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53篇
  免费   1952篇
  国内免费   3030篇
林业   1933篇
农学   1731篇
基础科学   1436篇
  2971篇
综合类   14421篇
农作物   2231篇
水产渔业   1077篇
畜牧兽医   5243篇
园艺   2247篇
植物保护   1445篇
  2024年   184篇
  2023年   662篇
  2022年   1539篇
  2021年   1452篇
  2020年   1335篇
  2019年   1258篇
  2018年   977篇
  2017年   1420篇
  2016年   1014篇
  2015年   1553篇
  2014年   1610篇
  2013年   1890篇
  2012年   2634篇
  2011年   2639篇
  2010年   2497篇
  2009年   2261篇
  2008年   2218篇
  2007年   2001篇
  2006年   1582篇
  2005年   1236篇
  2004年   790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487篇
  2001年   428篇
  2000年   405篇
  1999年   14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9篇
  1956年   11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71.
以湖北省钟祥市主栽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施肥(CK)、减施20%化肥+有机肥+增效剂(M1)、减施20%化肥(M2)3个处理,研究不同化肥减施模式对稻茬小麦抗倒性能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M1、M2处理的小麦每穗粒数、理论产量、千粒重、基部第2、3节茎秆厚度均显著增加;M1、M2处理的小麦基部第2、3节机械强度随着茎秆厚度的增加而加强;M1、M2处理的实际产量增幅分别为51.24%、66.62%,理论产量增幅分别为42.70%、43.30%。结果表明,M1、M2处理均可作为湖北江汉平原小麦的抗倒、丰产与稳产的施肥模式。为江汉平原稻茬小麦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2.
为满足日光利用型植物工厂周年生产的需求,提升水培蔬菜的稳定供应能力,筛选适宜上海地区水培的生菜品种,以8个生菜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生育期、季节适应性和产量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速生生菜周年生产性较好,产量较高,综合性状均优于其他供试品种,可作为上海地区NFT水培生菜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973.
为了探明海瑞达保水剂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施用对土壤水分含量和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以马铃薯和玉米为研究对象,在13个试验点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a2)较露地(a1)相比,可明显提高马铃薯和玉米的出苗率、株高、茎粗、土壤水分含量,其使用效果较地膜(a3)相比,差异不大;a2处理下较a3相比,马铃薯产量最大增产率为29.2%,玉米产量最大增产率为27.1%。研究为进一步推广保水剂替代地膜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74.
城市垃圾分类处理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城市能否循环发展的民生大事,现阶段,我国城市污泥和园林绿地废弃物等有机垃圾制备有机肥技术仍不够完备。文章提出了三种有机垃圾混合处理方法和主要对比参数,提倡除技术处理和积极推广外,应政策性支持、支助城市有机垃圾就近利用和低成本、快速消纳转化技术,为城市生态健康、持久、平稳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975.
为探究特色种质资源野生黄檗的播种育苗技术,扩大其种群数量,林场专业技术人员对黄檗特征特性了解掌握的基础上,在子午岭林区蒿咀铺林场采集黄檗种子11kg,通过种子处理、圃地选择、整地作床、播种育苗、苗期管理等方面进行育苗试验研究,并取得了成功。为大面积扩繁提供技术支撑,对扩大甘肃省这一特色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6.
郭标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158-159,162
为明确设施辣椒最适宜的氮肥用量,通过设置不同氮肥用量下的辣椒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用量氮肥N0(0 kg/hm2)、N1(120 kg/hm2)、N2(180 kg/hm2)、N3(240 kg/hm2)、N4(300 kg/hm2)、N5(360 kg/hm2)对辣椒产量、氮磷钾养分含量及品质(维生素C、硝酸盐和还原糖)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氮肥可显著提高辣椒产量,增产率达26.05%~122.81%,以N4处理产量最高。施氮显著提高辣椒全氮含量,以N2处理最高,氮肥过量与不足均不利于提高辣椒氮素含量。施氮量为N2处理时辣椒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硝酸盐含量最低,氮肥过量与不足均不利于提高辣椒品质。综合辣椒产量、养分含量及品质结果,该试验条件下,氮肥适宜用量为180~300 kg/hm2。  相似文献   
977.
