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50篇
  免费   1738篇
  国内免费   2949篇
林业   2843篇
农学   3206篇
基础科学   1882篇
  3537篇
综合类   12378篇
农作物   1935篇
水产渔业   1168篇
畜牧兽医   4774篇
园艺   1835篇
植物保护   1479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466篇
  2022年   1105篇
  2021年   1313篇
  2020年   1218篇
  2019年   1178篇
  2018年   868篇
  2017年   1260篇
  2016年   1063篇
  2015年   1493篇
  2014年   1561篇
  2013年   1832篇
  2012年   2482篇
  2011年   2563篇
  2010年   2515篇
  2009年   2255篇
  2008年   2051篇
  2007年   1854篇
  2006年   1582篇
  2005年   1216篇
  2004年   684篇
  2003年   591篇
  2002年   638篇
  2001年   547篇
  2000年   480篇
  1999年   404篇
  1998年   272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04篇
  1995年   178篇
  1994年   154篇
  1993年   135篇
  1992年   117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66篇
  1989年   61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9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13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61.
两栖蔊菜(Rorippa amphibia)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入侵植物,主要出现在草坪中,并有不断向各种生境扩张的趋势,往往会成为其入侵群落中的优势种,因此研究其种群和群落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了解其入侵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调查了不同小生境中受到两栖蔊菜入侵的草坪群落,采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PI)、Cassie指标(CA)和Green指数(GI) 7个指标对两栖蔊菜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分析两栖蔊菜的种群密度、盖度等特征。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了群落类型的差异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两栖蔊菜种群均呈聚集分布。无遮阴和半遮阴条件下,两栖蔊菜的种群密度分别为全遮阴条件的2.93倍和2.73倍,盖度分别为4.52倍和4.79倍,高度分别为1.57倍和2.37倍。即在全遮阴条件下两栖蔊菜种群的密度、高度、盖度均最低,且与无遮阴生境种群间差异显著(P <0.05);半遮阴条件下,两栖蔊菜的高度和盖度最高,与全遮阴生境下差异显著(P <0.05),与无遮阴生境种群高...  相似文献   
962.
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是我国传统药用植物,本研究以丹参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两种变温(18℃/28℃和28℃/38℃)条件下,4种浓度(6.25、12.5、25、50 mmol·L-1)盐溶液和4种浓度(3.125、6.25、12.5、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温度及其互作对丹参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18℃/28℃处理下的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状况均显著优于28℃/38℃处理(P<0.05).在18℃/28℃条件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丹参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显著高于清水对照(P<0.05),相对盐害率显著低于清水对照(P<0.0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和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处理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28℃/38℃条件下,6.25和12.5 mmol·L-1盐溶液以及3.125和6.25 mmol·L-1碱溶液胁迫对丹参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相对盐害率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和12.5、25.0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降低丹参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P<0.05),增加相对盐害率(P<0.05).盐胁迫和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丹参苗长生长(P<0.05);两种变温条件下,6.25、1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丹参幼苗叶长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25、50 mmol·L-1盐溶液以及6.25、12.5和25 mmol·L-1碱溶液均显著抑制叶长生长(P<0.05);18℃/28℃下6.25 mmol·L-1盐溶液对幼苗叶宽生长有促进作用,除28℃/38℃下6.25 mmol·L-1盐溶液和3.125 mmol·L-1碱溶液对叶宽生长无显著影响(P>0.05)外,其余盐碱胁迫处理均显著抑制叶宽生长(P<0.05).综上,盐碱、温度及其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低温条件下盐碱对丹参种子的影响相对较小;丹参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对碱胁迫更为敏感;建议丹参种子盐碱育苗时应选择盐碱度较低的土地,适宜在18℃/28℃较低温度时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963.
964.
965.
初乳是奶牛产后24 h内的乳汁,为犊牛提供天然免疫和早期生长的能量来源,且初乳在医疗保健领域也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初乳在产后一段时间内的物质成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与常乳形成明显的差异。本文对比分析了初乳和常乳中营养物质、免疫活性物质、生长因子以及酶的含量差异,直观地展现了初乳中不同物质的变化过程,针对性地为初乳和常乳的加工制作提供思路,为特异性地开发初乳资源,提升初乳的利用率给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6.
