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83篇
  免费   709篇
  国内免费   1060篇
林业   947篇
农学   525篇
基础科学   552篇
  1236篇
综合类   5843篇
农作物   901篇
水产渔业   605篇
畜牧兽医   1640篇
园艺   926篇
植物保护   477篇
  2024年   42篇
  2023年   224篇
  2022年   503篇
  2021年   476篇
  2020年   434篇
  2019年   434篇
  2018年   282篇
  2017年   530篇
  2016年   360篇
  2015年   493篇
  2014年   567篇
  2013年   734篇
  2012年   1018篇
  2011年   1077篇
  2010年   1051篇
  2009年   949篇
  2008年   962篇
  2007年   905篇
  2006年   706篇
  2005年   599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35篇
  2001年   181篇
  2000年   19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7 毫秒
991.
采用镊烫法切除清洁虾(Lysmata amboinensis)亲虾的单侧眼柄,研究切除眼柄对亲虾生长、怀卵量、孵化率、幼体数量、蜕皮周期、产卵周期的影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不同温度(20、23、26、29、32℃)、盐度(24、27、30、33、36)以及饵料(小球藻、角毛藻、轮虫、卤虫)对清洁虾幼体存活及生长变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切除眼柄对清洁虾亲虾的生长速度影响显著,在试验期间(126 d),试验一组(1尾切除眼柄)亲虾体长增长了24.2(±2.3) mm、试验二组(两尾切除眼柄)增长24.2(±2.7)mm、对照组(两尾眼柄均未切)增长16.2(±0.8) mm,差异显著;切除眼柄对清洁虾的怀卵量影响显著,试验一组、二组及对照组分别为1 746.0(±1.5)、1 982.0(+44.1)、1 343.0(±25.2)粒/尾;试验组的幼体数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 146.0(±5.5)、1 254.0 (±26.3)、699.3(±7.8)个/尾;切除眼柄后亲虾的蜕皮次数有所增加,分别为12、12、11次;产卵周期缩短,分别为10.8、10.0、11 d.清洁虾幼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3~29℃,最适温度为26℃;适宜盐度为27~33,最适盐度为33;Z1~Z2期幼体的最佳饵料为角毛藻,Z3~Z6期幼体的最佳饵料为卤虫.前期以角毛藻为主辅以卤虫和轮虫,后期以卤虫为主辅以轮虫和单细胞藻类饲喂清洁虾幼体,可取得较好的饵料效果.  相似文献   
992.
四川省近10年审定普通玉米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5-2014年四川省审定的226个玉米品种的产量、8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四川省审定的玉米品种平均每667 m2产量为536.66 kg,产量优势不突出;平均生育期、平均株高、平均穗长、平均行粒数、平均穗行数、平均穗位高、平均百粒重、平均出籽率分别为123.26 d、262.96 cm、19.54 cm 、36.45粒、16.32行、104.92 cm、30.78 g、85.35%,年际间差异不大;平均容重为736.66g/L,高于国家一级标准;平均粗蛋白质含量、平均粗淀粉含量、平均粗脂肪含量、平均赖氨酸含量分别为9.99%、73.93%、4.53%、0.31%,整体营养水平不高.指出四川省玉米品种选育应根据生产需要选择适宜当地生态条件的区域品种,继续加大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993.
为解决农户在农田灌溉过程中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节省灌溉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实现自动灌溉及长时间无人条件下的灌溉问题,设计了可远程控制的自动灌溉监控系统.该系统可通过按键或短消息指令实现灌溉的开启与停止,也可于无需人为干预的全自动模式下工作.利用GSM网络,通过手机发送短消息指令实现灌溉的远程控制,当自动灌溉模式启动后,无有效停止指令时,系统通过液位继电器设置的水位上限来决定工作时长,达到水位设定值时会自动停止,也可利用短消息终止灌溉.同时,系统能自动发送应答短消息及长期无有效启动灌溉的提示短消息,能实现各种控制功能,且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994.
