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88篇
  免费   4296篇
  国内免费   9764篇
林业   10923篇
农学   14517篇
基础科学   8363篇
  15010篇
综合类   25824篇
农作物   4219篇
水产渔业   2832篇
畜牧兽医   11632篇
园艺   2997篇
植物保护   5931篇
  2024年   129篇
  2023年   788篇
  2022年   2106篇
  2021年   3297篇
  2020年   3031篇
  2019年   2756篇
  2018年   2051篇
  2017年   2981篇
  2016年   2922篇
  2015年   3879篇
  2014年   3710篇
  2013年   4678篇
  2012年   5518篇
  2011年   5976篇
  2010年   5653篇
  2009年   5237篇
  2008年   4872篇
  2007年   5452篇
  2006年   4988篇
  2005年   4558篇
  2004年   2130篇
  2003年   1911篇
  2002年   1610篇
  2001年   1728篇
  2000年   2114篇
  1999年   2468篇
  1998年   2279篇
  1997年   1961篇
  1996年   1784篇
  1995年   1746篇
  1994年   1526篇
  1993年   1376篇
  1992年   1165篇
  1991年   943篇
  1990年   800篇
  1989年   609篇
  1988年   550篇
  1987年   341篇
  1986年   189篇
  1985年   85篇
  1984年   78篇
  1983年   76篇
  1982年   61篇
  1981年   64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18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7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传统喷雾机械通常仅关注无生命的机械作业性能,而忽略了有生命的植物因素,造成喷雾机械智能化水平不高。文中在分析农林植物表型对喷雾机械设计方法和喷雾性能影响的基础上,系统综述国内外开展的智能喷雾机械研究,提出基于植物表型的智能喷雾机械设计方法研究展望,探讨分析基于农林植物表型特征参数的新型、高水平智能化喷雾机械,并指出农林植物表型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绿色智能喷雾机械的创新。  相似文献   
22.
48h体外干物质消化率(48h in vitro dry matter digestibility, 48h IVDMD)是衡量青贮玉米品质的重要指标。为了初步探究玉米秸秆消化率的分子遗传机理,以341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于2018年在沈阳和通辽种植,收获后测定秸秆48h IVDMD。利用全基因组重测序获得的6 276 612个高质量SNPs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153个与玉米秸秆消化率显著相关的SNPs位点(P<1.0×10-6),4个SNPs显著水平在P<1.0×10-8以上;共找到38个秸秆消化率的候选基因,主要涉及细胞生长发育、防御反应和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23.
摘 要:【目的】为了保护和发展极小种群植物川柿,开展此研究。【方法】采用观测法,连续3年对其生物学特性研究;种子萌发方法:(1)后熟0、30、45、60天,剥离清洗播种;(2)后熟60天,以GA300、600、1000 mg/L溶液浸种1h;播种基质为河沙(保持一定湿度),放置室内,统计萌发时间和出苗率。【结果】(1)川柿花期4-5月,10月为果熟期,单果直径32.7±5.80mm,单果重23.0±5.30g;种子肾形、千粒重1070g;成年植株呈隔年开花、结果现象;(2)种子经“后熟+河沙播种”,可萌发,其中以后熟60天的出苗率较高,为65%;直接播种种子,出苗率5%;“后熟+GA溶液浸种+河沙播种”,出苗率均高于65%,其中以GA600mg/L浸泡1h处理,出苗率最高为83.3%。【结论】极小种群植物川柿为常绿叶乔木,有隔年开花、结果现象; “果后熟60天+GA600mg/L浸泡种子1h +室内河沙播种”可提高种子萌发率,为川柿种子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以浙江省凤阳山海拔1 300~1 400 m处不同林分类型(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杉木林、竹林)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基本理化性质、酶活性及腐殖质质量分数,分析土壤腐殖质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凤阳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肥力和可持续经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阔叶混交林、竹林、杉木林次之;胡敏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杉木林最低;富里酸质量分数针阔混交林最高,竹林最低。除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无统一规律外,4种林分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及蔗糖酶活性土壤随土层加深皆呈现降低趋势。土壤pH值、土壤密度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除磷酸酶活性相关性不显著外,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总孔隙度、毛管孔隙、非毛管孔隙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胡敏酸质量分数和富里酸质量分数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凤阳山不同林分类型对土壤腐殖质特征的影响较土层深度更显著,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与土壤腐殖质质量分数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5.
