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34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320篇
林业   114篇
农学   222篇
基础科学   136篇
  256篇
综合类   1269篇
农作物   177篇
水产渔业   147篇
畜牧兽医   497篇
园艺   187篇
植物保护   110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50篇
  2020年   142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57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160篇
  2012年   228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186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97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日本龟蜡蚧在枣树上的发生与危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6年8月 ̄1997年6月,在陕西大荔县八鱼乡西营村和蒲支县平路庙乡直杜村调查了日本龟蜡蚧在枣树上的分布与危害。结果表明,单叶幼虫数随枣树受害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单果重随枣树爱害程度的增加而减少,越冬雌虫的危害造成每股的抽吊数减少,吊长显著变短,每吊的刺树数减少,幼虫和雌成虫在树冠上的分布是阳面(南面)大于阴面(北面),其中树冠中部虫量分布的最多。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揭示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的需冷量和需热量,更好地指导生产做好区域化栽培。[方法]本研究以16个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的1年生枝条为试材,以野生平榛1年生枝条为对照,通过水培观察的方法,首次对平欧杂种榛的雌、雄花序和叶芽进行需冷量和需热量研究。[结果]表明:平欧杂种榛不同器官的需冷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雄花序336 1 176 h、雌花序504 1 344 h、叶芽672 1 512 h;需热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雄花序687.0 998.5GDH℃、雌花序998.5 3 496.1 GDH℃、叶芽2 546.5 4 180.3 GDH℃;不同品种、器官在刚满足最低蓄冷要求时需热量最高,随着蓄冷时间的延长,需热量逐渐减少。[结论]首次报道了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雄、雌花序和叶芽的需冷量和需热量数据,其中,达维、平欧48号等品种花器官需冷量较低,辽榛2号、平欧545号等品种花器官需冷量较高;玉坠、平欧69号等品种花器官需热量较低,辽榛1号、辽榛4号等品种花器官需热量较高,上述研究丰富了榛属植物开花和休眠解除方面的数据,可为平欧杂种榛的引种和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以天然腰果酚为原料制备了一种高活性腰果酚基环氧稀释剂(CDE),利用所制备的CDE与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共混,再与甲基四氢苯酐进行交联固化反应,通过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稀释剂含量对固化物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DE对E-51有显著的稀释增韧作用;随着CDE含量的增加,固化树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当CDE的加入量为20%时,固化物的冲击强度及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9.17 k J/m2和56.81 MPa,弯曲强度为108.8 MPa。  相似文献   
104.
冀北山地杨桦次生林林分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木兰林管局桃山林场选取面积为100 m×100 m的杨桦次生林样地,以每株林木树高、胸径和坐标为基础数据,运用混交度、大小比数和角尺度等林分空间结构参数分析了杨桦次生林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该林分中山杨Populus davidiana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在株数和断面积比例上占优势,为林分内优势树种;(2)林分各混交类型的比例相差不大,林分整体呈中度混交状态;(3)林分优势木和亚优势木相对较多,基于胸径、树高得到的平均大小比数结果基本一致,均能客观反映林分的分化规律;(4)林分平均角尺度为0.504,属于随机分布,林下伴生树种以集聚分布为主,但优势树种的随机分布趋势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方法已难以满足豆类品质快速检测的需求。现有的无损检测设备存在稳定性及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为提高豆类品质含量检测装置的性能,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了豆类品质无损检测装置,体积小、便于携带,能够适用于现场检测。基于所研发的装置,各取30个黄豆、绿豆、红豆、黑豆样本,通过旋转静态采集多次光谱求平均值与采集1次光谱的方式,对同一样品重复测量20次,得出随着采集次数的增加,光谱反射率变异系数平均值逐渐减小直至平缓,选取最佳豆类采集次数分别为16、8、14、16,对应的光谱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9%、2.435%、2.763%、3.019%。