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2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78篇
林业   71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91篇
  125篇
综合类   187篇
农作物   47篇
水产渔业   29篇
畜牧兽医   83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71.
为进一步提升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质量,合理膜面覆土及减少扬尘,探究膜面覆土与气流间互作规律,本文以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境内52986号气象观测站点近30年的年平均风速1.32m/s、年平均极大风速18.07m/s、月平均极大风速26.5m/s为仿真数据来源,以正北方向为基准,以农户经验选择覆膜方向范围0°~90°的最小值、中间值、最大值为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方向,分别建立T1(0°)、T2(45°)、T3(90°)3个种床模型,采用CFD-DEM气固耦合技术,得出不同风速、不同方向下全膜双垄沟种床覆土与气流场间的互作机制,综合空气流场、太阳辐射能、耕地利用率对全膜双垄沟种床构建的影响,对其构建方法进行优化,最后进行了田间验证试验。种床覆土表面流场分析表明:当空气流速恒定时,横腰带覆土表面空气最大流速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大垄面覆土空气流速与标准空气流速差值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种床覆土过程分析表明:当空气流速恒定时,种床及土壤颗粒对气流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气流对颗粒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是T3、T1、T2。由此可知T3模型种床及覆土表面气流速度最大,所受气流影响最大,膜面覆土移动距离最大,易形成扬尘,同时大垄面覆膜交接点极易渗入气流,引起大风揭膜现象,影响作物生长,危及经济效益。优化后的种床构建方法应遵循种床覆土位移最小、太阳辐射能最大、构建效率最快、南坡(向阳坡)耕地优先、南北走向耕地优先原则,优先采用模型依次是T1、T2、T3。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空气流速为2.77m/s、风向北风时,平均种床合格率由大到小依次是T2、T1、T3,覆膜效率、耕地利用率、采光面积占有率由大到小依次是T1、T3、T2,试验结果与仿真模拟结果高度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2.
The performance of selected leaf meals of high dietary fibre in the feed of a tropical commercial carp, hybrid lemon fin barb (Barbonymus gonionotus ♀ × Hypsibarbus wetmorei ♂) was evaluated in a 56‐day feeding trial. The tropical carp juveniles (9.43 ± 0.05 g) were randomly stocked in 60‐L aquaria at 15 fish per aquarium. Five isonitrogenous and isocaloric diets (30% crude protein, 17 kJ/g gross energy) containing no leaf meal and 10% napier grass (Pennisetum purpureum), alfalfa (Medicago sativa), water spinach (Ipomea aquatica) and Gliricidia sepium leaf meals were formulated and tested. Three aquaria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each experimental die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sh‐fed diets containing leaf meals showed superior growth performance and body composition which was better than those fed control diet. The leaf meal‐treated groups also had higher values of protein, lipid, energy retention and production of digestive enzymes amylase. Conclusivel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eaf meal fibre provided better performance showing the inherent prebiotic effect of the utilization of these leaf meal in hybrid lemon fin barb .  相似文献   
73.
该文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利用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社会经济因子、邻域因子和自然因子,构建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逻辑斯蒂-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挖掘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及其时空分异格局。结果表明:1)耦合空间异质性和时间非平稳性的Logistic-GTWR模型比全局Logistic回归模型和Logistic-GWR(逻辑斯蒂-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效果,验证了Logistic-GTWR模型在城镇用地扩展驱动力分析研究中的适用性。2)武汉城市圈城镇用地扩展的不同影响因子系数时空分异格局各不相同,人口因子高值分布区围绕武汉市先收缩后扩散并逐渐稳定,最终形成绕武汉城市圈中部沿线周边环状分布格局;地均GDP因子高值分布区先向西部转移,后逐渐趋于均衡,最终形成绕武汉、麻城和崇阳县周边集聚分布的空间格局。武汉市极化作用占据主导地位,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3)人口和经济是20年间武汉城市圈城镇扩展的核心驱动因子,且影响力呈逐年上升趋势;国道、高速和省道影响力整体呈略微升高态势。4)武汉城市圈中部及东部城市多为人口、经济核心驱动型城市,高程影响在武汉市发展中逐渐凸显;西部城市主要受高程限制,并以交通及经济驱动为主,东西差异显著;但西部城市1995年以来人口和经济的作用强度逐步增加。人口因子作用强度在咸宁和黄冈呈逐渐上升趋势,经济因子作用强度在武汉、孝感、仙桃、天门、潜江和黄冈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74.
【目的】研究主要气象因子与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相关关系。【方法】2015和2016年通过诱虫灯,在哈巴河县研究主要气象因子对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影响,并进行系统分析。【结果】6月中旬和7月中旬草地螟越冬代成虫和第一代成虫达到种群数量的高峰期。逐步回归分析得知,平均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平均空气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雨量是影响草地螟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气象因子。最高温度、最低温度的增大,限制草地螟数量的增多。【结论】哈巴河县6~8月的平均空气相对湿度和平均温度有利于草地螟生长发育,故该时期是草地螟在研究区域猖獗发生期。  相似文献   
75.