文章以汽车扭杆力臂为研究对象,通过DEFORM-3D有限元分析对汽车扭杆力臂热锻工艺过程进行模拟试验,分析了成形过程中的上模载荷情况、应力应变场分布情况和温度场的变化规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载荷为主要目的,给出合理的热加工参数,分析结果能为类似锻件的热模锻工艺和模具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近年来象耳豆根结线虫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抗象耳豆根结线虫的辣椒种质,本试验利用种属特异性引物对根结线虫病原物开展分子鉴定,确定为象耳豆根结线虫.接着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份一年生辣椒种质和10份中国辣椒种质进行象耳豆根结线虫抗性鉴定,计算根结指数和卵粒指数,并通过比较隶属函数,发现其中3份辣椒种质对象耳豆根结线虫表现为高抗,抗病性最强的是L518M和L525-1M,L42M次之;10份表现为中抗;7份表现为感病,抗病能力最弱的是L69-1M;未发现免疫品种.本研究发现中国辣椒种质的抗病性整体高于一年生辣椒,是重要的抗病种质来源,可用于象耳豆根结线虫抗病育种和后续抗病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7.
流苏香竹(Chimonocalamus fimbriatus)是云南特有珍稀竹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文章以野外调查获取的流苏香竹分布信息为主,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同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基于19个气候因子,预测其在当前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区。结果表明:当前流苏香竹的高适生区和中适生区主要分布于德宏州、保山市和临沧市等地,除迪庆州、丽江市和昭通市外,云南其他区域均有低适生区零星分布。在未来2050s和2070s的2个时间段,基于2种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和SSP5-8.5),流苏香竹的高适生区面积呈减少的趋势,尤其是SSP5-8.5路径下,高适生区面积仅为当前的12.51%(2050s)和18.63%(2070s);中、低适生区在SSP1-2.6路径下,显著扩张(2050s)或略微扩张(2070s),在SSP5-8.5路径下,则大幅收缩。流苏香竹野外实际分布区及其潜在分布区均以斑块状为主,可能与云南特殊的地形、地貌有关。影响流苏香竹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为最湿月份降水量、最暖月份最高温度、最干季度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日较差。流苏香竹对气候变化比较敏感,根据其野外分布状况,建议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为辅,在其潜在适生区内适当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28.
29.
Carbon storage in the soil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global carbon budget. In the 1990s, a policy of contracting collective grasslands to smaller units was implemented, resulting in a change from the traditional collective grassland management to two new management patterns: a multi‐household management pattern (MMP: grassland shared by several households without enclosures) and a single‐household management pattern (SMP: grassland enclosed and used by only one household). In 2016, 50 MMP and 54 SMP winter pastures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were sampled to assess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between the two management patterns. Results showed that average SOC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under MMP than under SMP, with an estimated 0.41 Mg C/ha/yr lost due to SMP following the new grassland contract. Based on the government's grassland policy, four grassland utilization scenarios were developed for both summer and winter pastures. We found that if the grassland were managed under SMP, likely C losses ranged between 0.31 × 107 and 6.15 × 107 Mg C/yr across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relative to MMP, which more closely resembles pre‐1990s grassland management. Previous estimates of C losses have only considered land use change (with cover change) and ignored the impacts driven by land management pattern changes (without cover change). The new data suggest that C losses from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are greater than previously estimated, and therefore that the grassland contract policy should be reviewed and SMP households should be encouraged to reunite into the MMP. These findings hav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l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not only on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but also other grazing regions globally where such practices may exist.  相似文献   
30.
对不同栽植密度条件下,不同种源地芡实的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密度间芡实的叶均直径、叶最大直径、果径、果长、果质量、粒数、粒质量均无明显差异,不同栽植密度间产量存在差异;不同种源地间8项物理性状指标均无明显差异;除果长与栽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对产量无影响外,其余6种性状与栽植密度的交互作用均存在差异,表明交互作用对产量有影响。7种性状与种源地的交互作用下,种源地与产量间的关联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