以带1 mm叶柄的月季叶片为外植体诱导出胚性愈伤和体细胞胚胎,对月季体细胞胚胎植株再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月季体细胞胚胎再生与培养基种类、培养基坡度和体细胞胚胎自身类型等密切相关。月季体细胞胚胎在SP/R培养基(含1.0 mg/L 6-BA+0.05 mg/L NAA+3.0mg/L GA3)上比在EM培养基(含1.0 mg/L 2,4–D+0.1 mg/L TDZ)上能再生出更多小植株,在EP培养基(含3.0 mg/L 2,4–D+0.5 mg/L TDZ)上则逐步褐化死亡;将培养基放置成坡面,有利于体细胞胚胎分化出芽和根,提高植株再生率;在体细胞胚胎的子叶尚未完全开张(呈90°~150°角)前转入倾斜的SP/R培养基可以再生出正常植株,体细胞胚胎子叶充分伸展甚至向外翻转时(大于150°角)再转入倾斜的SP/R培养基,体细胞胚胎则会回到愈伤组织形态,丧失植株再生能力。  相似文献   
995.
为了研究半冬性中筋小麦在减氮条件下籽粒产量、氮效率(NUE)及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差异与调控效应,于2012年-2013年以半冬性中筋小麦徐麦30、保麦1号为供试品种进行池栽试验。研究表明,施用氮肥增加了穗数和粒数,扩大了小麦库容(公顷粒数),而粒重却有所下降,但穗数和粒数的增加幅度大于粒重的降低幅度,从而提高了单位面积籽粒产量。施氮量从270 kg·hm-2降至225kg·hm-2,籽粒谷丙转氨酶(GPT)活性略有提升,而单株氮素积累量、花后剑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籽粒GS活性均呈下降趋势,籽粒产量有所降低,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减氮影响了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对氮肥表观利用率(RE)有降低效应,但增强了氮肥偏生产力(PFP)和氮素生理效率(PE),对NHI影响较小。在兼顾生产成本、生态和效益的条件下,将氮肥用量从270 kg·hm-2减少至225 kg·hm-2,更有利于半冬性中筋小麦的可持续高效生产。本研究为小麦合理施氮及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6.
长期施肥红壤钾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长期不同施肥可改变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及土壤pH进而影响土壤钾素有效性。本研究利用始于1990年的祁阳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有效性的变化情况,为指导合理施肥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施肥(CK)、施氮磷化肥(NP)、施氮磷钾化肥(NPK)、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用生物耗竭方法,以玉米苗为供试作物,在施用氮磷肥不施钾肥的条件下连续种植5次,测定每次种植20 d后玉米钾素含量及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含量。【结果】1)土壤速效钾含量随耗竭种植次数的增加而逐渐降低。22年不同施肥土壤速效钾含量存在差异耗竭种植后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变化表现为:CK处理在第二次种植后土壤速效钾含量降至"最低值",NP处理在5次耗竭种植后土壤速效钾含量接近"最低值"。5次耗竭种植后CK和NP处理土壤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45.2和41.7 mg/kg,降低幅度分别为65.9%和60.4%;NPK和NPKM处理分别降低了171.0和390.3 mg/kg,降低幅度为73.4%和81.3%。2)2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高低顺序为NPKMNPKNPCK,5次耗竭种植后土壤缓效钾含量顺序未发生变化。5次耗竭种植后CK和NP处理土壤缓效钾含量分别降低了54.0和77.0 mg/kg,降低幅度分别为46.0%和53.8%;NPK和NPKM处理分别降低了41.0和55.0 mg/kg,降低幅度分别为27.2%和22.5%。3)玉米钾素带出总量的大小顺序为NPKMNPKCKNP NPKM处理玉米钾素带出总量是NPK处理的3.1倍,NPK处理是NP处理的1.9倍。4)采用Elovich方程对土壤钾素供应能力进行模拟得出土壤供钾能力的大小顺序与实际顺序一致从方程决定系数和标准误差角度判断一级动力学方程对CK和NPKM处理的拟合效果较好,Elovich方程对NP和NPK处理的拟合结果较好。5)土壤速效钾(X_1)、缓效钾(X_2)、全钾(X_3)含量和土壤pH(X_4)与玉米钾素带出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438.90+0.33X_1+0.22X_2+22.14X-3+18.44X_4(R~2=0.995),xl(土壤速效钾含量)与y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0.05);逐步回归方程为y=-107.36+0.38X_1+25.16X_4(R~2=-0.985,X_1(土壤速效钾含量),X4(土壤pH)分别与y达到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正相关水平。【结论】基于耗竭种植条件下玉米钾素带出量,旱地红壤长期不同施肥后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的土壤钾素有效性高于氮磷钾化肥(NPK)处理,不施肥(CK)和施氮磷肥(NP)处理。土壤钾素供应能力及累积供应量的大小顺序表现为NPKMNPKCKNP。旱地红壤速效钾含量和土壤pH与玉米钾素累积带出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997.
