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10篇
  6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4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咖啡碱和蛋白质对酯型儿茶素氧化形成TFDG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咖啡碱(CAF)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在双酯型茶黄素形成中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咖啡碱和牛血清白蛋白对TFDG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相同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和咖啡碱表现出相似的抑制作用。当牛血清蛋白与咖啡碱同在一个化学氧化反应体系中时,表现出随浓度不同而呈现复杂的竞争或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2.
我国茶叶加工发展战略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中国大陆茶叶加工业的现状,运用SWOT方法分析了大陆茶叶加工业面临的外部环境条件(机遇、挑战)和内部环境条件(优势、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茶叶加工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提出了加快茶叶加工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条件。  相似文献   
23.
该文研究了茶树品种对红茶茶汤色素含量、色差值L*、a*、b*的影响。结果表明TF、TR、TB含量与L*、a*、b*之间呈显著相关;不同采摘标准下色素含量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色差值a*、b*为一芽二叶一芽三叶,L*为一芽三叶一芽二叶,且其差值随品种而异,采摘标准不当可掩盖品种的品质潜力;基于鲜叶中茶多酚量(GTP)、茶多酚消耗量/鲜叶中茶多酚量(CTP/GTP)、色素生成量/茶多酚消耗量(GP/CTP)三个指标,六个茶树品种可被分为四组,分别为高GTP低CTP/GTP低GP/CTP品种,如凤庆3号;低GTP高CTP/GTP低GP/CTP品种,如梅占;GTP、CTP/GTP、GP/CTP同时高(或低)品种,如云抗10号、凤庆9号、清水3号;高GTP低CTP/GTP低GP/CTP品种,如群体种。其中群体种GP/CTP最高而CTP/GTP极低,且成品茶茶汤具有高a*、b*值、低L*值,表现出极佳的红茶适制性。通过选择适当的茶树品种与采摘标准可保证成品红茶的优质。  相似文献   
24.
为提高我国红茶加工科技水平以及促进我国红茶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本文回顾了近年来我国红茶的生产、销售现状,总结了我国红茶在制品状态在线检测技术、加工装备研制、加工技术创制及新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分析了我国红茶产业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包括红茶产品品质整体水平仍偏低和风格相类似、红茶加工装备调控水平较低和标准化装备推广不足,以及红茶精准化标准化加工水平偏低等。最后从加工理论挖掘、智能化装备研发、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对我国红茶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5.
我国茶业面临的环境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江用文 《中国茶叶》2004,26(1):8-10
一、1990年以来我国茶业发展的特点 1.发展回顾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茶树种植面积基本稳定,2002年全国茶树种植面积为1701.3万亩,比1990年增加1.4%,占世界茶园面积的42.9%;茶叶总产量低速增长,2002年全国茶叶产量为74.5万t,比1990年增长38.0%,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24.3%;茶叶出口在经历曲折后变速增长,2002年茶叶出口量为25.2万t,比1990年增长25.3%,占世界茶叶出口量的17.7%;茶叶经济效益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茶叶产值(其中茶叶农业产值约120亿元)比1990年增长3倍.  相似文献   
26.
萎凋过程鲜叶理化特性变化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萎凋是红茶、乌龙茶等发酵茶加工的重要工序之一,对茶叶感官品质影响明显。萎凋过程中,随着水分的不断散失,鲜叶的呼吸作用持续进行,内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促使萎凋叶物理特性发生改变,为后续工序和品质形成提供特定的物质和叶形基础。文章对萎凋过程中鲜叶的物理特性和生化成分变化规律,以及目前萎凋工艺关键参数的调控技术等进行了系统综述。可精准调控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通气状况等参数的设施萎凋技术是今后萎凋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27.
板栗香型绿茶香气成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将具有栗香香型的峨眉毛峰进行不同的温度、时间处理,使其香型强度、类型发生变化,然后根据各处理所得茶样感官审评结果,将茶样分为栗香型和非栗香型两类,应用Duncan多重比较对两类茶样的香气成分进行差异性分析后,由主成分分析对筛选出的香气成分和各茶样的分布规律进行考察和分析,结果表明,栗香型茶样的香气成分特征为含有显著高含量的β-紫罗酮、橙花叔醇、植醇、1,4-二十烷二烯、5,8,11,14-花生四烯酸乙酯、2,6-二叔丁基苯醌、2-甲基十五烷、十七烷、2,6,10-三甲基十六烷,而3,7,11-三甲基-1-十二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后者,这10种成分对栗香型与非栗香型茶样具有良好的区分效果。此外,壬醛,顺-茉莉酮也是值得关注的成分。  相似文献   
28.
对茶多糖的理化性质、一级结构、高级结构及其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茶多糖结构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9.
设3 000、6 000、9 000 lx等3个光强梯度,研究了萎凋光照强度对萎凋叶含水率、容重、柔软性、弹性、塑性、色差等物理特性,以及呼吸特性的影响,并对后续加工叶的物理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萎凋进程中鲜叶含水率的逐渐下降,鲜叶容重、柔软性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萎凋适度范围内(含水率60%~65%),以6 000 lx处理最高;弹性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不同处理间以6 000 lx处理的弹性相对较高,塑性变化规律与之相反;色差明亮度L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红绿度a值呈先下降后增加的趋势,以6 000 lx处理下a值最小,即保绿特性最好,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6 000 lx处理的干茶样汤色和外形得分最高,品质最优;CO2释放量总体呈先下降后增加再平稳的变化趋势,3个处理均在萎凋6 h时出现拐点,以6 000 lx处理的释放量最大。  相似文献   
30.
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龙井绿茶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采用风冷冰箱和直冷冰吧贮藏对龙井绿茶品质的影响,把茶叶分别存储于风冷冰箱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直冷冰吧的冷藏室和冷冻室等4种不同的贮藏环境中贮藏90、180、270、360βd时分别取样,通过生化成分含量测定及感官审评等分析比较不同贮藏条件对绿茶的存储效果。结果表明,整个贮藏期内,冷冻室对生化成分的存储效果优于冷藏室,其中风冷冰箱冷冻室能有效地保持茶叶低含水率,贮藏180βd时其含水率显著低于直冷冰吧(P<0.05),直冷冰吧冷冻室则对叶绿素、维生素C、咖啡碱等含量保持效果较好,贮藏180βd时其维生素C和咖啡碱含量显著高于风冷冰箱(P<0.05);在0~180βd的贮藏期内,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均在风冷冰箱的冷冻室保留率高(均约为95%),贮藏后期则在直冷冰吧的冷冻室保留率高,且贮藏结束时均与风冷冰箱差异显著(P<0.05)。风冷冰箱有利于绿茶滋味和香气的保持,直冷冰吧有利于绿茶外形的保持,即不同贮藏条件对茶叶的感官分属性的影响不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结果表明,汤色、滋味、香气、咖啡碱和维生素C等品质指标在不同的贮藏方式间差异较大。结合两设备的特点可知,茶叶相对短期存储时可选择风冷冰箱,长期存储时则直冷冰吧更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