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4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121篇
林业   158篇
农学   217篇
基础科学   130篇
  172篇
综合类   386篇
农作物   48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48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8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7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采集钦州活禽交易市场的鸡气管和泄殖腔的棉拭予样品,用H9亚型分型引物进行PCR初步筛选,阳性样品经SPF鸡胚尿囊腔接种分离病毒,通过RT-PCR方法扩增HA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获得1株H9亚型禽流感病毒命名为:A/Chicken/Guangxi/qz40/2009(简称qz40)。测序结果表明qz40的HA基因片段全长1683bp,编码560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该毒株与参考毒株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82.8%.99.9%,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87.5%.99.6%;HA基因的裂解位点氨基酸顺序为RSSRIGLF,为低致病性毒株;含有7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其中5个位于HAl部分、2个位于HA2部分;基于H9亚型HA基因的进化树分析表明,qz40株属于欧亚种系的A/Chicken/Beijing/1/94(Ck/Bei—like)群系。  相似文献   
62.
采用生物发酵中药对围产期母羊进行饲喂试验.结果表明:生物发酵中药试验组比对照组在提高母羊泌乳性能、健康程度、羔羊成活率、生长速度、降低初生羔羊腹泻率方面效果均显著,试验证明生物发酵中药对提高母羊繁殖性能和羔羊健康程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63.
条块分割、田埂密集是海河平原农田的典型特征,科学认知田埂作用下的农田产流规律对解析平原区水循环演变过程至关重要。目前,流域尺度的农田产流规律的研究较少,关于降雨特征-田埂高度-农田产流三者之间的影响关系还不明晰,田埂作用下的农田产流规律是平原区水循环演变解析的薄弱环节。该研究基于CMOPRH遥感降水数据产品分析了海河平原场次降雨特征,并以Smith & Parlange入渗模型为核心构建农田积水产流模型,模拟海河平原降雨-产流过程。结果表明:1)海河平原场次降雨总量以小于25 mm为主,占降雨总场次的95%,10 h以内的场次降雨占比为96%,降雨总量和降雨强度由东北部向西北部递减;2)在2008-2019年降雨条件下,模拟无田埂、10 cm田埂、12 cm田埂、15 cm田埂四种情景的农田年均产流量,结果分别为62.4亿m3/a、19.7亿m3/a、13.1亿m3/a、5亿m3/a;3)田埂高度已知的条件下,降雨历时和降雨强度是影响农田产流的关键因素,以降雨历时为横坐标、降雨强度为纵坐标,可以通过拟合反比例函数曲线划分一场降雨是否产流;4)根据海河平原历史农田面积变化估算,2000年海河平原农田产流量相对1979年减少10.2亿m3,2016年农田产流量相对2000年减少5.1亿m3。该研究定量解析了降雨特征、田埂高度对农田产流的影响,为解析海河平原区地表水资源衰减原因提供了重要的规律认知。  相似文献   
64.
针对喷雾高度影响大田对靶喷雾准确性问题,该研究设计了融合喷雾高度的大田蔬菜对靶喷雾系统,适用于株间距大、冠层尺寸小的作物。介绍了大田蔬菜对靶喷雾系统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根据对靶喷雾作业环节的滞后特性,建立对靶喷雾滞后模型,提出融合靶标位置、靶标大小、喷雾机作业速度和喷雾高度的对靶喷雾控制方法,基于C37控制器设计了稳压喷雾系统和对靶喷雾控制系统,并进行试验验证。不同喷雾高度对靶试验结果表明,在作业速度为0.52 m/s的情况下,融合喷雾高度的对靶喷雾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分别不高于3.63和4.26 cm,比未融合喷雾高度的平均绝对误差平均减小4.30 cm,均方根误差平均减小4.57 cm,有效喷施率不低于92.6%,验证了融合喷雾高度对靶喷雾的可行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作业速度的增加,对靶喷雾有效喷施率和平均有效覆盖率下降。在作业速度不大于0.49 m/s时,对靶喷雾有效喷施率为93.5%,平均有效覆盖率为80.2%。较于连续喷雾方式,对靶喷雾节药率可达33.8%,可满足大田株间距大、冠层尺寸小的作物对靶植保作业需求。  相似文献   
65.
