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17篇
农作物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1.
利用川麦42/川农16的重组自交系(recombined inbreed lines,RILs)群体,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试剂盒,对迟熟α-淀粉酶(Late maturityα-amylase,LMA)进行了测试;选用7B染色体上的3对与LMA相关的SSRs引物(Xgwm577,Xwmc276,Xwmc273),对群体中标记与LMA的相关性进行了验证;同时对LMA和降落值(Falling Number,FN)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LMA是受一对基因控制;②3对SSRs引物(Xgwm577,Xwmc276,Xwmc273)在MILs中对LMA的检测没有作用.③在本试验的MILs中,LMA的存在对降落值又重要影响,同时降落值还受其它遗传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面粉对鲜白盐面条颜色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商业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淀粉、面筋粉和麦芽,配制了8种面粉,用其制成鲜白盐面条后,用Minolta在0和24h时分别测量其L*、a*、b*值。经分析,在0和24h时,8种面条的L*、a*、b*值都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24h后,所有面条的颜色变差,其L*值降低,a*、b*值升高;经比较,在添加了淀粉的面条颜色较好,其中以面条CK 9%S(在面粉中添加9%淀粉)的颜色最好。结果建议育种家在优质面条小麦育种中,应注意选出的品种蛋白质含量不应高,而淀粉含量应较高和面条颜色稳定性好的抗穗发芽品种。  相似文献   
13.
摘要 小麦冬春杂交后代SW3243是四川的重要亲本及推广品种,组合为1426/4/IR68-77/YAA//ALD‘S’/3/YAZ//ST2022/983。SW3243高抗条中29、30,对抗性基因不具有抑制作用;具有矮杆、多花、大穗、高产、迟播早熟等显著特点。利用SW3243的优良农艺特性育成了一批高产新品系,其中有42个衍生系参加了国家和四川省区试,育成小麦新品种7个,审定10次(四川省审定7次,国家审定3次);SW3243及其衍生品种已累计推广433万公顷以上,对四川的小麦育种及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SW3243 的选育及重要农艺性状和育种应用作一总结,为进一步的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高产育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4.
温敏雄性不育小麦SCT-1育性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温敏雄性不育系SCT-1在四川生态环境下的育性遗传特征,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选用2个具一定恢复效果的品系B2183、M2003-1,分别与SCT-1杂交构建群体,利用亲本、F1及F2群体的表型数据,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对SCT-1育性遗传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CT-1育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2个组合F2育性均呈连续分布,具多峰、偏态现象,SCT-1/B2183组合育性遗传符合MX2-AD-AD模型,即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SCT-1/M2003-1组合符合MX1-AD-ADI模型,即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2个组合中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92.89%,91.19%,主基因对育性恢复的影响较大。聚合多个主基因的恢复材料对SCT-1杂交育种利用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
1966年,第一份CIMMYT育成小麦品种Penjamo 62引入四川,1989年中国和CIMMYT签订小麦穿梭合作育种协议、四川被指定为我国3个春麦穿梭点之一。之后,四川开始较为系统地利用CIMMYT种质和育种新技术,以提高四川小麦育种水平,加速四川小麦新品种选育步伐。在这一漫长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CIMMYT真正对四川小麦育种最具影响力的是三个方面:引进有用种质;提供育种新技术和新思路;科学家交流及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如何才能在四川小麦育种中充分发挥和有效利用CIM-MYT的这些优势去提高四川小麦的育种水平?