以Logistic模型作为分析方法,以肥西县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根据非农业收入所占其家庭收入的比重,对处于不同兼业程度下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兼业程度差异的农户在做出流转决定的过程中,农户的年龄、兼业用工量比重和养老保险等3个因素起到了关键性的影响作用。对于纯农户来说,对相关土地流转政策的了解程度是决定他们是否希望进行土地流转的主要因素,而是否参加过技能培训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Ⅰ兼、Ⅱ兼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但对于Ⅱ兼农户,其土地流转意愿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务农经商经历的影响。通过分析关键影响因素,可以使政府在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时有的放矢,更加有序地引导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  相似文献   
978.
郭虹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7):188-190
综合开发利用农村能源,既是实现农村节能减排、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重要措施,也是发展绿色循环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总结了甘肃省平凉市以沼气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农村能源发展历程及建设成效,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出发,探讨了今后发展重点与保障机制,为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9.
【目的】建立甘薯品种(系)耐低氮能力评价体系,筛选耐低氮基因型甘薯材料和评价不同氮效率类型,为研究耐低氮甘薯生理机制和挖掘氮高效基因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水培试验,以来自国内外不同薯区的126份甘薯品种(系)为材料,低氮胁迫(0 mmol·L-1纯氮)和正常施氮(14 mmol·L-1纯氮)处理下,收集126个品种(系)地上干重、地上干物质增加量、地下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蔓长、根长、叶数、叶绿素相对含量(CCI)、氮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11个性状表征值,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利用综合隶属函数法,进行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综合评价各甘薯品种耐低氮能力和氮效率类型。【结果】1)低氮水平条件下,不同供试甘薯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长、蔓长、叶数、CCI、氮素积累量的均值低于正常氮处理,根冠比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均值高于正常氮处理;2)不同品种(系)的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根冠比、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氮处理,且其增幅排序为地上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地下干物质增加量>叶数>地上干重>氮素生理利用效率>氮积累量>根长>根冠比>蔓长;3)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3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2.67%,计算综合评价值Y;4)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叶数、蔓长、根长、根冠比、氮积累量、氮素生理利用效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Y值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总干物质增加率、氮积累量和地上干重5项耐低氮胁迫指数的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85、0.86、0.81、0.79和0.73;5)建立Y值回归方程,选定耐低氮能力评价的8个指标,并进行系统聚类,划分甘薯基因型为耐低氮型、中间型、不耐低氮型3类;并对3种耐低氮甘薯类型的农艺性状和氮效率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论】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根长、蔓长、叶数、氮素积累量和氮素生理利用效率作为甘薯耐低氮能力评价的指标;13104-2/紫薯1号、宜宾红心薯、浙紫薯2号、渝紫3号、渝紫6号、漯紫1号和渝紫香10号7个为耐低氮型甘薯品种;耐低氮型品种的各性状表现好于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其中,地上干重、地上部干物质增加量、地下部干物质增加量、蔓长和氮积累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980.
【目的】揭示中国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及多样性特征,为中国板栗资源的保护、开发和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10个省份(群体)240份资源的36个叶片表型性状(31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进行检测,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板栗叶片表型多样性水平及其与原产地的地理、环境因子关系。【结果】巢式方差分析表明,31个数量性状在群体内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同时叶片长、叶片宽、叶片长/宽、锯齿高度等15个数量性状及3个质量性状(叶片形状、叶基形状和叶缘锯齿特征)在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说明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内和群体间均存在丰富变异。群体间叶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7.95%,远小于群体内的92.05%,说明叶片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部。板栗叶片表型的平均变异系数(CV)和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18.05%和1.27,5个质量性状中以叶片形状的CV和H′最高(35.67%,0.86),叶缘特征最低(5.60%,0.07);31个数量性状的CV在8.68%(叶片长/宽)—32.73%(锯齿深度),H′在1.54(叶背茸毛密度)—2.09(叶片结构疏松度)。叶片外观形态、生理指标和解剖性状的平均H′分别为2.03、2.04和2.04,CV由高到低分别为15.27%(外观形态)>15.18%(生理指标)>12.17%(解剖结构)。10个群体表型性状CV均值在17.11%(陕西)—19.66%(山东),H′均值在0.99(安徽)—1.80(河北)。板栗叶片大多表型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年均气温等温度指标和年降水量与叶基形状、锯齿高度等性状呈负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正相关),与叶片长/宽呈正相关(经度和纬度与之呈负相关)。【结论】板栗叶片表型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丰富变异,但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基因型间的变异),因而以叶片表型性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抗逆性、高光合效率等特异品种选育或相关研究时,研究重点应该放到广泛的个体基因型调查上,变异较为丰富均匀的群体可作为重点参考。板栗叶片大多外观形态和生理指标性状呈现以温度和降雨量因子为主导的梯度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