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篇
  13篇
综合类   24篇
农作物   2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明确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与氮肥施用对花生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氮肥施用对花生各器官肥料氮吸收利用以及氮肥残留和损失情况的影响。水分设置为正常供水(WW,75%~80%田间持水量)、花针期轻度干旱胁迫(FD,55%~60%田间持水量)和结荚期轻度干旱胁迫(PD,55%~60%田间持水量)3个条件,氮肥水平设置为不施氮(LN)、中氮(MN, 90 kg hm–2)、高氮(HN, 180 kg hm–2)。结果表明,与正常供水条件相比,不同生育期干旱胁迫均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植株氮素积累量,且花针期干旱胁迫的降低幅度大于结荚期干旱胁迫。花生籽仁的氮素积累量占全株氮素积累量的68.42%~77.67%。与WWMN处理相比, FDMN处理下花生各器官氮肥吸收比例(Ndff, the percentage of N derived from 15N fertilizer)和15N积累量显著提高,且促进了氮素向籽仁的转运,PDMN处理下籽仁15  相似文献   
32.
不同冬小麦基因型磷有效性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水培试验对两个冬小麦品种(丰抗8号,79089)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品种的干物质累积最大值时的介质浓度不同,“丰抗8号”的介质浓度高于“78089”,两者间的生长速率、磷吸收效率、植株体内磷浓度和根/冠比值间都有显著差异(P=0.05)。磷在植株体内的分布趋势相同,在磷胁迫条件下,两个品种都是靠增加根系的生长量来吸收介质中的磷素,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相似文献   
33.
高产冬小麦硫素营养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田间条件下,冬小麦(丰抗15)地上部硫百分含量的最大值在孕穗期,施硫处理为0.406%,对照为0.364%;最大累积量在灌浆期,施硫处理与对照分别为10.918mg·株-1和10.667mg·株-1;最大吸收强度在拔节至孕穗期间,两处理皆在0.40mg·株-1·d-1左右。施用硫肥可提高冬小麦的籽粒产量。形成百公斤籽粒需吸硫0.154kg~0.222kg.在拔节后的各生育期,硫素在茎鞘中的分配率高于叶片,生育后期则主要集中于穗部。成熟期穗中硫的含量占总量的比率大于55%.  相似文献   
34.
不同花生品种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明确花生抗旱适应性机理, 筛选抗旱品种(系), 在人工控水条件下, 以北方花生产区推广种植的29 个花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 对中度土壤水分胁迫下花生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和光合色素含量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花生品种(系)对土壤水分胁迫程度和胁迫时间的响应不同, 水分胁迫程度和时间显著影响花生的植株形态、生物量积累和生理指标, 且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中度土壤水分胁迫明显抑制花生植株地上部生长, 主茎高、地上部生物量显著降低, 且随胁迫时间延长主茎高度降低明显; 至成熟期, 一些品种(系)主茎高和生物量累积胁迫指数降幅达65%~70%。土壤水分胁迫使花生结荚期和饱果期根/冠比、光合色素含量和比叶面积增大, 随胁迫时间延长上升趋势明显; 结荚期的各指标除分枝数和类胡萝卜素外均可作为鉴定品种(系)抗旱性的依据。“冀花4 号”、“花育22 号”、“花育24 号”、“花育20 号”、“花育21 号”、“花育25 号”、“唐科8 号”、“花育17 号”、“花育27 号”等9 个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35.
为明确不同花生品种耐盐性差异和筛选培育耐盐性品种,发展盐碱地花生生产,设置0%和0.3%(W/W)盐胁迫浓度处理,采用盆栽试验,对近年来推广应用面积较大的30个花生品种的出苗率、出苗速率、第一对侧枝长、植株高度和干质量等指标调查研究,通过聚类和主成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30个花生品种其耐盐性划分为5种类型,即:高度耐盐型、耐盐型、中间型、盐敏感型和高度盐敏感型;通过逐步回归建立花生品种耐盐性预测方程,F=2.694RPH+1.34RPW+2.539REV-3.353(R2=0.958);确立了相对株高、相对植株干质量和相对出苗速率,可作为花生品种耐盐性鉴选的主要指标,其中相对株高对品种耐盐性的直接影响较大。花生品种粒型大小与其耐盐性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14。花生品种耐盐性与其粒型大小呈极显著相关,可将品种相对株高、相对植株干质量和相对出苗速率等作为其耐盐性鉴选的主要指标。  相似文献   
36.
花生光合特性和衰老生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花生生长过程中光合特性和衰老机理及两者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途径。  相似文献   
37.
花生种子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生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我国年用种量在120万t以上,占花生产量的7%~8%,花生种子市场成为种子企业竞争的焦点之一。我国花生种业如何适应新的形势需要,把我国花生种业做大、做强,是我国花生种业发展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从花生种业现状出发,探讨了发展花生种子产业的意义、花生种业发展的动力,根据花生种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高花生新品种覆盖率、提高花生种子加工机械化程度和企业竞争力、完善种子市场监管、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等是今后花生种子产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8.
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防雨旱棚池栽条件下,花生生育后期土壤剖面水分、产量的测定,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对花生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以及花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生生育期内,0~120cm土壤剖面含水量的分布以其变异系数大小可分成激变层、次活跃层、相对稳定层和活跃层4个层次.浇水时期影响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花生结荚至结荚后20d,苗期浇水和全生育期浇水处理的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荚后期除全生育期浇水处理外,其余生育期浇水处理0~3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30~70cm土层为花生根系吸水贮存层,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增加相对稳定;70cm以下土层含水量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加,为水分补给层.在花生生育期内土壤水分时间变化特征与灌水时期有密切关系,浇水可明显提高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7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变化滞后于灌水时期20d左右;结荚期浇水可明显提高花生水分生产效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39.
为明确旱、盐及旱盐双重胁迫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盆栽试验,通过16S rRNA基 因测序技术,研究了花生开花期干旱、盐胁迫及旱盐双重胁迫下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花 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均以放线菌纲(Actinobacteria)、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未分类菌目(norank_p__Sac⁃ charibacteria)、蓝藻纲(Cyan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a)、芽单胞菌纲(Gemmatimonadetes)和β-变形菌纲 (Betaproteobacteria)7个优势菌纲为主。干旱和盐胁迫处理均不同程度提高了α-变形菌纲和蓝藻纲的含量,且对蓝 藻纲的诱导效果较显著,推测蓝藻纲在提高花生胁迫耐受性方面具有重要功能。非生物胁迫影响根际土壤微域环 境,对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调控作用。调节微生物群落结构,改良土壤微域环境,是提高植物胁迫耐受 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0.
水分胁迫对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贮藏物质降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花生种子萌发过程中水分胁迫对种子主要储藏物质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不同浓度的PEG渗透溶液,进行不同品种发芽出苗阶段的水分胁迫试验。结果表明,花生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随萌发时间延长,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均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随胁迫浓度的增加其含量逐渐提高,胁迫处理均高于无胁迫处理。脂肪虽是花生的主要储藏物质,但在水分胁迫条件下,其变幅很小甚至有的品种略有升高。花生萌发出苗过程中水分胁迫,致使种子中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淀粉和脂肪等主要贮藏物质降解速度和强度降低,影响萌发出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