我们的基本做法是:加大CIMMYT种质在四川生态下的筛选力度;以我院原有小麦育种项目及积累的育种材料为基础,有针对性地选择冬春杂交、穿梭育种、改良混合选择和微效多基因持久抗性等CIMMYT育种新技术及新思路,结合已较为成熟的DH群体及重组自交系群体等分子技术,构建新的育种体系;由于生态条件的巨大差异,坚持以引进改良、自育创新为主,CIMMYT/四川//四川及冬/春//春已证明是利用CIMMYT种质资源较好的杂交模式;以熟悉四川育种及CIMMYT育种的专家及在CIMMYT接受过培训的青年专家为核心,组成目标明确、分工合作的育种及科研团队,并坚持不懈,是成功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的基础;加大双方科学家互访及对青年科学家的培训力度和信息资料的及时交流,增进双方科学家对对方育种理念、生态环境、育种资源、技术经验以及育种材料的田间长相等的更深刻认识和体验,从而增强双方工作的针对性与互动性,这是有效利用CIMMYT种质及技术经验的成功保证。截至2006年,选用CIMMYT种质由四川育种家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已达19个,其中有3个还通过了国家品种审定,一个是世界上首次利用CIMMYT人工合成种育成的商用小麦新品种。这批新品种在四川表现出三方面的突出优势:为四川输入了一批条锈病新抗源;使四川首次在强筋小麦育种上获得突破;打破了四川小麦育种单产水平长期徘徊的局面,创造了四川小麦高产育种新水平;预期在近几年内,将有更多用CIMMYT种质育成的小麦新品种在四川审定推广。这表明,CIMMYT小麦种质及育种新技术已成为四川小麦品种改良与创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广适应型高产育种材料及品种的创制与遗传机理研究(可用川麦42为基础)、条锈病持久抗性材料及品种研制与新抗源筛选转育(以现有持久抗性和四川核心资源为基础)、四川生态下优质稳定表达材料的筛选转育以及高产优质的节约环保型简化栽培体系开发,将是四川与CIMMYT进一步深化合作的主要技术方向,而继续强化对青年专家的培训和科学家间加强专项合作及对现场交流、指导,将是进一步取得成功与成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真菌病害,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是控制病害最为经济有效和持久安全的方法。本研究选用由成株抗性育种方法培育的21份冬小麦高代品系和96份春小麦高代品系,在多个环境下进行这3种病害的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检测了兼抗型基因Lr34/Yr18/Pm38、Lr46/Yr29/Pm39和Sr2/Yr30的分布。田间鉴定表明,21份冬小麦品系中有17份兼抗3种病害,占80.9%;96份春小麦品系中有85份兼抗3种病害,占88.5%。分子标记检测发现,21份冬小麦品系均含QPm.caas-4DL,其中7份还含QPm.caas-2BS,9份还含QPm.caas-2BL;96份春小麦品系中,18份含Lr34/Yr18/Pm38,37份含Lr46/Yr29/Pm39,29份含Sr2/Yr30。以上结果表明,分子标记与常规育种相结合,可有效培育兼抗型成株抗性品种,为我国小麦抗病育种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几个抗穗发芽小麦品种的SSR标记多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构建作图群体,利用32个SSR标记对7份抗穗发芽小麦材料和3份感穗发芽小麦材料进行亲本选择.在有扩增产物的24个SSR标记位点中,75*!%的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除SK2外的其余6份抗穗发芽小麦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较高.选择了SK2×SFY2、CANK×SFY3、AUSK×SFY3 3组合构建群体.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不同面粉对鲜白盐面条颜色的影响,在澳大利亚商业面粉中添加一定量的淀粉、面筋粉和麦芽,配制了8种面粉,用其制成鲜白盐面条后,用Minolta在0和24h时分别测量其L*、a*、b*值。经分析,在0和24h时,8种面条的L*、a*、b*值都分别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24h后,所有面条的颜色变差,其L*值降低,a*、b*值升高;经比较,在添加了淀粉的面条颜色较好,其中以面条CK+9%S(在面粉中添加9%淀粉)的颜色最好。结果建议育种家在优质面条小麦育种中,应注意选出的品种蛋白质含量不应高,而淀粉含量应较高和面条颜色稳定性好的抗穗发芽品种。  相似文献   
19.
小麦锈病是由气流传播的病害,由于锈菌菌系复杂多变,要了解它的区系分布、毒力情况和变异动态等,就必须要在有隔离条件的温室内进行,以免菌系之间的相互混杂和污染,故温室地址的选择就非常重要,特别是温室所在地方的温度条件要能适合锈菌生长发育的需要,才能顺利开展锈菌小种的  相似文献   
20.
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36(原名SW8688)是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进行穿梭合作育种选育出的一个将强筋品质与高抗条锈病新小种相接合的小麦新品种。组合为Mi-lan/SW5193。2001~2002年参加四川省区试优质组试验和生产试验,2002年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