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7篇
农学   34篇
  11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4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HMW-GS及GMP含量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岳鸿伟  秦晓东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姜东 《作物学报》2006,32(11):1678-1683
采用SDS-PAGE电泳和切胶比色进行亚基定量的方法,研究施氮量对2个小麦品种胚乳部分HMW-GS和GMP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蛋白小麦品种徐州26在花后14 d HMW-GS就开始形成,低蛋白品种宁麦9号在花后21 d才开始形成。增施氮肥对小麦灌浆前期HMW-GS的形成作用不明显,而有利于徐州26 HMW-GS积累速度的提高和HMW-GS快速积累期的  相似文献   
12.
王莉芳  姜东  戴廷波  荆奇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6,32(10):1560-1565
在大田和池栽条件下,以徐州26、宁麦9号、扬麦10号和扬麦9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播期、库源改变和水氮互作对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播或迟播均能显著提高籽粒戊聚糖的含量,分别比适播提高2.13%和8.07%;去小穗处理(减库)显著降低籽粒戊聚糖含量,而剪叶处理(减源)极显著提高籽粒戊聚糖含量,两种情况均存在品种间差异;花后渍水显著提高籽粒戊聚糖含量,提高施氮量则降低其含量,但其降幅随施氮量增加而变小;追施氮肥极显著降低小麦籽粒戊聚糖含量。研究结果表明,栽培措施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通过影响籽粒千粒重调控了戊聚糖含量。  相似文献   
13.
非生物逆境锻炼提高作物耐逆性的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笑  蔡剑  周琴  戴廷波  姜东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11):2287-2301
非生物逆境(如,高温、低温、干旱、渍水胁迫等)是限制作物产量提升的重要因子,并且非生物逆境发生的频率、程度以及持续时间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因此,提高作物对非生物逆境的抗性,或采取缓解措施降低非生物逆境对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的不利影响,对于确保作物稳产及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逆境锻炼(priming)是指植株经过前期适度的逆境处理后,对再次发生的逆境胁迫表现出较强的抗/耐性,也称为逆境胁迫记忆。与未经过锻炼植株相比,经过锻炼植株的信号调控物质、次级代谢产物、胁迫保护性物质等可以更快、更有效地对再次发生的逆境胁迫产生响应,从而增强植株耐逆性。根据再次逆境发生的类型及时间,逆境锻炼主要包括当代同种逆境锻炼效应(锻炼阶段的逆境和再次发生的逆境是同一种)、当代交叉逆境锻炼效应(锻炼阶段的逆境和再次发生的逆境不是同一种)、跨代同种逆境锻炼效应(经过逆境锻炼的种子在子一代或子几代的同种逆境锻炼效应)、跨代交叉逆境锻炼效应(经过逆境锻炼的种子在子一代或子几代的交叉逆境锻炼效应)四大类型。本文重点围绕高温锻炼、低温锻炼、干旱锻炼及渍水锻炼介导的上述四大类型锻炼效应的生理机制进行了综述,生理机制主要包括植株光合机构响应机制、抗氧化系统在清除活性氧减轻对细胞膜脂过氧化伤害机制、胁迫诱导的信号物质(激素类物质、Ca2+、过氧化氢、一氧化氮等)在诱导下游基因表达及生理生化过程机制。此外,表观遗传修饰如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为长期甚至传代胁迫记忆提供了潜在机制。对作物逆境锻炼机制的深入解析,可以找到对作物耐逆性获得起关键调控作用的基因和蛋白,这样在作物生产上,我们可以在生育前期,配合外源调控物质诱导起关键作用的基因和蛋白,可通过人为方法提前刺激这种物质在逆境来临之前表达,主动诱导作物对关键时期逆境耐性的形成,从而有效缓解在产量形成关键生育时期发生的胁迫对作物产量的不利影响,因而具有重要的实际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灌浆前期碳氮供应对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淀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琴  姜东  戴廷波  曹卫星  荆奇 《作物学报》2004,30(10):975-979
采用花后离体穗培养技术,研究蔗糖和谷氨酰胺不同浓度配比供应对冬小麦(宁麦9号)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谷氨酰胺水平下,提高蔗糖供应水平能显著增加粒重,促进籽粒中淀粉积累,但降低蛋白质合成;在同样的蔗糖水平下,提高谷氨酰胺供应水平,既有利于籽粒中蛋白质积累,也促进淀粉合成。培养基中  相似文献   
15.
