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以不同粒重的花生种子为试材,采用不同播种方式,研究粒重大小和播种方式对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粒精播处理可使产量增加,与传统双粒穴播相比,在一垄两行播种方式下,相对大粒种子和相对小粒种子分别增产9.77%、4.19%;一垄单行种植方式下分别增产3.44%和2.77%。无论种子粒重大小,单粒精播处理的主茎高、侧枝长和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高于双粒穴播,但其荚果干重、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叶面积与双粒穴播间均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表明,叶片干重、茎柄干重与单株叶面积间呈极显著相关关系;饱果成熟期与结荚期地上部干物重之差与产量间呈显著相关关系。采用垄作双行单粒精播模式,选用饱满粒重较小的种子,可达节本降耗、明显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53.
积温变化对济宁市夏花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济宁市1971-2010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及夏花生生长发育资料,分析夏花生生育期间积温变化对夏花生结荚期、饱果成熟期和有效花终止期的影响.结果表明,济宁市1971-2010年夏花生生长期间(6月15日-10月5日,下同)≥15℃积温有升高的趋势,近二十年(1991-2010)麦茬夏花生生长期间≥15℃积温为2799.8℃,高于夏花生正常成熟所需的积温下限2600℃,夏直播花生覆膜栽培完全可以满足中早熟品种正常成熟对积温的要求;1971-2010年花生饱果成熟后期(9月20日至9月30日)≥15℃积温有升高的趋势,1991-2010年间≥15℃积温比1971-2010年的40年的平均值高6℃,11d的日平均温度高出0.55℃,利于饱果的形成.利用>10℃有效积温计算夏花生可形成饱果的有效花终止期为7月30日,为适时化控,减少无效花、果数量,降低株高,防止倒伏,提高饱果率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4.
通过防雨棚池栽试验,以不同花生品种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生育时期非充分灌溉对花生品种各生育期叶片膜脂过氧化、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苗期和花针期灌水,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丙二醛(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随生育期推进和土壤水分降低,其活性升高,但升幅因品种、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类型有异,两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质(Pr)、游离氨基酸(AA)和脯氨酸(Pro)含量均以对水分最为敏感的花针期升幅较大,且花育27号的SOD、CAT、Pr和AA的升幅大于花育20号;结荚期灌水后,各抗氧化酶和渗透调节物质未表现降低。两品种全生育期灌水处理与苗期灌水处理间的抗氧化酶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水分胁迫初期,抗氧化酶活性升高,但随胁迫时间延长其活性明显降低;而渗透调节物质和MDA含量显著高于各生育期灌水处理。POD活性变化对灌水处理响应较弱,SOD和CAT是花生适应土壤水逆境的主要保护酶。灌水处理对花生叶片抗氧化及渗透调节能力表现为花针期>结荚期>苗期,各渗透物质调节能力依次表现为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  相似文献   
55.
56.
施氮水平对不同花生品种氮代谢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花生籽仁蛋白质含量较高,研究花生不同器官中氮代谢酶活性在施氮水平和品种间的差异及其与籽仁蛋白质含量间的关系,阐述花生氮素代谢的生理特性。【方法】选用生产中普栽品种花育22号和白沙 1016,设置4个氮素水平,测定两品种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主要含氮物质(可溶性蛋白质(Pro)、游离氨基酸(AA))含量及主要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ase)、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活性。【结果】两品种各器官Pro、AA、NRase、GS、GDH活性的变化态势大致相同,但其含量的高低因品种和施氮量不同而变化,各器官中各指标含量均以白沙1016较高;适当提高氮素水平可增加各器官中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和主要氮代谢酶活性;氮素水平过高虽能提高硝酸还原酶和籽仁蛋白质含量,但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脱氢酶(GDH)的活性下降;各营养器官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GS和GDH活性间的相关关系不明显,但与其相应器官中的NRase活性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荚果中Pro与AA和NRase间、GS和GDH、NRase与游离氨基酸间均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结论】施氮量和品种差异对花生各器官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及氮代谢酶活性有影响,白沙1016对高量氮肥较敏感,花育22号则较适应高氮;增施氮肥通过改变氮素代谢的生理特性改善花生品质。  相似文献   
57.
