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9篇
农学   4篇
  3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4 毫秒
31.
耿马县黄胸鼠发生规律与防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2008年,在云南省耿马县城区海拔1 100 m地区农田设置系统监测点,研究害鼠种类及发生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农田害鼠以黄胸鼠为绝对优势种群,占17年所捕获害鼠总数的83%,近4年所捕害鼠全为黄胸鼠。年内捕获率和繁殖力出现双峰,与田间为害高峰相吻合。雌雄性比为1∶1.8,雄性多于雌性。以成体组捕获率最高,占总捕鼠数的50%;幼体组和亚成体组次之,分别占21%和20%。根据年内消长规律,确定化学统一灭鼠时间为4月中旬和10月底的干季。宜选用敌鼠、溴敌隆、氯鼠酮、氟鼠灵等,以稻谷作饵料为好。  相似文献   
32.
利用快速检测试纸条法和竞争酶标免疫法(ELISA)分别对70份生猪尿样进行检测,再利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进行确证。结果表明:ELISA方法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符合率为100.0%,快速检测试纸条法与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分析方法(GC-MS)符合率为98.6%。  相似文献   
33.
盆栽基质对AM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温室条件下,采用盆栽法,以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为供试菌种,以玉米(运单19号)为供试作物,研究了不同盆栽基质(J1,J2,J3,J4和J5)对AM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J1(黑石粉与壤土体积比为3∶1)对AM真菌及宿主植物生长的影响作用最大,与其他处理相比,菌根侵染率提高24.6%~114.1%,孢子含量提高12.9%~65.6%,玉米总干质量提高15.6%~109.2%,磷含量提高9.1%~84.6%。基质J3(灰石粉与壤土体积比为3∶1)对AM真菌及宿主植物的影响作用次之,基质J5(细红砂与壤土体积比为3∶1)的效果最差。此研究为优质AM菌剂生产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34.
不同药剂防治棉田烟粉虱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控制烟粉虱对棉花的为害、筛选出高效化学农药,用6种杀虫剂进行了防治大田棉花烟粉虱成虫的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5%氯氟氰菊酯EC和4.5%高效氯氰菊酯EC防治烟粉虱成虫具有速效性强和药效持久的特点;2.8%阿维菌素EC和20%乙酰甲胺磷EC速效性较差而持久性较好;40%丙溴磷EC和2.5%联苯菊酯EC的防效较差。  相似文献   
35.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明确我国北方干旱地区长期保护性耕作以及深松对丛枝菌根真菌(AMF)多样性的影响,笔者于2014年在山西省临汾市连续22年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长期定位试验基地,针对免耕覆盖(NTS)、深松免耕覆盖(SNTS)及传统耕作(TT)3种处理方式,进行了不同耕作条件下土壤AMF物种丰度、孢子密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以及AMF侵染率等因素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保护性耕作(NTS和SNTS)共分离鉴定出AMF 7属9种,其中根孢囊霉属(Rhizophagus)和斗管囊霉属(Funneliformis)各2种,球囊霉属(Glomus)、近明球囊霉属(Claroideoglomus)、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硬囊霉属(Sclerocystis)和隔球囊霉属(Septoglomus)各1种;而传统耕作(TT)共分离鉴定出AMF 6属8种,没有检测到无梗囊霉属。NTS、SNTS和TT处理在不同土层的AMF优势种基本一致,0~40 cm土层为摩西斗管囊霉(Fu.mosseae)和变形球囊霉(G.versiforme),40~80 cm土层为摩西斗管囊霉、变形球囊霉和聚丛根孢囊霉(Rh.aggregatum),80~120 cm土层为聚丛根孢囊霉,120 cm土层以下只有NTS和SNTS处理中存在聚丛根孢囊霉,说明保护性耕作措施促进了AMF向土壤深层发展。NTS和SNTS处理在同一土层的AMF物种丰度、孢子密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高于TT处理,SNTS处理高于NTS处理。同一耕作措施不同土层的AMF物种丰度、孢子密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随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NTS和SNTS处理在小麦各生育期的丛枝侵染率和孢子密度均高于TT处理;各处理在小麦拔节期的AMF侵染率最高,分别为14.9%、16.1%和10.6%,而在收获期的土壤孢子密度最高,分别为111.7个·(100g)~(-1)、125.0个·(100g)~(-1)和90.3个·(100g)~(-1)。研究认为,长期免耕覆盖、尤其深松免耕覆盖,提高了AMF多样性。该研究结果可为中国北方旱作农田生态系统中AMF自然潜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为明确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对苹果绵蚜的田间防效,确定适合用药剂量,并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2016年以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为对照药剂,在苹果树上进行了施药防治苹果绵蚜的药效对比试验。药后7~14 d调查发现,22.4%螺虫乙酯悬浮剂低剂量(质量浓度45 mg/kg)处理防效显著低于对照药剂,中剂量(56 mg/kg)处理防效与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高剂量(75 mg/kg)处理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供试药剂对苹果绵蚜防效较高,药后7 d防效均达79%以上,药后14 d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7.
为明确黄土高原旱作麦田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肥力和土壤原核微生物的效应,以位于山西省临汾市实施保护性耕作26年的小麦田为试验基地,采用Illumina Hiseq 2500高通量测序等手段,开展了不同耕作措施[免耕覆盖(NTS)、深松免耕覆盖(SNTS)和传统耕作(TT1)]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NTS和SNTS处理比TT1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降低了土壤pH,提高了土壤贮水能力和水分含量,降低了0~1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但提高了10~20 cm土层的土壤容重;同时,SNTS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2)Illumina Hiseq高通量16S rRNA基因V4区测序结果表明:NTS和SNTS处理比TT1处理显著降低了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NTS比SNTS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中疣微菌门和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NTS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未显著改变原核微生物群落的丰度;SNTS对原核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未有显著改变;NTS处理的显著性差异物种(Biomarker)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他原核微生物门的相对丰度,在3个处理间尚未有明显差异。3)聚类分析可见:NTS和SNTS处理与TT1处理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大;NTS处理与SNTS处理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较小。4)CCA分析可知: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对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遗传多样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与TT1处理相比,NTS和SNTS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原核微生物群落结构,但仍存在结构的相似性。综上所述,长期进行NTS和SNTS处理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以及土壤肥力因子等的正效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38.
烟粉虱的为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烟粉虱是一种世界性害虫,在山西于1999年首次发现,2000年大发生,为害逐年加重,给农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就烟粉虱的起源与分布、为害症状及如何防治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9.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为了获取利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苦参中苦参碱的最佳工艺,采用响应面法(RSM)进行试验设计,以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萃取压力和夹带剂用量为考察因素,以苦参碱萃取率为响应值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种因素对苦参碱萃取率的影响从大到小排序为萃取压力萃取时间萃取温度夹带剂用量;获得的苦参碱萃取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66℃、萃取压力32 MPa、萃取时间230 min、夹带剂用量为物料质量的3.5倍,在此条件下,苦参碱的萃取率为2.38%,与模型预测结果相符。说明所建立的回归模型预测性较好,可为苦参中苦参碱的提取工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