[目的] 研究确定导致新疆地区2个规模化驴场出现流产的疑似病原沙门菌,并探究其致病能力和耐药性情况。[方法]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对分离菌进行了鉴定,并对分离菌的鞭毛基因FliC进行了PCR扩增及序列分析,通过致病性测定、荷菌量检测及病理组织学观察,鉴定和分析了分离菌的致病性,并通过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结果] 通过细菌分离培养、形态学观察、生化试验,确定分离到的2株细菌均为马流产沙门菌,分别命名为G1-1和XD1-2。对这2个分离株的鞭毛基因FliC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2株分离菌FliC氨基酸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99.0%,2株分离菌FliC氨基酸序列与爱尔兰马源马流产沙门菌分离株Ireland-HE801373、Ireland-HE801378株相似性均最高,且均为99.3%;分离株G1-1与爱尔兰马源马流产沙门菌分离株Ireland-HE801373和Ireland-HE801378及国内马源马流产沙门菌分离株China-KJ486797.1和China-KJ486769.1亲缘关系较近,分离株XD1-2则与美国肠炎沙门菌分离株USA-EBQ1214032.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性分析与进化树结果一致。小鼠致病性试验显示,2株分离菌对小鼠的毒性均较强且致病性存在差异,XD1-2对小鼠的致病性强于G1-1。分离菌G1-1对9种抗菌药物耐药,对11种抗菌药物敏感。分离菌XD1-2对11种抗菌药物耐药,对5种抗菌药物敏感。[结论] 本试验成功分离到2株驴源沙门菌,不同养殖场来源的驴源沙门菌的致病能力和耐药性有一定差异,对鞭毛基因FliC的进化分析也显示出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驴源沙门菌的防治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67.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头孢氨苄免疫层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检测新方法。【方法】 制备金银复合核壳结构的纳米贵金属,用来标记头孢氨苄抗体和拉曼信号分子5,5’-二硫代双2-硝基苯甲酸 (DTNB),合成拉曼免疫探针,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对纳米金和修饰拉曼信号分子的金银复合核壳结构进行表征。将合成的拉曼免疫探针固定在微孔板上,待测样品中的头孢氨苄与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的头孢氨苄抗原竞争结合拉曼免疫探针,通过免疫层析试纸条结合共聚焦拉曼光谱仪读取DTNB的信号值,建立头孢氨苄定量检测技术,并应用于实际牛奶样品的检测。【结果】 透射电子显微镜和双光束紫外分光光度计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银成功包裹在金颗粒表面。用共聚焦拉曼光谱仪检测免疫层析试纸条上拉曼信号分子的特征峰,拉曼信号分子特征峰为1 062、1 154、1 334和1 558 cm-1,其中1 334 cm-1处特征峰信号最强,选取此处峰高定量测定头孢氨苄的含量。头孢氨苄免疫层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1 ng/mL,检测限为0.001 ng/mL,头孢氨苄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为0.05 ng/mL。与头孢克洛交叉反应率为111.1%,与头孢曲松钠、头孢夫辛酯、头孢噻吩钠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1%。实际样品加标浓度为1、4和8 ng /mL,回收率分别为94.4%、103.3%和97.5%。【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头孢氨苄免疫层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操作简便、快速、灵敏,耗材成本低廉,可满足奶牛养殖农场和乳品加工企业进行大批量样品初筛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968.
动物强制免疫是重要的动物防疫政策,推进强制免疫“先打后补”是当前动物防疫部门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回顾以往对地方政府职责、中央地方关系的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行业管理体系中,中央政府及其部门与地方、基层政府及其部门,以及与最终委托人之间的基本模型,分析其中目标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张力。在此基础上,分析动物强制免疫补助实施方式,提出对策建议,并将讨论引向类似行业管理体系的共性问题。  相似文献   
969.
970.
本试验旨在研究碱式氯化锌(BZC)和蛋白锌(PRZ)相对于一水合硫酸锌(ZSM)的生物学利用率以及对肉仔鸡生长性能的影响。采用双因素(3×3+1)完全随机试验设计,选取720只1日龄健康雄性爱拔益加(AA)肉仔鸡,随机分为10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2只鸡。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3个ZSM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ZSM的饲粮,3个BZC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BZC的饲粮,3个PRZ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基础上添加20、40和80 mg/kg PRZ的饲粮。各组不同锌源添加量均以锌计。试验期42 d,分为1~14日龄、15~28日龄和29~42日龄3个阶段。分别在14和28日龄时,从各重复中选取1只接近平均体重的鸡进行屠宰,测定血浆锌含量和抗氧化指标、组织锌含量以及胰脏锌相关蛋白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1)1~14日龄,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锌源和添加不同水平锌显著提高肉仔鸡平均日增重(ADG)和14日龄体重(P<0.05),显著降低料重比(F/G)(P<0.05),且以添加40 mg/kg BZC效果最佳;在不同锌源之间,BZC组ADG显著高于ZSM组和PRZ组(P<0.05),F/G显著低于ZSM组(P<0.05)。2)随着饲粮锌添加水平的提高,肉仔鸡14日龄血浆锌含量和14和28日龄胫骨锌含量显著提高(P<0.05);14日龄,BZC组血浆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ZSM组(P<0.05),PRZ组血浆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活性显著高于ZSM组和BZC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不同锌源和添加不同水平锌显著提高14日龄肉仔鸡胰脏金属硫蛋白(MT)mRNA表达量(P<0.05);且PRZ组14日龄胰脏MT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ZSM组和BZC组(P<0.05),PRZ组28日龄胰脏MT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ZSM组(P<0.05)。4)采用斜率比法,以ZSM生物学利用率为参照标准(100.00%),选择1~14日龄ADG、F/G和14日龄血浆ALP活性作为评价指标,BZC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0.82%、113.55%和113.26%,PRZ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为102.90%、113.38%和109.64%;而以血浆T-SOD、CuZn-SOD活性和胰脏MT mRNA表达量作为评价指标,BZC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98.90%、 111.58%和107.87%, PRZ的相对生物学利用率分别为113.86%、 96.56%和130.56%。综上所述,BZC对提高肉仔鸡生长性能的效果和相对生物学利用率优于ZSM,甚至达到RPZ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