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5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0篇
  9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21.
在长白山站以开顶箱方式对4 年生长白松连续4 个生长季进行CO2 处理,包括700 和500 μmolmol-1 高浓度CO2,以及接受空气CO2的对照箱和不扣箱的裸露地条件(约350 μmolmol-1 CO2),通过测定气孔导度(gs),ci/ca比及气孔数量等指标评价气孔对高浓度CO2的响应。气孔导度及ci/ca比的转换实验表明,在各自生长CO2下和在相同测定CO2 下进行比较时,生长在高浓度CO2 下植株的气孔导度要高于空气CO2 下对照组植株的气孔导度(除700 μmol mol-1 CO2 下的植株在生长CO2 浓度下及在350 μmol mol-1 CO2 下测定时的气孔导度低于裸地植株外)。在各自生长CO2浓度下测定时,高浓度CO2下植株的ci/ca比低于对照组植株,但在相同测定CO2浓度下比较时,却是高浓度CO2下植株的ci/ca高于对照组植株的ci/ca比。高浓度CO2下植株与对照组植株在每单位长度气孔数量上无明显差异,但高浓度CO2通过降低气孔线数使长白松当年生针叶的总气孔数量降低,并且改变了气孔在针叶上、下表面的分配模式。表4 参18。  相似文献   
22.
 酸性还原酮加双氧酶(ARD)催化很多原核和真核生物中的甲硫氨酸急救途径(MSP)倒数第二步。本研究鉴定了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Xoo)中的酸性还原酮加双氧酶, 命名为xardXoo 菌株PXO99A、MAFF311018和KACC10331中的xard核苷酸序列完全相同。xard基因突变菌株在甲硫基腺苷(MTA)为唯一硫源时不能正常生长。这一结果证明Xard在MSP中起作用。xard突变体和野生型菌株PXO99A 接种水稻IR24后病斑长度数据表明该基因突变对Xoo在水稻上的毒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23.
羊草和寸草苔均是典型的无性系植物.在松嫩平原水淹恢复演替过程中,从5个大小不同的羊草无性系斑块的中心至外围,羊草分蘖株的数量和生物量均逐圈层减少,寸草苔则逐圈层增加.羊草平均单株生产力有逐圈层减弱,寸草苔则逐圈层增强的趋势.从半径0.5~5.0 m无性系斑块中心的羊草分蘖株数量逐渐增加,寸草苔则逐渐减少,呈现出羊草定居时间越长,斑块中心羊草分蘖株的数量越多,寸草苔则越少的趋势.随着水淹恢复演替的进程,羊草正在并将最终取代寸草苔而成为草甸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24.
鼢鼠破坏对天祝高寒草地土壤营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天祝高寒草地在鼢鼠破坏条件下土壤氮、磷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鼢鼠破坏后的土壤全氮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速效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新鼠丘和旧鼠丘的土壤全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对照(P〈0.01),而旧鼠丘的土壤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新鼠丘(P〈0.01);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变化为:对照〈新鼠丘〈旧鼠丘,对照和新鼠丘的速效氮含量均极显著低于旧鼠丘的含量(P〈0.01),而对照和新鼠丘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鼢鼠破坏后土壤的全磷含量和速效磷含量均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变化均为:对照极显著高于新鼠丘和旧鼠丘(P〈0.01),新鼠丘显著高于旧鼠丘(P〈0.05)。  相似文献   
25.
干旱和盐胁迫对白榆叶片光系统Ⅱ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PEG-6000和NaCl模拟试验研究了干旱和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叶片光系统Ⅱ (PSII)活力的影响,结果显示:盐分和干旱胁迫诱导白榆叶片PSII快速荧光上升曲线在300 μs处K点的出现,造成放氧复合体OEC的损伤,同时也引起PSII有活力反应中心密度(Rc/Cso)、最大量子产量(Fv/Fm)、分配进入电子传递链...  相似文献   
26.
大豆产量潜力受到基因型和环境条件的制约。一种基因型的密度、植株分布决定其对太阳辐射、水分和养分的利用,进而高产的形成。当群体生长所需外界要素之一不能满足时,植株间形成竞争。产量的区域间及年际间差异与这种株间竞争关系密切,最终表现为单位面积内一个或多个产量构成因子的差异,如株荚数、荚粒数、或单粒重(籽粒大小)。本研究探讨籽粒大小在调节不同密度、行距条件下产量差异及年际间产量差异的作用。多点试验表明,籽粒大小在不同节位上及不同籽粒数的荚间差异不大。然而在2粒或3粒荚内,荚基部粒比中部及顶部粒小10%,而且子叶细胞体积差异不大。在改变源库、增强光照或遮阴条件下,籽粒大小发生变化。籽粒大小与子叶细胞数相关。籽粒大小是可塑的,但即使底部节位荚较顶部节位提前15~20 d鼓粒,籽粒大小在所有节位间差异不大,所以籽粒大小与子叶细胞数的关系仍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27.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s caused phenology change of vegetation.This is especially obvious in urban area.This paper reveals response mechanism of spring phenology of main gymnosperm in Harbin City proper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relationship study between two typical phenophases(beginning of bud burst and beginning of leaf expansion) of Korean pine(Pinus koraiensis),Koyama spruce(Picea koraiensis Nakai),needle fir(Abies nephrolepis) and Pinus sylvestnis var.mongolica Litv.and the temperature of every ten ...  相似文献   
28.
对11个大杯香菇(原菌株和辐射选育新株系)的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遗传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盖质量、菇朵质量、柄质量、盖宽、柄长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45.14%,39.78%,37.66%,28.44%和26.41%;盖厚变异系数较小,为17.04%;柄直径变异系数较小,为8.78%.在相关性上,菇朵质量与柄质量、盖质量和盖宽呈极显著正相关,柄质量与柄长和盖质量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盖质量与盖宽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在7个特征值中累计贡献率达98.70%,即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贡献率达98.70%.在农艺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极其重要的.在辐射选育新株系时,应注意选择大杯香菇盖质量和朵质量均较大的新株系.  相似文献   
29.
一种欧美杂交黑杨在滇池湖滨带首次引种成功。对其6个无性系苗期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利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无性系黑杨在滇池湖滨1年生扦插苗木的年生长节律进行拟合,确定不同品系的速生点及速生期。试验表明,该品种具有明显生长优势且适应性好,管理粗放,成活率较高。对土壤中有效肥力的利用情况进行了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30.
六盘山北侧华北落叶松林分的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定量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水分利用特征,2010年5-10月在宁夏六盘山北侧叠叠沟林场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固定样地内,通过测定树干径向生长、林分叶面积指数变化、草本生物量变化、树干液流速率变化、植物降雨截持等,估计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及各层的生产力、水分消耗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林分总生产力11.76t/hm2,其中乔木层占75.2%,草本层占24.8%;在整个生长期内,林分生产力各月的分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林分总蒸散量为433.9mm,其中乔木层与草本层(包括土壤蒸发)耗水各约占一半,分别为总蒸散的50.5%和49.5%;林分蒸散在生长季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变化格局。在整个生长季,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水分利用效率为2.71g/kg,其中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为4.04g/kg,草本层水分利用效率为1.36g/kg;其季节变化与乔木层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相类似,说明乔木层对于华北落叶松林分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