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69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林业   524篇
农学   378篇
基础科学   333篇
  725篇
综合类   3225篇
农作物   573篇
水产渔业   225篇
畜牧兽医   936篇
园艺   385篇
植物保护   39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55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323篇
  2019年   314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344篇
  2016年   204篇
  2015年   351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380篇
  2012年   605篇
  2011年   567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480篇
  2008年   446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156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应用ISSR标记对茶树新品种佛香茶亲本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明确佛香茶新品种的亲本来源,应用ISSR标记技术对佛香茶及其拟似亲本共15份材料进行亲缘关系分析。18个引物共扩增出235个位点,其中198个位点呈现多态性,多态性为84.25%,表明15个品种间遗传基础较窄。品种间相似系数变幅为0.580~0.860,平均0.724。相似系数分析表明,佛香1号、云抗10号和福鼎大白茶的相似系数比较一致;佛香2号、佛香4号、云抗14号、福鼎大白茶的相似系数较一致;而佛香3号、佛香5号、长叶白毫、福鼎大白茶的相似系数基本一致。UPGMA聚类则将佛香茶与云抗10号、长叶白毫、云抗14号、福鼎大白茶聚在一起。主成分分析显示,佛香1号与云抗10号距离较近;佛香2号、佛香4号、云抗14号之间距离较近;佛香3号、佛香5号、长叶白毫之间距离较近;而福鼎大白茶则处于中心位置,表明福鼎大白茶为佛香茶亲本之一。ISSR标记分析结果明确了佛香茶的亲本来源:佛香1号的亲本是云抗10号与福鼎大白茶;佛香2号、佛香4号的亲本是云抗14号与福鼎大白茶;佛香3号、佛香5号的亲本是长叶白毫与福鼎大白茶。  相似文献   
992.
 随着GIS系统应用环境的日趋复杂,传统的组件式开发方式已难以适应GIS应用开发的需求。基于Net Framework和ArcEngine技术,提出了一种有效实用的GIS插件式开发解决方案。通过在丽江烟草地理信息系统中应用验证,提出的基于Net和ArcEngine技术的插件式架构能够满足常见的GIS任务,并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93.
滇杨不同外植体分化培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MS为基本培养基,采取滇杨萌生出的不同外植体,附加不同浓度的激素筛选诱导分化培养方案。结果表明: 滇杨叶片不定芽诱导的较优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05mg/L;滇杨叶柄和嫩茎不定芽诱导的较优培养基均为:MS+6-BA 0.5mg/L+NAA 0.05mg/L;叶片、叶柄以及嫩茎其芽的诱导分化率分别是40%,80%,20%。试验结果可为滇杨遗传改良、种质资源保存及快速繁殖提供理论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94.
木薯非胚性与胚性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差异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木薯体非胚性和胚性组织为材料研究胚发生的蛋白表达机制,利用IEF/SDS-PAGE凝胶电泳技术,对其蛋白质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分别得到470和344个清晰的蛋白点。结果表明非胚性组织蛋白质谱和胚性组织蛋白质表达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其中5个区域中的39个差异显著的点进行分析发现,差异表达上调和下调在2倍以下的蛋白点有6个,上调或下调2倍以上的蛋白点有22个,非胚性组织中特异存在的蛋白点有5个,而胚性组织中特异存在的蛋白点有6个。  相似文献   
995.
在云南省内采集89份酸角样品,测定单果重、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种子质量百分比、果肉质量百分比、果实长度等9项品质评价指标。采用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果重与果实厚度、果实宽度、单果种子数、果实直线长间相关性极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厚宽比间相关性显著,果肉质量百分比与种子质量百分比间负相关性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要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达90.51%,即代表了全部信息的90.5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中的欧氏距离平方、类间平均链锁法,9项品质指标聚为4类,最终将9项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肉质量百分比、种子质量百分比和厚宽比4项具有代表性品质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96.
