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6篇
农学   10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3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生菜以其新鲜、味美和低热量赢得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喜爱.生菜为菊科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叶为主要食用部分,可鲜食或熟食.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和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生菜逐渐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日常蔬菜.同时农民也通过合理的茬口安排使生菜成为一年都可赢利的特色菜.下面我大致讲一下其栽培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2.
概述了微波技术在我国木材干燥、木材改性、胶粘剂合成、材料缺陷检测、竹木产品含水率检测和人造板甲醛释放量检测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应用现状,微波干燥技术使木材在干燥过程中温度梯度和含水率梯度较小,具有加热时间短、干燥质量好、提高出材率等优点;通过微波改性技术,可以赋予竹木材某些特殊的功能,使低档竹木材高档化,从而有效地利用竹木材料,提高经济价值;借助微波技术进行胶粘剂合成,反应速度比传统的加热方法快数十倍;提出了微波技术在木材干燥、木材改性、无损检测、萃取甲醛释放量检测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3.
本试验旨在研究生物素缺乏幼建鲤的组织器官病理变化。将 400尾平均体重为(7.72±0.02)g的幼建鲤随机分为2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分别饲喂生物素含量为 0.010(缺乏组)和 0.151mg/kg(对照组)的试验饲料 63d。结果表明:生物素缺乏导致幼建鲤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肝细胞变性、肿胀;后肾肾小管细胞变性、肿胀;心脏肌纤维溶解、断裂,肌间间隙变宽;肌肉肌纤维萎缩、断裂,肌横纹模糊不清或消失;鳃小片粘连,严重者坏死、脱落,部分鳃弓处发生充血。由此得出,生物素缺乏会造成幼建鲤组织器官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维生素C对原代培养建鲤肠道上皮细胞(IECs)增殖分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原代培养建鲤肠道上皮细胞72h,换用含维生素C浓度分别为0、4、10、16、22、28mg/L的DMEM培养液,继续培养72h后,观察细胞培养特性和测定细胞蛋白含量、钠钾ATP酶(Na+、K+-ATP酶)、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结果显示,未添加维生素C的建鲤IECs存活数量少,细胞集落较小;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试验组建鲤,其细胞贴壁数量明显增多,细胞集落较大并有成片单层细胞,不同试验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添加不同浓度维生素C的试验组建鲤IECs,MTT OD值、碱性磷酸酶(AKP)、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Na+、K+-ATP酶活性和IECs蛋白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且培养液中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10mg/L维生素C浓度试验组建鲤IECs的碱性磷酸酶、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可增加到最大值,16mg/L维生素C浓度试验组建鲤IECs的Na+、K+-ATP酶活性和蛋白含量增加到最大值。提示适当添加维生素C可以促进建鲤肠道上皮细胞增殖分化,改善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增强肠上皮细胞的功能和氨基酸代谢,提高细胞蛋白质沉积。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近自然化改造下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及其动态变化,探究改造后林下植被—土壤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评估人工经营措施对杉木人工林群落的生态影响,为该区未来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3种不同经营模式的杉木近自然改造林分和未经改造的杉木人工纯林作为对照,分析林下灌木和草本群落物种组成、植物多样性水平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及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改造后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高于未改造纯林。土壤理化指标在不同经营模式下变化特征不同,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氮、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受采伐影响明显(P < 0.05),均为改造样地大于对照样地,其中有机质含量最高,达56.68 g/kg。土壤含水量、土壤密度与草本植物多样性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而与灌木层多样性指数无显著相关性;有机质与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现显著正相关(P < 0.05),与草本无显著相关性;pH值与灌草层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改造后杉木人工林土壤全氮、全磷、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和含水量与林下灌草多样性指数的相关性最为密切,建议采伐后保留450 ~ 600株/hm2配合林下30 ~ 40株阔叶树种补植作为该区域经营指标参考,并重视经营措施下的人工林林下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产生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6.
辣椒BES1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S1基因是油菜素内酯信号途径中的关键转录因子。为了解辣椒中BES1基因家族功能,以已测序辣椒CM334为试验材料,根据已公布辣椒基因组数据,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辣椒BES1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并对基因结构、结构域、系统进化关系、基因表达模式和生物非生物胁迫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辣椒中有9个候选BES1基因,根据BES1基因结构可将其分为ClassⅠ和ClassⅡ 2大类,Class Ⅰ 和 Class Ⅱ 在结构上差异较大。辣椒BES1编码蛋白介于181~713个氨基酸范围内,分子量为20.22~78.23 kDa,等电点介于5.48~9.23。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辣椒BES1基因在辣椒中表达具有差异性。在脱落酸、低温、高温、茉莉酸甲酯和疫病胁迫下CA04g20150和CA12g17430均被诱导上调,表明其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BES1基因家族调控植物抗逆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7.
对15个茄子栽培品种进行低温,高温,变温预处理以及激素种类及配比组合筛选,结果表明:第一,只有基因型材料Q6(绿抗)和Q10(黑元帅)具有出胚能力,第二,高温和低温都能诱导出胚状体,变温对编号为Q6和Q10的茄子胚状体诱导效果好于高温和低温处理,低温、高温、变温处理中,低温4℃处理3 d,接种后高温36℃处理6d是胚状体预处理诱导的最佳温度和时间,Q6的诱导率为8.9%,Q10的诱导率为11.3%。最佳激素组合为2,4-D 0.2 mg·L~(-1)+KT l mg·L~(-1)+NAA 0.5 mg·L~(-1),诱导率为20%。  相似文献   
28.
169份辣椒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辣椒全基因组编码区序列设计覆盖辣椒12条染色体的152对SSR引物,经过不同材料的筛选,从中挑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稳定性好的17对SSR引物,利用其对来源不同的169份辣椒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利用POPGENE32和Phylip软件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表明:17对SSR引物共扩增出46个多态性位点,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2.71个位点。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期望杂合度(He)、观测杂合度(Ho)、香农指数(I)和多态信息含量(PIC)的均值分别为2.176 5、1.629 1、0.360 2、0.834 7、0.549 6、0.310 6,表明辣椒遗传信息非常丰富。利用UPGMA方法对169份辣椒材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将材料聚为7类。  相似文献   
29.
分析了目前森林资源各类数据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森林经理科学数据整合范畴、森林经理科学数据分类与编码、森林经理科学元数据存储与采集等方面进行研究。研建了森林经理科学数据分类体系和编码方法;设计了相应的数据库、元数据字典和代码库;采用VBA技术开发了元数据采集工具。以热带林业实验中心森林经理科学数据管理应用为案例,初步实现了森林经理科学数据整合方法的探索性研究。应用结果表明:通过科学数据整合能有效地改进数据的质量,使分散在各部分的数据便于规范管理、便于开展多目标、多学科和多行业应用,为以后进一步数据挖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丝瓜属葫芦科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其食用部分为嫩瓜,可用来炒食或做汤,瓜肉细嫩柔软,清香滑口、味鲜美,丝瓜是夏淡季蔬菜之一,入厨是佳蔬,入药是良药,有润肺、止咳、美容活血等功效,除平民百姓食用外、在宾馆、酒店,甚至国宴也可见到丝瓜的踪迹。近几年,随着人们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