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32篇
农作物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大豆各种数量性状的表现,是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基因作用和环境作用是相互独立的,则各种差异满足如下关系:Vp(表现型方差)=Vg(基因型方差) Ve(环境方差)。在数量性状的遗传学研究中,用生物统计的方法把表现型方差中的基因型方差和环境方差区别开来,所得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百分率称为遗传力:h~2(%)=遗传方差/总方差×100=Vg/(Vg Ve)×100。可见,一个性状的遗传方差占表现型总方差的比重愈大,求得的遗传力数值愈高,说明该性状受环境因素的  相似文献   
32.
小麦新品种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系我校1976年以山前麦与偃师号杂交,于1983年育成。属大穗型弱春性中熟品种,株高85—90厘米,茎粗叶宽,分蘖力中等偏弱,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1985—1988年  相似文献   
33.
用外部形态与内部解剖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大豆合理密植问题。不同种植密度引起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导致了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上的差异。最小密度每亩4千的单株,茎秆粗壮,株粒重高。茎横切面上输导组织、机械组织面积大,次生韧皮纤维细胞数多,基本组织面积较小。随着密度的增加,茎秆逐渐变细增高,株粒重变低,输导、机械组织面积逐渐变小,次生韧皮纤维细胞数大大减少,而基本组织面积逐渐增大。节位升高引起的内部结构的变化,与密度增加的变化趋势一致。每亩13千株密度是本试验中产量最高、接近理想群体的密度,其植株比较健壮,输导、机械、基本组织面积大小均处于中间水平。但由于群体、个体关系协调得好,单位面积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4.
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的确立,应遵循以育种者种子为种源基础,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对种子进行限代繁殖等原则,以适合中国种子现代化特点,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建立采用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程序,并逐步建立以“株系循环法”技术为基础的保种圃和“低温低湿底”双重保种制度。  相似文献   
35.
新育成或新引进的品种,在推广应用之前,必须经过多点、多年试验,通常称为区域试验。经过这种试验,才能对品种的优劣、适种范围及其对不同年份气候条件的反应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其正确利用提供广泛的信息。而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是区域试验的一个重要环节。区域试验研究的各个效应,按其性质可归为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类。固定效应包括:①品种效应(τi),即供试品种产量、品质等主效;②地点效应(υj),地点间土壤类型、耕作制度、管理方法等可以预知的环境差异主效;③品种×地点  相似文献   
36.
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中国种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分析,阐明了在中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子生产应用中"四级种子生产程序"的先进性和"三圃制"的局限性.充分显示出"四级种子生产程序"在形成我国种子生产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和积极作用,以及在构建现代种子产业体制中技术上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37.
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中国迈向21世纪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程序和种子类别的确立,应遵循以育种者种子为种源基础,运用重复繁殖技术路线,对种子进行限代繁殖等原则,以适合中国种子现代化特点,并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建议采用育种者种子→原原种→原种→良种四级程序。并逐步建立以“株系循环法”技术为基础的保种圃和“低温低湿库”双重保种制度。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旨在使小麦新品系快速的应用于农业生产,探讨不同的统计分析方法,以4种密度4个小麦新品系(种)的主要性状为指标,运用聚类分析以及TOPSIS法对其新品系进行综合分析。采用TOPSIS法对两个品系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的12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其评判结果为:品系223综合性状最好,2138品系较差;品系223选择150万株hm2,品系2138选择240万株hm2。聚类结果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不同密度下品系2138的两个高密度下处理和对照品种,第二类是品系223在四种不同密度下的结果,第三类是品系2138在种植密度为150万株hm2和240万株hm2的结果。采用聚类分析和TOPSIS法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评判了不同种植密度下小麦新品系优劣,两者的综合评判的总趋势基本一致,用这两种方法结合评价新品系以及合适的栽培密度各有优势。  相似文献   
39.
豫麦10号在黄淮南片麦区的适应性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豫西农业专科学校选育的小麦新品种豫麦10号(原名豫西832),经1995—1989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及省、地两级生产示范试验,以及洛阳市旱地区域试验,平均产量在各试验片均居首位。在四年138点次试验中,平均亩产398.2公斤,比各对照种平均增产8.6%,具有高产,稳产,抗条锈病、赤霉病、叶枯病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现已成为河南省主要推广品种之一。1989年种植面积达400多万亩,安徽、江苏、山东、陕西  相似文献   
40.
对豫麦10号和冀5418小麦新品种茎秆进行了形态和比较解剖研究。同一品种中,茎基一节间、穗下节间的大维管束数与其每穗有效小穗数间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与冀5418相比,豫麦10号品种茎中各节间大维管束数多、口径大,随节位升高递减幅度小,通入小穗柄中的穗下节间大维管束数和通入上部叶鞘和叶片的小维管束数均较多且口径大,输导的养分多,从而促使更多的小穗发育良好,形成大穗型的特征。在该试验的高肥条件下,豫麦10号对密度的增加反应较敏感。此时,两品种的最适密度均为每亩11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