中子仪测定砂性土壤水分的标定与测试参数的界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科尔沁沙地6个砂性土壤试验点为研究对象,实施中子水分仪测试土壤水分的标定试验,采用点聚图筛选和三点平滑处理土壤体积含水率数据,选用线性标定和非线性标定2种形式,系统分析中子仪计数时间、中子管安装稳定时间以及降雨、灌水等提高土壤含水率的方法对标定结果的影响,以界定中子仪的测试参数,经模拟与验证,确定砂性土壤的中子仪标定方程。结果表明:砂性土壤0-30cm表土采用二项式标定效果相对较好;砂土土质对中子仪读数影响较小,两种不同含水率的土壤可以统一标定;中子管安装稳定时间至少需7d,尤以经历一、两场较大降雨后进行标定其试验误差较小;标定和测量实施过程中,中子仪计数时间宜选用64s,再适当加大计数时间也能得到较好结果;在较大降雨和干旱两种状态下,选用64s中子仪计数时间进行测量,可得到砂性土壤测量水分范围为1.01%~29.92%且精度较高的标定方程。验证结果表明,中子仪测量结果能反映实际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状况,标定方程精度可满足实际测试要求。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正交试验研究方法,以生根率、平均根长和平均生根数3个因子为生根质量的指标,对茅莓进行无性扦插繁殖技术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NAA浓度、扦插基质、插穗类型和处理时间对茅莓扦插繁殖的生根质量有明显影响。其中,扦插基质对茅莓无性扦插繁殖生根质量的影响最大,插穗类型次之,NAA浓度第3,处理时间影响最小。当NAA浓度为100 mg/L,扦插基质为菜园土,插穗为带顶芽茎段,处理时间为2 h时,茅莓扦插的生根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998.
冬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洛阳农林科学院选育的超级小麦新品种洛麦23和洛麦24为试验材料,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于2011年~2013年连续3年建立超高产攻关田,应用精细整地、配方施肥、精准播种、优化群体质量等技术措施,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攻关田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叶面积指数变化.2011年由河南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洛麦23高产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实现11322 kg/hm的河南单产记录.  相似文献   
999.
为了研究中华金叶榆不同无性系间的性状及光合特性的差异,选育优良无性系,以从中华金叶榆子一代中选择并培育的三个性状不同无性系(A、B和C)的嫁接苗为试材,以中华金叶榆母本嫁接苗为对照,对其形态特征、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无性系和对照间的形态特征存在明显不同;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胞间二氧化碳(Ci)日变化均存在差异。净光合速率日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无性系C(12.35 μmol/m2·s)>对照(11.99 μmol/m2·s)>无性系B(11.98 μmol/m2·s)>无性系A(10.80 μmol/m2·s),从理论上解释了无性系C生长速率较快,而无性系A生长速率较低原因。各无性系和对照的Fo、Fm以及Fv/Fm的日变化规律均存在明显差异。Fm和Fv/Fm都表现出下降后又上升的趋势,表明光合作用受到暂时抑制,但光合机构并没有受到损伤。不同无性的耐光抑制能力不同,无性系A受到的光抑制最强,无性系C受到光抑制最弱。  相似文献   
1000.
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成熟林密度对土壤养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5种不同密度林分土壤剖面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广西大青山37年生杉木密度试验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A(1 667株·hm-2)、B(3 333株·hm-2)、C(5 000株·hm-2)、D(6 667株·hm-2)、E(10 000株·hm-2)5种密度下0 100 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判断不同密度和不同土层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1)杉木人工成熟林大多数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性铁含量在A、B等低密度林分中最高,并且在0 30 cm的土壤中,随密度的增加表现出总体下降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H值与全钾、速效钾随密度的增加而上升,交换性钙与交换性镁含量受密度影响不明显;(2)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有效性铁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明显下降,0 30 cm表层土壤的降幅较大,密度对不同土壤深度养分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影响。[结论]初植密度对杉木人工成熟林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明显,低初植密度更有利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长期维持,南亚热带杉木林密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深度可达60 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