以耐弱光性不同的冬小麦品种‘扬麦158’(耐弱光品种)和‘扬麦11’(不耐弱光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拔节至成熟期遮光对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茎中花前贮存果聚糖转运以及果聚糖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至成熟期遮光降低了小麦茎中花前贮存果聚糖的转运量,提高了贮存果聚糖对小麦淀粉产量的贡献率。遮光降低了小麦灌浆前中期茎中蔗糖∶蔗糖果糖基转移酶(SST)和果聚糖∶果聚糖果糖基转移酶(FFT)活性,不利于果聚糖积累,从而导致茎中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积累量下降。遮光条件下灌浆中后期小麦茎中果聚糖外水解酶(FEH)活性下降,分解果聚糖向外转运的能力降低,故向籽粒中转运的量下降,最终导致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显著降低。遮光33%时小麦籽粒淀粉积累量的下降幅度大于遮光22%,且‘扬麦11’的下降幅度大于‘扬麦158’。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农业科技创新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地位,并就进一步发挥农业高校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出对策建议:努力培养创新型农业人才、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性地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消费结构的改变,面包市场发展迅速,但中国优质强筋小麦生产供应不足,质量差异较大,而美国硬麦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和稳定的品质,制粉和烘焙特性优异。研究美国硬红冬小麦和硬红春小麦籽粒品质年度间变化特点及品质指标间相关性,可为中国强筋小麦籽粒品质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汇总了美国小麦协会1999—2021年间发布的硬红冬小麦、硬红春小麦品质相关性状数据,分析了两类小麦品质指标间相互关系,并探讨了美国硬麦品质对中国现有强筋小麦标准的适配度。结果表明,与硬红冬小麦相比,硬红春小麦蛋白含量高,筋力强,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等面团品质更高,烘焙品质更优,且籽粒、面粉品质稳定性高。对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可以发现,硬红春小麦对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的达标率高于硬红冬小麦,蛋白含量、湿面筋达标率差距尤为明显。综合考虑中国强筋小麦生产现状,并结合美国硬麦对中国强筋小麦标准达标率,中国强筋小麦标准可将蛋白含量调整为>14.5%,湿面筋含量为>32.0%,稳定时间>10 min,容重、硬度分别大于760 g·L-1和65。硬红春小麦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拉伸面积与面包烘焙吸水率显著负相关,与面包体积显著正相关,可用于预测强筋小麦面包品质;中国标准可设置拉伸面积为105 cm2。  相似文献   
18.
长期定位施肥对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及GS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20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选用徐州25、徐州26和烟2801三个小麦品种,研究了长期施肥对灌浆盛期小麦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谷氨酸合成酶(GS)及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与单施无机肥相比,旗叶膜脂过氧化作用低,光合速率高,产量高;在各处理间,均随着无机肥种类的增多,旗叶膜脂过  相似文献   
19.
不同氮收获指数水稻基因型的氮代谢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3个氮收获指数(NHI)有显著差异的水稻基因型4434(低NHI)、滇瑞302(中NHI)和余赤23(高NHI)为材料,研究了灌浆期叶片、穗颈和籽粒的氮代谢特点及与NHI的关系。结果表明,各基因型的籽粒产量、收获指数和籽粒氮积累量与NHI的变化一致,均以余赤231最大。花后植株氮素转运量表现为4434<滇瑞302<余赤231,基因型间差异极显著,而氮素转运率和转运氮的贡献率差异较小。成熟期水稻茎叶和籽粒的全氮含量、蛋白氮和非蛋白氮含量均表现为4434<滇瑞302<余赤231,全氮含量和蛋白氮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非蛋白氮无显著差异;余赤231茎叶蛋白氮积累量显著低于4434和滇瑞302,而籽粒蛋白氮积累量显著升高,是高NHI水稻氮积累的主要特征。余赤231灌浆期叶片和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显著高于4434和滇瑞302,有利于叶片游离氨基酸合成及外运,使得穗颈节伤流强度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升高,为籽粒氮素积累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较高的籽粒GS和GOGAT活性促进了籽粒蛋白质合成,提高了NHI。逐步回归表明,灌浆期较高的穗颈伤流游离氨基酸含量是高NHI水稻氮代谢的主要生理特征,与较高的花后氮转运量和籽粒蛋白氮积累量可共同作为水稻氮素高效管理和遗传改良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以常规粳稻品种9325为材料,研究了大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和氮素水平对水稻氮素利用及稻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节水灌溉显著降低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以及胶稠度,提高了垩白性状指标和直链淀粉含量,中高氮水平对产量影响不显著;同一灌溉方式下增施氮肥,显著提高了稻米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垩白米率及垩白度,增加了胶稠度,减少了直链淀粉含量。节水灌溉下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素运转效率提高,氮素产谷效率则对水分反应不敏感;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及氮素转运效率与施氮量呈单峰曲线关系,随施氮量提高,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氮素产谷效率及氮素收获指数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