为明确生育后期水分胁迫下施氮对花生产量、氮素吸收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花育25号为材料,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通过防雨棚土柱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氮处理对花生氮素吸收、分配、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在荚果充实期设置水分条件分别为充足灌水(W 0)、轻度干旱胁迫(W 1)和中度干旱胁迫(W 2),设置5个施氮(N)水平,即0kg·hm^-2(N0)、45kg·hm^-2(N1)、90kg·hm^-2(N2)、135kg·hm^-2(N3)和180kg·hm^-2(N4)。结果表明,W1N2处理下花生经济产量、全株生物量、籽仁和全株氮素积累量均达最大值。与其它氮肥处理相比,同一水分条件下适量施氮(N 2)处理增加花生产量,提高收获指数。花生各器官中来自于15N原子标记的肥料中的15N原子百分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增加幅度不同。正常供水和轻度干旱胁迫条件下花生植株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中度干旱胁迫下氮肥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本试验条件下,W1N2处理(轻度干旱胁迫和施氮90 kg·hm^-2)处理下花生干物质与氮素积累量适宜,氮素向生殖器官分配比例和氮肥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58.
为了探究不同品种花生(花育20、花育25和花育36)幼苗的Na~+吸收动力学特性与耐盐性的关系,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盐胁迫浓度下,不同花生品种幼苗的干物质积累变化、Na~+吸收动力学特性、Na~+吸收速率、Na~+排斥率与其耐盐性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对Na~+的吸收可分为高亲和、低亲和2个吸收阶段。低盐胁迫下,花生的Na~+亲和力常数(K_m)小,选择性强,Na~+排斥率平均值在85%左右;在高盐胁迫环境下为低亲和系统,K_m值大,Na~+最大吸收速率(V_(max))大,同时其排斥率较低。低盐胁迫下,花育20、花育25和花育36对Na~+的吸收速率较小,排斥率较高,Na~+积累慢,盐害轻;高盐胁迫下,花育20的Na~+吸收速率高于花育25和花育36,而Na~+排斥率低于花育25和花育36。因此高盐胁迫下,较高的Na~+吸收速率和较低的Na~+排斥率可能是花育20耐盐性弱于花育25和花育36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9.
花生黄曲霉毒素国家标准与绿色贸易壁垒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生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成为我国花生出口的一个重要限制因素,2004年仅山东省输欧盟花生因超标被预警达43次。为有效规避这一绿色贸易壁垒,推动花生产业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对我国花生黄曲霉毒素限量及检测标准现状进行综述。同时对国内和国外制定的花生及制品黄曲霉毒素最大限量值分别予以介绍。结合当前花生贸易需要,提出了加强花生黄曲霉标准制定及国际跟踪采标的建议,探讨了强化黄曲霉检测力度和研究能力的重要性,为提高中国花生及其制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
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含水量、温度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半干旱区地膜覆盖方式对花生田土壤水分、温度及植株生长发育动态特征的影响,测定了不同覆盖方式下,垄作花生各生育时期耕层土壤水分(0-40 cm)、土壤温度(0-25 cm)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覆盖方式影响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随生育期推进,各土层和起垄位置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抛物线变化趋势;各覆盖方式下,花生苗期垄面处0-40 cm土层含水量明显低于垄沟处,且苗期至开花期垄沟处土壤含水量降幅较大。不同覆盖方式主要通过提高日最高温度来影响耕层土壤温度的变化,花生生长前期,地温受覆盖方式影响强烈,多垄覆盖方式的日最高温度较高,达36.2℃;花生生育后期,地温受覆盖方式的影响较小;开花后,覆盖方式对0-10 cm日地温的影响不明显,但对15-25 cm土层14:00—18:00时地温影响较大。覆盖栽培对花生田土壤14:00温度影响强烈,可使花生苗期耕层土壤日平均温度升高0.5~2.4℃,且最高温度出现在15 cm土层的垄面花生行间位置。地膜覆盖可增产16.81%~37.1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7.03%~37.42%。常规起垄覆膜双行栽培花生的覆盖方式是较为经济、高效、易耕作的覆盖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