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4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篇
  28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59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通过田间定位实验,测定了免耕、少耕、传统耕作和横坡垄作4种措施的地表径流量、侵蚀量、土壤储水量,同步测定了降雨量、降雨强度等指标,综合的评价了4种耕作措施的保水、保土功效.研究结果表明,免耕和横坡垄作年径流量分别比传统耕作少97.7%和96.8%,侵蚀模数分别比传统耕作少98.9%和99.2%,而少耕未降低土壤侵蚀.免耕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能够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发生,为作物生长提供更多的土壤有效水分.相关分析表明,4种耕作措施的径流量都与I30和I60达极显著水平;4种耕作措施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6-8月份,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6-7月份.  相似文献   
62.
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3个大豆品种(系)为材料,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单株产量构成因素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大豆株高逐渐升高,而主茎节数、基部茎粗及单株茎干重则相对减少.密度对大豆单株产量、荚数和粒数有显著的影响,与中密度相比,低密度分别增加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80.3%、55.4%和12.6%,而高密度则降低海339、黑农35和垦农18单株产量57.4%、24.7%和53.6%.密度对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也有一定影响,但品种间存在差异.3个品种大豆的节间荚数、粒数和粒重的空间分布由上至下呈"微弧型"分布,即中部多,上下部少;而节间每荚粒数和单粒重近似呈现"|"直线型分布,随着密度的下降,3个品种大豆主茎全部节位的荚数、粒数和粒重均表现出增加趋势,但这种增加在各品种间的上、中和下部节位上存在一些差异.垦农18大豆节间的每荚粒数和单粒重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黑农35稳定性次之,而海339稳定性最弱.因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产量与因密度增加而个体受抑导致的减产的数学表达式为:Yn+1=Yn+YD-YG.此表达式存在平衡点,此平衡点可作为评价大豆高产群体适宜密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63.
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大豆高产试验示范与配套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大豆诸多形态性状与产量的关系,找出对产量影响较大的性状因子,为高产育种、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生产上运用的3个主栽大豆品种、4种施肥模式与用量、正常生产田密度条件下产生的形态指标及产量差异,分析了大豆植株形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结合产量相关性分析,从中找出产量的主导因子.结果表明,在大豆植株18个农艺和产量性状中,4粒荚数和分枝数变异系数最大,分别为70.15%和68.71%.认为通过更换品种、改善施肥等栽培措施,这些性状具有较大的改进余地,也可以作为育种选择的性状;而百粒重、主茎节数、每荚粒数和经济系数变异较小,其系数仅在3.82%~7.36%之间,改进余地较小;株高、结荚部位、有效荚数等其它性状变异中等,变异系数在11.54%~24.69%之间,也有一定的改进余地.产量与单株粒数、地上干重、有效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每荚粒数、百粒重、经济系数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将大豆植株18个性状指标通过SAS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可归纳为产量性状因子、株高性状因子、荚数性状因子和主茎节数性状因子等4个综合指标.这4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86.85%,基本可以反映大豆在正常密度条件下,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状况.育种上需加强生物量大、3粒荚和4粒荚数多、结荚节位低的性状选择;栽培上需注重采取相应的促进生物量增长、降低结荚节位的促控措施.  相似文献   
64.
沟蚀发生的地貌临界理论计算中数据获取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沟蚀发生是一种地貌临界现象,与沟头处局地坡度及上方汇水面积有关,而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能够预测沟头可能发生的位置。该文从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起源、数据获取方式、参数计算方法、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综合评述了该理论的发展及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研究。数据获取方式主要包括野外实测、高清遥感影像及地形图测量。参数计算方法包括目视(下限值)法、正交回归(95%置信区间下限)、正交回归(下限值)及分位数回归等。相对剪切力指数值反映区域主要的沟蚀发生机制,临界常数值反映当前特定外界环境下的沟蚀发生临界条件。将相对剪切力指数固定后,临界常数的时间序列变化能够表征外界环境改变对沟蚀发生的影响。人类活动改变了沟头上方汇流环境,进而影响临界条件。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可获取沟道侵蚀风险较大的区域,为沟道侵蚀防治措施布设提供参考。结合高分辨率地形图,增加表征人类活动影响汇流过程的参数能够丰富沟蚀发生地貌临界理论。该理论与已有沟道侵蚀发展模型结合,可将沟头发生位置和沟道发展过程统一,促进沟道侵蚀全过程的模拟。  相似文献   
65.
