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34篇
农作物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栽培管理水平的逐步提高,小麦大面积丰产和高产田块大量涌现。生产上对品种的增产潜力有了更高的要求,随之而来的是小麦的耐肥和抗倒伏性已成为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矮杆多抗的高产品种就成为国内外小麦育种共同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遗传、生理两个角度就小麦的N素吸收、积累和硝酸盐同化进行了系统论述,总结了有关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探讨了一些研究结果在育种实践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16个不同类型的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氮素及干物质积累、运转和分配对小麦品质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主要受粒重所制约,其干物质积累主要来自开花后的光合产物。蛋白质产量主要由籽粒产量所决定。花前和花后积氮量对蛋白含量均起重要作用,高蛋白基因型的氮运转分配效率并不一定高。蛋白质产量和成熟期总氮量可作为高产、优质的选育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小麦籽粒干重和氮素积累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品种和组合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的干物质及N素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籽粒发育过程中,干物质积累呈现“慢-快-慢“的变化趋势,而籽粒N素百分含量则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源(最大粒草干重),流(灌浆速率),库(最大籽粒体积)均制约着粒重大小,而灌浆持续期的长短对粒重影响不大;对粒重有显著影响的是整个灌浆期中的一段高峰期天数(干物重日积量从大于1mg.粒^-1.d^-1起到小于1...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区中高产冬麦品种源库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华北地区70年代以来育成的中高产冬麦品种在库的遗传演变过程中,千粒重和穗粒数明显增加,对单株籽粒产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作用,单株穗数变化很小。在源的演变过程中,花后净光合量在所有研究性状中增长幅度最大,对籽粒产量起主导作用。其中花后净光合速率的增长幅度较大,对花后净光合量和籽粒产量均起主要作用,而有效灌浆期延长的幅度较小。花后营养体贮藏干物质向籽粒的净转移量大幅度减少。生物产量显著提高,而收获指数变化不大。结果表明,源的改良比库的改良更重要,库的改良必须在源的改良基础上才能导致增产,源的改良似乎具有超前性。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利用SDS-PAGE和改良的APAGE技术分析了1124份普通小麦材料的HMW—麦谷蛋白亚基和麦醇溶蛋白谱带的组成,共分离出18种主要的HMW麦谷蛋白的等位变异和67条不同迁移率的醇溶蛋白潜带。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gli42.3,62.7,39.6(2),11.4,23,Glu 5 10等蛋白谱带对以沉降值为代表的面包烘烤品质起增效作用。品种间品质性状变异的28%~42%可以由两种蛋白组份的差异所决定,而一种蛋白组份只能决定12.3%~31.0%。国内品种中优质谱带少,非优质谱带比例高,这可能是造成我国小麦面包烘烤品质差的原因之一。提出在后代选育中要立足于优中选优,避免非优质谱带组合的出现。按高效谱带做第一次分类效果最好。此外,对这两项生化技术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18.
冬小麦早代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以不同类型的小麦杂交组合后代为材料,探讨在异质竞争条件下植株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并以此对小麦高产群体株型结构选择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植株各节间在异质竞争条件下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作用不同。株高构成指数(1)的高低可以较好地反映群体产量的高低。Ⅰ值较高的组合有利选出高产类型。  相似文献   
19.
对11个小麦品种的籽粒及植株N素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籽粒中的N素百分含量均呈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但高蛋白基因型在籽粒灌浆加速阶段N素百分含量下降较少,整个过程变化较平缓,而低蛋白基因型则下降较多,波动较大。单粒蛋白含量和每穗蛋白产量的增长都呈S型曲线。叶N百分含量在开花后19—25d这一段时间内下降较剧烈,此期叶N含量下降的多少与籽粒含N百分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0.
超高产小麦育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亮  卢少源  刘桂茹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1-9492
分析了我国小麦高产育种现状及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的不同品种类型和高产群体结构。从黄淮平原冬麦区来看,选育9 000kg/hm2以上的超高产小麦,多穗型和大穗多小穗型结合的中间型品种容易获得成功。可以通过改变株型、叶型来控制群体叶面积指数的过度发展,提高穗叶比、粒叶比来达到增穗增粒之目的。保持适宜的群体、提高穗部表现可能是超高产小麦育种的一种模式。对育种方法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