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农学   14篇
  1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以小偃麦为对照,将小麦属不同种与披碱草(Elymus chinensis)进行了杂交,观察了各组合杂交结实性,结果表明:小麦属不同种和小偃麦同披碱草杂交,杂交亲和性存在显著的差异.小麦属不同种与披碱草杂交当代结实率低,出苗差,难以成功.以中间型小偃麦与披碱草作为桥梁亲本获得三属杂种的结实率较高,平均为18.13%.F1自交穗结实为2.608,B1 F2回交结实率为77.48%.  相似文献   
22.
本项研究通过对450份小麦品种对吸浆虫抗性鉴定研究,摸索出一套有效,简便,易行的鉴定技术,即实际损失率(D值)测算方法,并应用此项鉴定技术,选育出3个抗虫新品系。  相似文献   
23.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 4粒/hm 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 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 4粒/hm 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 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 4粒/hm 2至375×10 4粒/hm 2。  相似文献   
24.
对8个临型小麦杂种的公顷穗数、穗粒数、结实小穗数、株高、千粒重和产量进行了超标优势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组合的结实小穗数、株高、穗长、千粒重4个性状均具有明显的正向超标优势。有6个组合的公顷穗数正向超标优势也较明显,2个组合表现负向优势。穗粒数有5个组合表现负向优势。通过试验筛选出两个强优势组合,它们是:LSF4561/R89774-1-8-8-5和LSF87-5305/R89774-1-8-8-5。  相似文献   
25.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尧麦16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确定高产小麦尧麦16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群体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营养生长期缩短,成熟期却不推迟。同一播期下,播量对小麦生育进程无影响;早播增加冬前至拔节期总茎数,而对生育后期总茎数无影响。增加播量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时期总茎数;随着播期推迟,同一播量水平的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降低。相同播期下,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随播量的增加而递增;相同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叶面积指数降低。小麦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时期的推进先升高后下降,在抽穗期达到最大。随着播量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与播量相比,播期对尧麦16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较大。尧麦16的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播量为300×10~4粒·hm~(-2);9月27日至10月2日播种,播量为225×10~4粒·hm~(-2),10月12日至10月17日播种,播量为375×10~4粒·hm~(-2),也可以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26.
小麦无融合生殖育种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10余年研究,从上万份不同类型小麦亲本及杂交后代中,鉴定、筛 选、培育出5种具有小麦无融合生殖特性的基因型材料,分别是:多苗材料,表现兼性无融合特点的材料,表现专性无融合生殖特点的材料,孤雌生殖材料,具有雌蕊材料。  相似文献   
27.
小麦对麦红吸浆虫生化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1995~2002年,在田间虫圃对1254份小麦品种(系)损失率鉴定结果的基础上,对17份小麦品种(系)总酚、单宁、可溶性糖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酚类、单宁类物质是小麦抗麦红吸浆虫两种很重要的次生代谢物,而酚类物质尤为重要,随抗性级别的不同,其诱导抗性效应不同。可溶性糖对抗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8.
远缘杂交冬小麦新品系临远28013的选育及其主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远28013是小麦研究所采用远缘杂交手段经复合杂交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系。该品系高产、稳产,适应性广,高抗吸浆虫,中抗麦长管蚜,高抗条锈病和叶锈病,经连续3—4年的产量试验,均比对照鲁麦14号增产10%左右,于1999年5月20号通过山西省品审会组织的田间验收,是继晋麦31号、32号以后选育的又一个高抗吸浆虫综合性状好丰产型新品系。  相似文献   
29.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优质品种(系)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平均为正向优势,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平均为负向优势,但沉降值组合间差异较大(-21.9627.77),为选择高沉降值品种提供了机会,并对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0.
冬小麦双胚苗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进行冬小麦双胚苗筛选,双胚苗产生的频率为0.032%,双苗中有一个胚芽稍和两个胚芽两种类型。双胚苗继代筛选双胚苗率为0.226%,不同双胚苗杂交,杂种F1双胚苗率为0.12%,临选87-6072有5%的双胚苗,双胚苗品系中存在低频率的无融合生殖,双胚苗是可遗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