以黄豆为例,选取80个样品,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分别建立黄豆蛋白质、粗脂肪和淀粉含量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蛋白质、粗脂肪、淀粉质量分数预测的最优模型预处理方式分别为SG-MSC、SNV、SNV,其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74 6、0.950 5、0.960 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49%、0.572%、0.623%。取40个黄豆样本对装置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蛋白质、粗脂肪、淀粉质量分数的独立验证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筛选具有诱导番茄系统抗性的促生菌并验证其对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防效,为新疆加工番茄病害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菌种资源。【方法】 采用稀释涂布法,分离番茄等作物的根部土壤细菌,以无菌生理盐水和稀释至104倍数未接菌的NB培养基为空白对照,利用发芽实验初筛加工番茄促生菌;用菌株发酵液灌根处理加工番茄幼苗,以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测量叶片中茉莉酸含量,复筛系统抗性诱导菌株,分别挑战接种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病原菌,统计疫情指数和诱抗效果。测定菌株16S rDNA序列,初步进行菌种鉴定。【结果】 共分离到147株细菌,筛选得到19株显著(P<0.05)促进加工番茄种子萌发、增加根长的促生菌,有4株促生菌显著(P<0.05)提高加工番茄叶片中茉莉酸含量,防病验证最终得到3株能同时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菌株,诱抗防效在27.59%~39.44%。菌株FY10、FY12、FY93鉴定为Bacillus atrophaeus,Pseudomonas wadenswilerensisBacillus pumilus。【结论】 获得3株具有系统抗性诱导功能且有效防治加工番茄早疫病、灰霉病的促生菌。  相似文献   
107.
以Logistic模型作为分析方法,以肥西县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非农业收入所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对处于不同兼业程度下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兼业程度差异的农户在做出流转决定的过程中,农户的年龄、兼业用工量比重和养老保险等3个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对于纯农户来说,对相关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是决定他们是否希望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而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Ⅰ兼、Ⅱ兼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但对于Ⅱ兼农户,其土地流转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务农经商经历的影响。通过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使政府在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时有的放矢,更加有序地引导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  相似文献   
108.
甲型流感病毒感染性强,宿主广泛,主要感染禽类,其次为哺乳动物。当跨物种传染事件发生时,有可能造成流感大流行,因此,对病毒实施及时有效的监控,以及研发抗流感病毒药物刻不容缓。流感病毒表面的糖蛋白血凝素在病毒入侵宿主细胞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可作为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主要靶点。针对血凝素的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抑制病毒传播,保护宿主。因此,本文综述了目前报道的针对甲型流感病毒血凝素糖蛋白的人单克隆抗体,为后续抗流感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9.
为探究生猪规模养殖粪污治理的有效路径,基于小、中、大规模比较的视角,利用在吉林和辽宁省调研的1 124个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了不同规模养殖户粪污治理行为的决策因素。研究发现:养殖收入仍是影响养殖户粪污治理决策的重要因素,政府补贴对促进小、大规模养殖户粪污治理的作用更为显著,加强粪污治理宣传与培训对中规模养殖户更为有利。此外,为推进粪污资源化利用,应以种养循环为主要发展方向,分类实施,协同推进,通过开展粪污治理宣传和培训,实施监管和补贴等激励措施,促进养殖户将粪污治理内化为自主行为。  相似文献   
110.
为解析玉米双单倍体(doubled haploid,DH)群体的遗传规律,使用自主研发的精准分型策略对‘先玉335’DH群体的Maize6H-60K芯片结果进行筛选校正和解析。结果表明:1)通过剔除单态、杂合、缺失标记,使用精准分型策略对标记准确聚类,获得的18 947个SNPs标记覆盖玉米全基因组。2)该群体在10条染色体上平均交换次数为1.84~1.03次,在6号染色体随体区域的交换次数显著减少。3)该群体在1、2、3、8号染色体上存在明显的偏分离现象;通过高频次、高密度的交换,染色体两臂端粒区域理论分离系数表现出回归到50%的趋势。利用获得的重组交换及分离规律可提高从DH群体中筛选到预期育种材料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