大豆籽粒蛋白质与脂肪积累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个不同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品种(系)研究了鼓粒(R5)期至成熟期籽粒脂肪和蛋白质的积累方式。结果表明,各品种脂肪相对含量积累的高期均出现在鼓粒期后30天,品种间积累方式略有差异,低蛋白含量品种(系)初期的脂肪积累能力很低,品种间蛋白质积累方式和积累高峰明显不同,同一品种单粒脂肪和蛋白质绝对含量积累方式相似。高蛋白质含量品种单粒脂肪和蛋白绝对含量积累主要受粒重变化曲线的影响,而低蛋白含量品种还受两者  相似文献   
66.
利用蛋白质含量明显不同 而产量相近的两个春小麦品种研究了生育期间的光合特性。结果表明,孕穗 期相对较高的光 合速率、开花期较低 的叶温、灌浆中 较高的气 孔导度和 灌浆期间 光合速率 衰减速率 慢并能维持一定的 叶面积指数是高 产高蛋白品种的重 要生理基 础,一切有 效调控两 阶段光合 特性的可行措施对高产优质将都是有 益的。  相似文献   
67.
不同施肥水平对春小麦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各异的三个春小麦品种,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低肥和高肥水平条件下籽粒淀粉,蛋白质积累。结果表明,施肥能明显增加前期籽粒淀粉的积累,对后期的影响表现出品种间的差异,但对各品种籽粒成熟时的淀粉含量影响不大;蛋白质在积累与施肥水平关系不大,但高肥条件有减少蛋白质含量的趋势。提出小麦高产优质施肥,应在注重土壤肥力的前提下,强调后期氮肥的应用。  相似文献   
68.
利用 8 个穗发芽 不同敏感程度的春 小麦品种,研 究了成熟 小麦颖壳 中水溶性 物质对籽 粒发芽的影响。结果表明,颖壳中存在着某种发芽抑制物质,但品种间存在着量的差异;颖壳中的发 芽抑制物质 对发芽 后 48 h 的 胚芽生 长有普 遍抑制 作用,对 胚根生 长影 响不大, 但明显 降低 3~5 条 胚根的 比值;因品种而异,颖壳中的发芽抑制物质对穗 发芽的抑制程度最多可达 40% 。  相似文献   
69.
[目的]研究粒重不同大豆籽粒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在籽粒灌浆过程中积累动态差异及生理机制,为不同用途大豆的栽培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百粒重分别为7.13、20.21和30.54 g左右的小粒大豆、普通大豆和大粒大豆为材料,测定关键生育期叶片光合速率,分析3种大豆籽粒形成过程中干物质重、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浓...  相似文献   
70.
中国黑土研究的热点问题及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总结中国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特征及其防治所取得的成效,为黑土侵蚀防治和黑土地保护提供参考。[方法]根据多年的研究积累,结合区域调研和已有文献,归纳近年来中国关于黑土研究的有关热点问题,总结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成效。[结果]确认了全球共有4大片黑土地区,其中中国东北黑土区面积为1.09×10~6 km~2。虽然当前坡耕地黑土层因侵蚀变薄速率较高(2~3 mm/a),水土流失导致全坡面土壤质量下降,但可以肯定,至少在未来100 a内黑土不会消失。东北黑土区已建立了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技术体系,可有效降低水土流失80%以上,使土壤有机质年均增加速率达5.4‰,作物产量提高10%以上。[结论]应该以土壤侵蚀面积和强度双重指标衡量其水土流失严重程度。在未来30 a内,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应以坡耕地治理为主,以法律为保障,以国家工程为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