勺夹式蚕豆精量排种器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蚕豆机械化播种质量,解决蚕豆精量播种难题,结合勺轮式排种器和指夹式排种器的优点,设计了一种勺夹式蚕豆精量排种器。根据蚕豆种子物理特性,分析确定了种盘工作区域范围、弧形滑道结构参数、种夹机构参数以及托种板关键参数。以种夹长度、种夹宽度和弯折角为试验因素进行了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通过试验确定了种夹较优参数组合为种夹长度15.5mm,种夹宽度10mm,弯折角35°,在较优参数组合下本排种器的株距合格指数为 95.11%、漏播指数为1.61% 、重播指数为 3.28% ,满足设计要求,为蚕豆精量排种器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6.
邹庆道  王涛  朱华  张逸鸣  李海涛  张子君 《园艺学报》2018,45(Z2):2757-2758
番茄新品种‘辽粉185’为无限生长类型一代杂种。生长势强,果实扁圆形,粉红色,有绿肩,平均单果质量185 g。果实口感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6.2%。硬度中等,较耐贮运。产量高,留3 穗果平均产量可达118.9 t ? hm-2。抗黄化曲叶病毒病、烟草花叶病毒病、叶霉病、根结线虫病、灰叶斑病、枯萎病、黄萎病等。  相似文献   
77.
采用沙培方法,研究盐胁迫(300 mmol/L)对 6 种豇豆属植物幼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盐 处理 6 d 后,贼小豆的叶绿素(Chlorophyll,Chl)含量显著降低,叶片相对含水量(Relative Water Content,RWC)、 质膜透性(Electrolyte Leakage,EL)和枯叶率(Withered Leaf Rate,WLR)显著增加,而滨豇豆均没有显著差异;主 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及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WLR 与 EL 呈极显著正相关,RWC、Chl 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主成分 分析得到 2 个主成分 PC1 和 PC2,可以解释总变化的 92.75%;隶属函数排名表明,滨豇豆的耐盐能力最好,贼小豆最 差。② 滨豇豆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 CO2 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和最大荧光产量(Fm)、PSⅡ非调节性能量耗散[Y(NO)]均没有显著差异,而贼小豆除 Y(NO)显著增加外,其余均显著 降低。  相似文献   
78.
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防治潜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防治效果潜能,本试验以芹菜为寄主植物,研究了异色瓢虫4龄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功能反应和不同益害比的控害效果.结果表明胡萝卜微管蚜密度为40、80、120(头)时,异色瓢虫的捕食量成增大趋势且各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当胡萝卜微管蚜的密度为160、200、240(头)时瓢虫的捕食量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取食量受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影响显著,且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反应模型.4龄异色瓢虫幼虫的瞬时攻击率a'为1.1862,取食1头胡萝卜微管蚜所需时间(即处置时间Th)为0.004,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210.9头,瓢虫对蚜虫的搜索效应S=1+0.00474 N.益害比试验中得出4龄异色瓢虫幼虫对胡萝卜微管蚜捕食量符合二次回归方程,二次回归方程显示当胡萝卜微管蚜密度均为500时,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其捕食量成先增大后减少趋势,根据公式其最大捕食量为186.26,最佳益害比例为1∶83.本试验对利用异色瓢虫防治胡萝卜微管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以期为无公害芹菜种植提供有效的生物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9.
采用浸叶法测定了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7种药剂及其混用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及增效作用。结果显示:7种药剂中噻虫胺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高,LC50值为315.1 mg/L,其毒力倍数是呋虫胺的3.23倍;其次为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LC50值分别为473.1和543.1 mg/L。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按5∶5、4∶6、3∶7、2∶8和1∶9的质量比混用,其LC50值分别是215.6、307.1、334.1、232.6和240.7 mg/L,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2∶8和1∶9混用的共毒系数分别达203.9和210.5,增效最显著;噻虫胺与丁烯氟虫腈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09.2、356.9、338.1、402.4和392.6 mg/L,除5∶5混用表现为相加作用外,其余配比均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1∶9混用共毒系数为182.1,增效显著;噻虫胺与杀虫单按5∶5、4∶6、3∶7、2∶8和1∶9的比例混用,其LC50值分别为479.4、540.0、454.8、737.0和878.7 mg/L,其中3∶7混用的共毒系数为127.9,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其余配比均表现为相加作用。噻虫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丁烯氟虫腈、杀虫单混用增效作用明显,可以作为防治黄曲条跳甲的高效药剂。  相似文献   
80.
‘美洲黑杨’不同家系苗期生长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适合长江中下游江汉平原发展的杨树新品种,以优良美洲黑杨无性系为亲本,配制了4个杂交组合,对获得的子代群体无性系化后进行生长性状调查,比较不同家系生长特征和生长节律变化。结果表明:ZS8×2-7的苗高和地径均服从正态分布(P=0.200>0.050),2-2×2-46的地径服从正态分布(P=0.057>0.050),其余家系的生长性状偏度值在-0.482~0.304之间,峰度值大多在-0.363~0.155之间,接近正态分布,4个家系苗高分布呈左偏态,大于均值的株数较多,地径分布呈右偏态,小于均值的株数相对较多;2个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优势并不明显,苗高均值最大的2-2×2-38比均值最小的ZS8×2-7仅高7.14%,地径均值最大的2-2×2-9比均值最小的ZS8×2-7仅粗7.52%;4个家系从6月到10月的生长节律相近,其中在7月初到7月中旬之间可能出现了夏季休眠。基于各家系生长性状的分布情况,均可开展一定强度的早期选择和淘汰以选择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