为了解三峡库区典型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质的变化特征,于2015-2020年对三峡库区长坪小流域开展水质监测,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水体中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硝态氮(NO3--N)、氨氮(NH4+-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可溶态总磷(Dissolved Total Phosphorus,DTP)和颗粒态总磷(Particulate Phosphorus,PP)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识别流域内主要氮磷污染源,从而提出针对性的污染防控策略。结果表明: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氮磷输出浓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村庄、坡耕地、林地和水库,其TN平均浓度分别为8.29、2.88、1.57和1.43 mg/L,TP平均浓度分别为0.25、0.13、0.09和0.07 mg/L。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质在汛期和非汛期存在差异,村庄氮磷输出浓度为非汛期高于汛期,坡耕地、林地和水库则表现为汛期高于非汛期。3)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表明林地和水库的污染程度均为清洁水平,坡耕地污染程度为轻污染水平,村庄受散养生猪数量的影响,污染程度从污染水平转变为重污染水平。4)长坪小流域TN和TP年输出负荷总量分别为4 278.59和364.93 kg/a。畜禽养殖源是小流域氮磷最主要的污染源,其TN和TP的输出负荷分别占流域总负荷的45.69%和71.77%。坡耕地的TN和TP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分别是村庄的7.58%和1.79%,与村庄相比,坡耕地具有显著的低污染特征,因此,以坡耕地消纳村庄污水和畜禽粪便,可促进流域内粪污的就地消纳,达到多源共治的效果。基于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水质特征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将流域划分为林草水源涵养区、村庄污染控制区和坡耕地水土保持区,并进行分区协同防控,促进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系统高效治理。  相似文献   
66.
基于近红外光谱苗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无损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42片未经处理的苗期玉米叶片为试材,采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和SNV+Detrending的预处理方法,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定量分析模型,通过测定近红外光谱图,研究3 300~10 000 cm-1范围内苗期玉米叶片的光谱特性。结果表明,测定苗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决定系数R2为0.989,残差均方根RMSE为0.047,采用近红外光谱快速检测苗期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7.
以玉米杂交种鲁单818(LD818)为试材,采用石英砂盆栽方法,研究了LD818植株体内磷素循环及磷钙关系。结果表明,水分胁迫显著影响玉米株高、茎粗及叶面积,LD818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较正常条件下分别降低5.37%、26.14%和7.66%,其各器官的干重、磷含量和磷素循环较正常条件下均降低;水分胁迫10 d后LD818整株干重是正常条件下的87.5%,上部叶磷积累量是正常条件下的51.3%,木质部和韧皮部中运输的磷分别是正常条件下的22.0%和39.8%。这说明水分胁迫降低玉米植株生长、干物质积累、各器官磷素的积累及木质部韧皮部中磷的运输,而促进中下部叶中磷素向上部叶的运移。  相似文献   
68.
树型喷洒靶标外形轮廓探测方法   总被引:10,自引:9,他引:1  
为了在线探测靶标外形并为变量喷药提供基础支持,研究了树型喷洒靶标外形轮廓探测方法。该文基于超声传感器搭建了靶标外形轮廓探测试验平台,该平台能够驱动步进电机精确匀速运动,以0.02 m为步长密集测量树冠形状,将获得的数据传给计算机实时显示,并能够在Access数据库中长期存储。使用该测试平台针对自制规则树树冠和花期樱桃树树冠分别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规则树冠和樱桃树冠体积探测精度分别为92.8%和90.0%,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探测精度。  相似文献   
69.
随着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享受网络带来方便、快捷的服务的同时,还需要防备网络的攻击,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  相似文献   
70.
The effect of dietary administration of probiotic Lactococcus lactis MM1 for 60 d on the autochthonous microbiota in the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of juvenile grouper, Epinephelus coioides, was evaluated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probiotic and control groups showed different DGGE patterns, while 11 common bands presented in both groups. The similarity dendrogram revealed three different clusters depending on the three section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GI) tract, and the probiotic triplicates in each GI section were generally clustered into one group distinctly different from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triplicates. Increased species richness and Shannon index were observed in the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samples in the probiotic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hich suggested that probiotic L. lactis MM1 could improve the autochthonous microbial diversity along the GI tract of E. coioides. The growth of many potentially beneficial and unidentified bacteria was stimulated by the probiotic, whereas the growth of some potential harmful species, like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 was depre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