞分别为41.31%和13.79%;LPS刺激组可吞噬VOA的CD103+DC比例为10.33%,能够表达MHC-Ⅱ和CD83的阳性细胞分别为68.10%和24.7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经LPS处理的CD103+DC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增强。综上所述,分离于C57BL/6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在体外经FLT3L和GM-CSF共同诱导培养出CD103+DC,LPS可促进CD103+DC的成熟。  相似文献   
37.
乳杆菌FGM9菌株对小鼠毒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乳杆菌FGM9菌株对昆明种小鼠的一般毒性作用。将80只小鼠随机分为8组,设两个阴性对照,分别灌胃和腹腔注射实验菌株,灌胃剂量分别为4.5×109、4.5×107和4.5×105CFU/mL,注射剂量分别为5.2×109、5.2×107和5.2×105CFU/mL,连续7 d记录小鼠的一般体征、中毒及死亡情况。结果各组小鼠均无死亡,未见任何毒性反应,健康体征均为Ⅰ级,各实验组体重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各组小鼠未见任何异常病变,脏器系数与对照组相比亦无显著差异(P0.05),血液学指标正常。表明乳杆菌FGM9菌株对小鼠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8.
修缮购置及基本科研业务费执行情况概述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文章概述了修购专项及基本科研业务费的执行情况,提出了保障该项目顺利执行的几项措施:实行项目进展季度汇报制度、项目年终总结汇报制度、项目的全程跟踪和抽样检查制度,制定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等。  相似文献   
39.
当归导滞汤加减治疗牛真胃阻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导滞汤加减治疗牛真胃阻塞王学智司宏伟杨致礼魏明理(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兰州730050)(甘肃农业大学)牛真胃阻塞发病率较高,治愈率低。笔者在1995年春采用中兽医辨证施治法,以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消积导滞,润燥滑肠为治则,以当归导滞汤加减...  相似文献   
40.
鉴于77—81年石河子垦区有的农牧团场和公社的畜间布病考核及血清检查结果。对906份流产胎儿及胎衣等进行了细菌学检查,检出布氏菌4株,出菌率0.44%(4/536份),其中羊Ⅲ型2株,猪Ⅲ型2株。从石河子垦区猪场暴发性流产的胎儿脏器中分离出猪型布氏菌系属首次,暂命名为“石80—134号”菌株,后简称134号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