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7篇
  7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21.
稻麦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淮北地区稻麦周年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模式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通过大田大区试验,比较分析了在正常水肥管理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旋耕、耕翻)与模式(双季秸秆均不还田、双季秸秆均还田、稻季秸秸秆还田、麦季秸秆还田)处理组合下优香粳的产量和品质。两年结果均显示,耕翻不还田处理下产量最低,在耕翻条件下,秸秆还田增产效应较为显著。产量构成分析表明,多数指标在秸秆还田方式与模式间均存在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互作, 2020年试验穗质量、穗长、每穗粒数、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等指标在不同还田模式之间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均表现出秸秆还田处理优于不还田处理的趋势,耕翻条件下结实率明显高于旋耕处理。2020年不同处理间在垩白粒率、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透明度以及RVA值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耕翻条件下垩白粒率明显低于旋耕。耕翻条件下直链淀粉含量稻还田、麦还田处理明显高于不还田处理,说明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直链淀粉含量,使得米饭不至过于软黏。RVA数据显示,旋耕不还田和耕翻麦还田处理下数值最优。说明还田模式的不同可能会影响到稻米的食味品质。  相似文献   
22.
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秸秆还田是一项土壤培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但稻秆还田经济效益低、增产效应不显著以及一些环境负效应,影响了该措施的推广。本文结合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综述了国内外近期的相关研究进展,就稻麦秸秆全量还田的产量效应、秸秆腐解特性与环境效应及其调控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稻麦产量,且增产效应随还田时间延长而增加;稻季麦秸/油菜秸的腐解率在50%~66%,其N、P、K养分释放率分别为42%~58%、55%~68%和92%~98%;秸秆还田能显著提高农田碳固定、减少径流损失,但也增加了稻田甲烷排放、氨挥发以及渗漏的养分损失。提高秸秆还田效益的调控措施有:增加稻麦前期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减少总的氮肥、磷肥用量,大幅减少钾肥用量;秸秆尽量在麦季还田、稻季采用湿润灌溉可减少甲烷排放。  相似文献   
23.
中小果型彩色花生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推广种植的优良彩色花生新品种,2008年对百果重在70~150 g中小果型彩色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RD05-1和RG9686-1-1综合性状较好,可作为当地推广品种;Ra9619、袖珍果和RH206-1各具特色,有明显的增产优势,可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24.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1960-2005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利用线性拟合、5年滑动及Mann-Kendall等方法,通过计算冬小麦生长期间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数等气象指标,对该市小麦生长期间的气候变化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46年来宿迁市冬小麦生长期间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明显,气候倾向率达到0.34℃/10年;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年代间波动较大;日照时数呈明显减少趋势,且发生突变,突变现象从1987年开始;>0℃积温变化呈明显升高趋势,每10年增加54.04℃.  相似文献   
25.
小麦区域试验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评价小麦品种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运用作物品种区域试验非平衡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利用2008年和2009年的江苏省淮北地区小麦区域试验资料,对各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方差分量分析结果表明,试点和年份×试点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大。参试小麦品种的平均产量变幅为7078.35~7798.11 kg/hm2,品种V2、V3、V13和V14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其中品种V13的平均产量居首位,比对照品种V21增产500.97 kg/hm2,增产率为6.87%;品种V8和V18的产量较低但与对照品种的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产量的稳定性方面,品种V14对环境指数的反应较敏感,品种V4和V6的一致性表现较差,其余参试品种的稳定性表现相似。综观参试小麦品种两年的产量表现,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的品种有V2和V13,品种V14的产量较高但稳定性表现较差。此外,开展多年多点试验,对于客观评价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性状及其稳定性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6.
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叶面积、干物质积运及产量构成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解不同穗型小麦的叶片功能、干物质积累与运转及产量构成特点,选用典型的多穗型、中间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其花后叶面积、干物质的变化规律及产量构成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大穗型小麦的单茎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均大于多穗型和中间型,但最终产量表现为多穗型>中间型>大穗型.适当减小叶片面积,增加群体穗数,可能是提高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水平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27.
迁麦1号系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选育的高产大穗型小麦新品种,2008年9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相似文献   
28.
江苏省粮食生产的回顾与发展对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及总产构成的统计分析,提出促进江苏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合理对策与建议:领导重视;稳定种植面积;理顺粮食价格,落实惠农政策;鼓励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明确主攻目标,提高稻麦单产。  相似文献   
29.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30.
秸秆焚烧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环境问题,文章分析了当前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存在的管理、政策及技术等问题,提出了“区域统筹、乡为基础、收还结合、政策引导、市场运行”的秸秆全面禁烧与全量利用工作思路,并指出在技术上应着重围绕“区域控制、收还统筹、突破收集、开拓用途、创新机制”开展攻关与集成创新。此外,分析了乡 (镇) 域尺度上实施“区域统筹与整体推进”秸秆全量利用策略的效果。在江苏省泗洪县车门乡的实践证明:采用区域统筹、整体推进的策略,可有效实现区域内秸秆全量利用与全面禁烧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