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4篇
  16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经 6 a 6 代,转育出具有实用价值的显性雄性核不育冬小麦材料 20 个;近 10 a 来,选育出遗传稳定的冬小麦新品系 33 个;拓建了冬小麦品种及异种属抗病基因资源库,创新了一批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育种基础材料;应用 Ta1 基因采用不完全双裂杂交方式,在陇东地区创建了水旱两大轮综群体、10 个亚组群,经过几轮自然淘汰和人工选择,群体内植株平均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等性状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在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的选择环境下,群体总体抗病水平得到提高;显性核不育基因利用研究与染色体工程技术和常规育种结合选育出了冬小麦新品系 T W 951080 和 T W 971123。充分证明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用于冬小麦育种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的育种新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相似文献   
13.
旱作大豆播种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旱作区大豆种植效益,充分利用当地降水资源,在甘肃东部地区开展播种密度对不同成熟期大豆品种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大豆品种随播种密度增加,其主要经济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数、每荚粒数和单株粒重均呈下降趋势;播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田间耗水量影响不显著;在播种密度9.0万株/hm2~27.0万株/hm2的范围内,晚熟品种‘汾豆78’、‘晋豆23’适宜种植密度为18.0万株/hm2,早熟品种‘中黄30’、‘晋豆19’适宜种植密度为22.5万株/hm2;适宜播种密度能够明显提高旱作区大豆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4.
陇黄2号是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和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中文大学)于2008年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引进的以晋豆23为母本、鲁豆4号为父本常规杂交的F3代群体中,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3 — 2014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区域试验,2 a 10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2 572.28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平均增产9.17%。2015 年参加甘肃省大豆品种(系)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 501.7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豆2号增产6.09%。陇黄2号田间表现高抗花叶病毒病和大豆黑斑病。籽粒含粗蛋白(干基)385.3 g/kg、粗脂肪(干基)204.2 g/kg,品质优良。陇黄2号适用于机械化作业的间套作带状复合种植。该品种适宜在甘肃省河西灌区、中部沿黄灌区、陇东旱塬区及生态条件相近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对引进的21个新品种(系)在甘肃河西灌区的生长发育、产量和适应性等主要农艺性状和特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邯14-34、陇黄3号、晋科6号、中作J13162和石788 5个品种(系)折合产量分别为3 540.00、3 220.00、3 193.33、3 006.67、2 986.67 kg/hm2,较对照品种晋豆19分别增产19.86%、9.03%、8.13%、1.81%、1.13%。其中邯14-34在河西灌区属于中熟品种,其他4个品种相对早熟,属于早熟品种。以上5个品种(系)适宜在河西灌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 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 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7.
2016年在兰州地区不同海拔条件下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地当量比、水分利用效益、肥料利用效益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比较,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显著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具有良好的产出效果,单位面积产量较单作提高了1.59倍;水分利用效益为3.20元/m3,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59.20%和171.19%; N利用效益为71.55元/kg,较单作玉米和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27.02%和73.18%;P2O5利用效益为107.32元/kg,分别增加了24.07%和94.83%;K2O利用效益为134.15元/ kg,分别增加了19.08%和62.36%。玉米/大豆复合种植实现了土地、劳动力、土壤养分和水热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约化利用,具有提高土地产出量及可持续利用性的优势,同时能适应机械化作业,显著提高生产效率,适宜在该区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8.
白银市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如何提高大豆栽培产量进行探索总结。结果表明:采用大豆综合高产栽培技术,大豆每667m^2产量达到519.9kg,每667m^2增产80kg左右,比当地大豆栽培平均增产50%以上,达到当地大豆生产历史最高产量水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新品系陇鉴301是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以抗锈亲本DW803为母本,以群体选择获得的中间材料7992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2002-2004年甘肃省区域试验中,2 a平均折合产量4 080.3 kg/hm2,较对照品种西峰20号增产5.22%.经人工接种鉴定,该品系苗期对条锈菌混合菌表现感染,成株期对条中29号表现免疫,对条中31号、水4、水7表现免疫至中抗,对条中32号、混合菌表现中抗.籽粒含粗蛋白(干基)14.12%、湿面筋30.6%,容重平均804.76 g/L.全生育期275 d,抗倒伏,抗旱、抗寒,适宜在甘肃陇东地区、宁夏南部及六盘山以西的半干旱山区种植.  相似文献   
20.
小麦抗寒性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概述了植物抗寒性的遗传机理及小麦抗寒生理特性,并对小麦抗寒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