以漠河-大庆输油管道工程沿线穿过的2种典型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湿地土壤与水体的连续取样,分析管道敷设对沿线沼泽湿地土壤养分和水化学的影响。结果表明,(1)管道敷设后,距离管线10m范围内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其中小叶章-凸脉苔草沼泽0-20cm土层平均降低35.14%,兴安落叶松-笃斯越桔-泥炭藓沼泽降低26.48%。(2)管道敷设后,全氮、速效氮、全磷、全钾(10-20cm土层)含量随着与管线距离的接近而波动式下降,有效磷、全钾(0-10cm土层)、速效钾波动式上升,尤其对小叶章-凸脉苔草沼泽管线上方0-10cm土层影响最大(P0.01),其中全氮、速效氮含量降低85.58%和86.17%,全磷降低82.94%,全钾、速效钾含量增加1.40倍和2.10倍,有效磷在10-20cm土层受到的影响最大,升高78.22%。(3)管道工程敷设对Ca2+和Mg2+的影响只在管线上方0-10cm土层达到显著水平(P0.05),小叶章-凸脉苔草沼泽中降幅最大,分别为56.73%和46.10%。土壤微量营养元素中Fe含量受到管道敷设影响最明显,小叶章-凸脉苔草沼泽管线上方10-20cm土层中Fe含量已经达到了距离管线25m处的9.23倍。(4)在2种典型沼泽湿地的水体中,管道敷设对K+和Mg2+含量影响较大,最多增加1.47倍和1.00倍,对Cu2+影响最小(P0.05)。  相似文献   
998.
环渤海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轨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变化轨迹的目标、特征等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变化轨迹斑块的意义,通过轨迹斑块将复杂的时空动态现象用二维图谱表示出来。同时,基于变化轨迹方法,对环渤海地区土地覆盖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并选取占所有发生变化面积91.25%的30种主要的变化轨迹,生成变化轨迹空间分布图谱,并结合格局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耕地"属于人类干扰最为剧烈的地类,其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流失上;(2)"耕地"向"人工表面"的转换是研究区最大的变化类型,其中2005-2010年变化面积远大于2000-2005年,占用耕地进行开发建设现象更加严重;(3)"海域"向"人工表面"的转换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间,主要由人工围填海造成;(4)湿地面积总体上变化不大,但其转入、转出比例均较大,证明湿地内部变化剧烈,湿地的破坏和人工湿地的补充同时进行;(5)研究区内主要变化轨迹类型大都来源于人类的开发利用活动,人类干扰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景观格局提供了清晰的时空动态刻画与分析,为有关部门在土地合理利用、耕地和生态用地保护等方面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99.
【目的】通过研究保护性耕作对旱地春玉米土壤有机碳(SOC)、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分析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制,为旱作农田耕作技术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方法】采用2003~2013年连续1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传统耕作(CT)、少耕(R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分析土壤0-20 cm和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土壤0-20 cm含水量、作物耗水量、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年际变化和耕作处理间的差异,并对玉米产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保护性耕作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少耕、免耕处理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11年平均值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1.2%和3.4%;至2013年少耕、免耕20-4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分别较传统耕作增加了5.53和3.29 g/kg;土壤0-20 cm有机碳储量净增加速率分别为C 0.365和0.754t/(hm2·a)。2)保护性耕作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少耕产量最高,增产效果最好2003~2013年均产量为5.83t/hm~2,较传统耕作提高了14.7%;免耕次之,年均产量为5.39 t/hm~2,较传统耕作增产6.1%。3)各耕作处理玉米产量与土壤0-20 cm土层含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二次方程关系,与作物耗水量之间具有显著的乘幂方程关系。4)保护性耕作可以增加土壤水分减少玉米生育期内的耗水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其中免耕土壤0-20 cm土层水分含量最高2003-2013年平均含水量为15.2%,较传统耕作和少耕提高了1.90和1.66个百分点,且生育期耗水量最少2003~2013年均耗水量为403.5 mm,较传统耕作和少耕减少了16.1 mm和7.6 mm;少耕、免耕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分别提高了16.1%和10.2%,降水利用效率较传统耕作提高13.9%和5.8%。【结论】长期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土壤水分、减少作物耗水量,从而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3种耕作措施中以少耕效果最好,免耕次之在旱作农田推广少、免耕保护性耕作措施是一种增产、节水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00.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12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秧龄处理对单季稻甬优12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40 d秧龄范围内,秧龄20 d和30 d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40 d处理,但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显著,说明15~35 d为适宜秧龄,以20~30 d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