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38篇
  免费   1069篇
  国内免费   1700篇
林业   1117篇
农学   887篇
基础科学   691篇
  1658篇
综合类   7866篇
农作物   1168篇
水产渔业   688篇
畜牧兽医   2936篇
园艺   1174篇
植物保护   722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15篇
  2022年   784篇
  2021年   765篇
  2020年   705篇
  2019年   623篇
  2018年   474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530篇
  2015年   806篇
  2014年   844篇
  2013年   1028篇
  2012年   1404篇
  2011年   1403篇
  2010年   1451篇
  2009年   1233篇
  2008年   1286篇
  2007年   1113篇
  2006年   868篇
  2005年   742篇
  2004年   445篇
  2003年   312篇
  2002年   256篇
  2001年   257篇
  2000年   228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5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为探讨光、温、水等气象因子对夏播小豆产量的影响,达到合理利用气象资源、进一步挖掘小豆增产潜力的目的,以中晚熟小豆品种花小豆(V1)和中早熟品系德红5261(V2)为材料,设T1(6月17日)、T2(6月22日)、T3(6月27日)、T4(7月2日)和T5(7月7日)5个播期,形成不同的光、温、水生长环境,对夏播小豆产量性能指标和光、温、水因子效应及气象因子资源量在小豆生育前期与后期的比值(分配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小豆产量、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随播期推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各播期的大小依次为:T2>T1>T3>T4>T5,品种间产量差异极显著,V2>V1,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受播期影响较小;随着播期的推迟,小豆的生育天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逐渐减小,但收获指数相应增加。光、温、水因子对产量性能指标有明显的正负调节效应,V1生育前期有效积温与产量、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天数、总光合势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和平均净同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前期降水量与单位面积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生育前期日照时数与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净同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后期有效积温与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生育后期日照时数与总光合势呈显著正相关。V2生育前期有效积温与产量、单位面积荚数、平均叶面积指数、总光合势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前期降水量与平均叶面积指数和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显著负相关;生育前期日照时数与生育天数和总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和每荚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后期有效积温与平均叶面积指数、生育天数和总光合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收获指数、每荚粒数和百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生育后期降水量与平均作物生长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气象因子资源量分配与小豆产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不同小豆品种获得最高产量的最佳光、温、水资源量在生育前、后期的比值(分配率)及其组合,V1为:生育天数1.86、有效积温2.27、降水量49.73、日照时数1.45;V2为:生育天数1.45、有效积温1.49、降水量1.57、日照时数0.98。在德州地区,夏播小豆选用中早熟品系V2在6月20日前后播种,生育期内光、温、水资源量的分配率及其组合最佳,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22.
耕地产能评价对于耕地资源保护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构建耕地产能评价体系,运用空间自相关及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对常州市钟楼区的耕地产能进行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气候、自然因素和技术水平综合指标的耕地产能评价体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钟楼区耕地产能等别分为6等和7等,其中6等地占比达到97.55%,等别空间分布呈现出城区内部街道低、外围地区较高的格局;耕地产能整体空间集聚性显著,各街道(乡镇)均表现出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正相关类型(HH型和LL型)多呈现组团式,负相关类型(LH型和HL型)则分布零散;耕地自然质量和技术水平是影响钟楼区耕地产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障碍层距地表深度和土壤养分元素为主导因素,pH值、灌溉保证程度和排水条件为次要因素。因此,应从增强耕地自然质量、提高耕地技术水平等方面制定提高耕地产能的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3.
[目的]研究天门冬质量及RAPD遗传多样性,并探索其质量与RAPD遗传多样性间相关性.[方法]采用综合评分法,以总皂苷、多糖、浸出物含量为评价指标对天门冬进行质量评价;对天门冬RAPD反应体系进行优化,完成不同居群天门冬RAPD扩增,运用NTSYS 2.10e软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UPGMA系统树图构建;分析天门冬质量与RAPD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结果]18份天门冬样品质量差异较大;18份天门冬多态性百分率为89.62%,遗传相似系数为0.4481~0.7486,在阈值0.52处18份天门冬聚为两大类,其中贵州遵义桐梓天门冬单独分为一类,其余聚为一类.[结论]天门冬质量与RAPD遗传多样性无显著相关性,所建立的天门冬RAPD法可用于其遗传多样性研究,可为其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4.
采用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2种方式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202接种至玉米,研究不同接种方式及处理浓度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喷施方式对玉米苗均存在促生作用,且这种促生作用与孢子接种浓度密切相关。在叶面喷施处理中,白僵菌仅对玉米地上部分生长指标有促进作用,而对玉米苗的根长无显著影响;其中1.0×10~4孢子/m L处理组对玉米苗的促生效果最佳,其株高、叶长、叶宽、鲜重指标比蒸馏水对照组分别高出7.47%、15.42%、25.70%和16.85%。在土壤喷施处理中,白僵菌对玉米苗地上与地下部分均有显著促生作用;其中1.0×106孢子/m L和1.0×10~8孢子/m L处理组,玉米株高、叶长、根长、生物量指标较蒸馏水对照组分别提高了28.66%和29.59%、30.66%和37.85%、43.08%和33.60%、28.35%和32.55%。从对玉米苗的促生作用来看,用1.0×106孢子/m L的白僵菌悬浮液处理土壤,可以取得最经济、最显著的促生效果。  相似文献   
125.
基于本单位在科技成果鉴定申请表中“内容简介”撰写时所存在的问题,就其内容的如何撰写进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性能指标”、“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作用意义”等方面的撰写研究,并通过实例进行介绍,具有可供参考借鉴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6.
127.
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支农惠农的政策之一.对农机购置补贴系统的数据库功能进行分析,提出农机补贴数据表关系模型,并对系统安全维护进行论述.数据库运用在农业购置补贴网络系统中,满足农机管理部门对农机补贴数据事务性管理,为农机补贴政策决策提供实时和有效的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128.
棉隆土壤消毒防除小麦田杂草的效果及对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98%棉隆微粒剂防除小麦田主要杂草的效果,及杂草防除后对氮、磷、钾及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98%棉隆微粒剂防除小麦田杂草效果显著,对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猪殃殃(Galium aparine L)、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 (L.) Fries]、大巢菜(Vicia sativa L.)均有良好防效,总鲜重防效达87.5%~99.5%,优于两种对照药剂。杂草防除后,显著降低了杂草对田间氮、磷、钾和水分的消耗,有效改善了田间的水肥条件。98%棉隆微粒剂处理的小麦田产量达2 970.01~3 123.77 kg/hm2,增产效果显著,产量较清水对照增加28.9%~35.6%,每公顷增收1 532.38~1 886.02元。  相似文献   
129.
旱地豌豆新品种定豌9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S9107为母本,草原12号为父本,采用有性杂交技术和系谱选育法,培育出旱地豌豆新品种定豌9号。在2012 — 2014年多点试验中,3 a 15点(次)折合平均产量2 064.0 kg/hm2,较对照品种定豌4号增产12.14%,产量表现稳定、高产。平均株高73.3 cm,主茎节数13.9节,单株有效荚数4.03个,单荚粒数3.86粒,百粒重20.5 g,经济性状优良。生育期92 d左右。干籽粒含粗蛋白258.1 g/kg、赖氨酸13.2 g/kg、粗脂肪7.67 g/kg、粗淀粉600.0 g/kg。抗旱、耐根腐病、丰产稳产性好。适宜在甘肃中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其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