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了明确柑桔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辐照成虫和田间自然发生的成虫对引诱剂的敏感性差异,指导柑桔大实蝇辐照不育技术的有效利用,在田间释放柑桔大实蝇辐照成虫,以常用引诱剂桔丰和果瑞特同期进行诱集监测。监测结果显示,辐照显著降低了柑桔大实蝇成虫对桔丰和果瑞特的敏感性。在柑桔大实蝇成虫发生高峰期桔丰诱集到辐照成虫的数量仅为诱集总虫量的2.6%-11.6%,果瑞特为5.0%-50.0%;桔丰诱集到的辐照雌性成虫的数量仅为诱集的所有雌性成虫数量的4.4%-11.8%,果瑞特为33.7%-50.0%;桔丰诱集到的辐照雄性成虫的数量仅为诱集的所有雄性成虫的5.3%-11.4%,而果瑞特始终未能诱集到辐照雄性成虫。此外,辐照缩短了柑桔大实蝇成虫对常用引诱剂趋向性的持续时间。研究结果对柑桔大实蝇辐照不育技术与诱集诱杀技术的协调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甜瓜雄全同株和雌雄异花同株的RAPD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瓜雄全同株和雌雄异花同株近等基因系为试验材料,选用300条随机引物进行性型性状的RAPD标记.结果表明:S152号引物经多次重复均能扩增出清晰、稳定且有差异的DNA条带,在雄全同株的植株中能扩增出一条分子量约为550 bp的特异条带,标为S152550.在F2代分离群体中,根据特异标记在田间实际雄全同株与雌雄异花同...  相似文献   
23.
甜菜筒喙象是世界潜在入侵象虫网收录的一种重要象甲科昆虫,主要为害甜菜,以及藜科、苋科和蓼科的一些杂草,国内外未曾见有为害藜麦的报道,2016年7月下旬我们发现该种象虫在北京严重为害藜麦。本文首次报道甜菜筒喙象在藜麦上的发生为害情况,同时介绍了其形态识别特征、生物学特性,给出了防治建议,并提出下一步研究重点,为有效防范甜菜筒喙象的进一步扩散为害,保障我国藜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4.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近缘种花蓟马的双基因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准确的害虫种类识别是有效筛选天敌昆虫开展靶向性生物防控的关键。入侵种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与本地种花蓟马F.intonsa常同域同期同种寄主上发生,因体型小、形态相似,难以快速准确鉴定。本研究以mt DNA COI与r DNA ITS2基因为标记对我国10个采样点的西花蓟马和花蓟马开展分子鉴定研究。结果显示,当以COI或ITS2基因为靶标时,西花蓟马与花蓟马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221和0.113,是种内遗传距离的22.1和18.8倍,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间无重叠,并在系统发育树上聚为独立的分支,表明2种基因均可准确区分西花蓟马和花蓟马。此外,基于COI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西花蓟马的各单倍型聚为了2个亚分支,并分别对应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表明COI基因还可用于西花蓟马品系的识别鉴定。研究结果对近缘种花蓟马的快速鉴定、专食性天敌昆虫的筛选,及其生防效果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5.
基因编辑是一种能对生物体基因组特定目标基因进行修饰的一种基因工程技术。近年来,基因编辑技术不断突破与发展,以CRISPR编辑系统为基础的单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成熟,已成功应用到各种动、植物以及其他生物中,为基因治疗和基因功能研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本文主要回顾了CRISPR/Cas技术、单碱基编辑技术以及最新开发的先导编辑三项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并对未来在昆虫中研究的发展和应用作进一步的展望。  相似文献   
26.
外来生物入侵是当前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气候变化与农业结构调整、交通设施网络贯通、人员流动和农产品贸易加速,不可避免地加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的跨境、跨区域扩散成灾。我国是世界上遭受生物入侵威胁和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潜在入侵物种频频犯关,新发、突发入侵物种快速扩散蔓延和暴发成灾,已严重威胁我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贸易安全和人畜健康。加强外来物种入侵的早期预警与实时控制,将有利于提升外来入侵物种的国家管控能力。 党中央高度重视外来物种管理。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亦强调“加强外来物种管控”。外来物种管控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依法处置的重要内容。为加强重大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推进“一种一策”精准治理,农业农村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入侵物种的早期预警与风险评估、监测与检测、阻截与灭除、联防联控等全程管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重大外来入侵物种前瞻性风险预警和实时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21YFC2600400)项目组和“重大农业入侵生物扩张蔓延机制与高效防控技术研究”(编号:2021YFD1400200)项目组联合植物保护杂志策划推出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专栏,旨在通过报道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相关进展,促进入侵物种防控研究,加强全社会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范意识。专栏得到了刘凤权研究员、石娟教授、许益镌教授、吴品珊研究员、何玉仙研究员、杨秀玲研究员等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专栏涵盖了农林入侵生物的发生危害特性、早期预警与风险评估、快速检测与智能监测技术、绿色防治技术等方面。 希望通过本专栏的推出,引起国内学者对入侵物种前瞻性防控研究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加大科研工作者对入侵物种风险预判预警和实时性高效控制研究的进一步聚焦,携手推动入侵生物学的发展,为提升入侵生物防控的主动应对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物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7.
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可视化展示是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的重要载体。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具有混合型(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和离散性(数据分布在不同的系统或平台)特点。本文在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以预警监测模型分析与三维可视化集成、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为切入点,综合运用3D GIS、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研发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可视化系统的关键技术;以潜在外来入侵物种地中海实蝇Ceratitis capitata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为例,构建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潜在和新发入侵物种预警监测三维可视化系统,形成了基于GIS技术的典型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可视化平台的解决方案。该系统可为我国潜在和新发外来入侵物种分级控制管理和区域性防控预案制定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28.
母牛产前半个月和产后半个月共计一个月的时间被称为是围产期。围产期奶牛是在产房度过的。对围产期母牛的护理好坏将影响母牛的健康(包括乳房、子宫、膘情等),直接关系到以后整个泌乳期的产奶量。因此,奶牛生产中应特别重视围产期母牛的饲养管理,只有重视了这一生产环节,才能发挥奶牛的高产性能,获得高产高效。通过多年的奶牛生产实践,在这一方面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9.
对不同剂量、不同保存期的性诱剂和几种常见诱捕器进行了田间诱蛾效果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诱芯所含的性诱剂的剂量以300 μg为宜;在低温条件下保存1年对其诱蛾效果影响不大;泥盆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不理想,粘胶诱捕器的诱蛾效果也不及水盆诱捕器,但操作较为方便;在田间设置时,其适宜高度需随水稻高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30.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了解寄生蜂的交配行为有利于完善其规模化繁殖技术。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首次交配及再次交配、配偶选择等行为学观察,以及多次交配对雌蜂繁殖量影响的生物学试验,明确了该蜂的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雌蜂在整个生活史中未观察到再次交配;雄蜂可在首次交配后迅速进行再次交配,首次交配后1 h内的再次交配率为83.3%,62.5%的个体可在2 h内完成第3次交配,再次交配的行为持续时间显著低于首次交配;雄蜂的交配次数对自身寿命及其配偶的寄生量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配偶选择中,处女蜂倾向于接受有交配经历的雄蜂,多头雄蜂间存在竞争行为进而干扰交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