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3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为明确温度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 Fabricius)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本实验在16、20、24、28和32℃共 5个恒温条件下,以鲜芸豆荚为寄主食料,测定了温度对点蜂缘蝽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6℃条件下点蜂缘蝽不能完成生活史,32℃条件下成虫不产卵。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通过拟合方程得出发育速率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由直接最优法计算得到点蜂缘蝽卵期、若虫期、成虫期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58 、15.98、15.27 ℃,有效积温依次为102.32、203.28和103.94日·度。在24℃条件下,成虫的单雌产卵量最高为87.39粒,是20℃的2.78倍,28℃的5.34倍;种群趋势指数值最大为I=14.30,是20℃的2.34倍,28℃的4.27倍。环境温度对点蜂缘蝽的存活率也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为点蜂缘蝽发生期预测及综合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为揭示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不同地理种群间的遗传分化情况,通过测定19个地理种群214头老熟幼虫的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利用MEGA 6.0和Dna SP 5.0软件对不同地理种群间序列变异和遗传分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214条408 bp的COI基因序列中发现46个变异位点,获得49种单倍型。总群体单倍型多样度为0.8277,固定系数为0.59,基因流为0.17。总群体Tajima’s D检验结果不显著,说明在较近时间内大豆食心虫未经历群体扩张。大豆食心虫不同地理种群间基因交流较少,贵阳种群、都安种群与其它地理种群分化明显,整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地理距离是影响不同地理种群间遗传距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3.
为研究大豆食心虫Leguminivora glycinivorella越冬幼虫的过冷却能力和耐寒机制,采用模拟自然埋土法调查越冬幼虫的存活率,用热电偶法测定越冬前后不同深度土层的幼虫过冷却点,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虫体小分子内含物含量。结果表明,大豆食心虫越冬幼虫自然种群存活率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显著升高,地表、地表下3 cm和8 cm土层的越冬幼虫存活率分别为5.00%、51.14%和91.50%,土层对越冬幼虫起保护作用;按体重分组的越冬幼虫,在相同深度土层中其存活率随体重降低而升高,且大、小幼虫间存活率差异显著。越冬前结茧滞育的大、中、小幼虫过冷却点分别为-14.22、-16.30、-17.64℃,越冬后过冷却点降低,降低幅度随所处土层深度加深而减少。在越冬幼虫体内检测到海藻糖、葡萄糖和L-异亮氨酸等10种化合物,海藻糖平均相对含量最高,为60.55%,其次是葡萄糖,为1.68%。幼虫过冷却点与海藻糖相对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海藻糖对大豆食心虫越冬具有抗冻保护作用;除甘氨酸外其它7种氨基酸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幼虫过冷却点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超过0.6797。表明上述这些化合物含量的变化能够调节大豆食心虫的抗寒能力。  相似文献   
54.
大豆“症青”现象是黄淮海流域大豆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最新研究发现,“症青”现象与点蜂缘蝽的发生为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点蜂缘蝽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多食性害虫,近年来,该害虫持续发生并呈蔓延趋势,对我国大豆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本文着重介绍了该虫的分布与寄主、为害特点、生物学特性、环境因子的影响、综合防治方法,为深入分析大豆“症青”现象形成机制、开展大豆害虫点蜂缘蝽综合治理研究以及相关政策制定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55.
选取吉农11、吉农18和吉育47抗性不同的3个大豆品种,研究了大豆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对大豆食心虫幼虫发育历期、幼虫重、危害程度及蛋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吉农11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显著高于吉农18。大豆食心虫为害后,不同品种的大豆蛋白酶抑制剂活性均高于对照;幼虫取食吉农11与取食吉农18和吉育47相比,初期幼虫重明显较低,发育历期延长,幼虫蛀荚率和虫食率均降低;对大豆食心虫抗性表现为吉农11吉育47吉农18。取食吉农11的幼虫蛋白酶活性较高,其中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在不同时间均明显高于取食吉农18的幼虫。大豆蛋白酶抑制剂能够影响大豆食心虫幼虫的生长发育,抑制剂活性越高,表现出的抗虫性越强。  相似文献   
56.
崔娟  吴雪  乔方  李文博  史树森 《植物保护》2023,49(2):250-255
大菜粉蝶Pieris brassicae是十字花科蔬菜上的重要害虫之一。本文通过田间观察结合室内饲养,系统描述了该虫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记录了发育历期、生活史及其生活习性。大菜粉蝶在长春地区1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成虫多产卵于叶背面,每块卵10~207粒。幼虫5个龄期,群集为害,随着幼虫龄期的增长,头壳宽度与体长逐渐增加,各龄期头壳宽度和体长生长模型为:yW=1.727e0.557x(R2=0.998)和yL=0.031x2+0.339x-0.013(R2=0.994)。取食白菜、油菜、甘蓝和萝卜4种寄主的幼虫发育历期存在显著差异,取食白菜发育最快,取食油菜的蛹最重,白菜和油菜更适宜其生长发育。本研究描述了大菜粉蝶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明确了其主要生物学特性,为该害虫的识别监测和综合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7.
应用生物农药防治稻水象甲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室内药浸法和室外常规喷雾法进行了几种生物性杀虫剂防治稻水象甲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质量分数为24.5%多虫螨丁乳油500倍液、质量分数为0.12%灭虫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处理后的防效与对照质量分数为36.8%维稻乳油相当;质量分数为0.26%苦参碱水剂300倍液、质量分数为46%杀苏可湿性粉剂500和1000倍液、质量分数为0.12%灭虫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的防效均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58.
2004年对长春南郊大豆田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通过网捕和地面调查共获得节肢动物种类213种,其中天敌98种,害虫63种,中性昆虫52种;利用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分析群落时间格局,结果表明:伴随大豆整个生育期节肢动物群落经历发展、鼎盛和衰退3个过程,在高毒化学农药使用后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降低。最后对大豆田害虫生态调控技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9.
壳聚糖对水稻恶苗病、纹枯病及二化螟抑制效果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聚糖处理水稻种子可明显抑制水稻恶苗病发生,抑制效果最高可达90%以上,对水稻纹枯病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可降低二化螟的发生与危害程度,提高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60.
为明确大豆植株离体器官饲养对点蜂缘蝽若虫(Riptortus pedestris)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点蜂缘蝽为害大豆的主要器官,采用大豆离体叶、茎、花、荚饲养点蜂缘蝽,系统观测其若虫生长发育情况,测定这些器官的脂肪、总蛋白和总糖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并分析营养成分含量与存活率间的关系.结果 表明:在24±1℃恒温下,以离体荚饲养的若虫可顺利完成个体发育,种群存活曲线符合Ⅰ型曲线;以离体叶、茎、花饲养的若虫不能完成个体发育,种群存活曲线符合Ⅲ型曲线.荚的脂肪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叶、茎、花.以叶、茎、花、荚饲养的点蜂缘蝽若虫期存活率与总蛋白、脂肪含量之间存在高度正相关性,但与总糖含量之间无相关性.因此,大豆荚有利于点蜂缘蝽若虫存活,是其个体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也是其刺吸为害的主要器官;大豆荚中的脂肪和蛋白质是点蜂缘蝽若虫,特别是2~5龄若虫的主要营养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