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8篇
林业   63篇
农学   20篇
基础科学   30篇
  34篇
综合类   214篇
农作物   29篇
水产渔业   48篇
畜牧兽医   24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系统观察,香荚兰根腐病周年发生,随种植时间延长而病情累积增高。新增病根发病率增高在高温季节,而在低温干旱季节降低。根腐病发病率<50%的调查样方有19.7%的表现出蔓叶发黄;发病率>60%的,则有90%以上的蔓叶发黄,可以把发病率<40%作为该病的控制指标。田间管理好,根系发达,生长良好的园地,病情较轻。离体幼根接种试验表明,根尖和根毛区是病原主要的入侵部位。有15%的幼根不感病,大多数感病根,病斑扩展到一定程度即停止活动,仅有12%的根病斑发展到全根死亡。病斑扩展期为2~7d,扩展速度为0.2~8.4mm/d。  相似文献   
72.
白绢病病区土表喷施加量的300倍波尔多液处理后,发病率(75%)和病情(部分腐烂)都明显低于一般处理的发病率(100%)和病情(全部腐烂,长满菌丝,产生菌核)。土表施用菌核净、土菌消、波尔多液、波尔多液+苯莱特的试验表明,4种农药对防治白绢病,抑制基腐、蔓腐都有明显效果。其中土菌消效果最好,其次为菌核净;波尔多液和波尔多液+苯莱特效果相近,较差。  相似文献   
73.
1998年7-8月调查了勐仑和打洛两个种植场的香荚兰疫霉病,其中梢霉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2.8%和13.5%;处于低部位的梢腐病平均发病率分别为24.6%和29.3%,面高部位的平均发病率仅分别为6.7%和4.9%。柑桔褐腐疫霉是优势种。在一些表面长有大量且菌和  相似文献   
74.
本研究通过采集不同环境和不同饲料养殖的岱衢洋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形态数据,利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判别分析对3组大黄鱼形态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环境对大黄鱼体高、尾长存在显著影响,而不同饲料对大黄鱼体高、尾高、尾长、体厚存在显著影响,同时对D3–4、D3–6、D4–6、D5–6框架形态存在显著影响,差异主要集中于躯干前部。表明不同环境下大黄鱼形态变化可能与流速适应相关,而饵料对体型的影响可能是因为营养组成及物质积累的不同。聚类分析显示,配合饲料组与深水网箱组形态更接近,而与冰鲜饲料相距较远。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3个主成分,其中配合饲料组与深水网箱组在主成分1上相近,但在主成分3上存在差异,而冰鲜饲料组在各主成分上均离散,表明小网箱冰鲜饲料养殖大黄鱼形态分离较大,体型一致性低。利用判别分析,构建3种条件下大黄鱼体型判别函数,经交互验证,判别函数与预期无显著差异,可用于不同养殖模式大黄鱼的形态判别。本研究初步表明,通过改变养殖环境水流、养殖空间大小、饲料可在一定程度实现养殖大黄鱼形态改良。  相似文献   
75.
五台山土壤水稳性团聚体Ca—SOC和Fe(Al)—SOC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台山垂直带土壤为研究对象,按照垂直分布从高到低依次对亚高山草甸土(A)、山地草甸土(B)、棕壤(C)、淋溶褐土(D)和石灰性褐土(E)进行采集,研究土壤本身及各土壤2,2~0.25,0.25~0.053,0.053mm水稳性团聚体钙键合有机碳(Ca—SOC)和铁铝键合有机碳(Fe(Al)—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A到E,各土壤Ca—SOC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趋势,而Fe(Al)—SOC的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A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前者先升高后降低,后者先降低后升高),B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D的Ca—SOC和Fe(Al)—SOC含量变化趋势与B相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此外,C的Ca—SOC和Fe(Al)—SOC含量逐渐减小,而E的Ca—SOC和Fe(Al)—SOC含量逐渐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土壤及2mm团聚体Fe(Al)—S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土壤=0.898(P0.05),r2mm=0.978(P0.01)。各土壤及团聚体中Fe(Al)—SOC的含量明显大于Ca—SOC的含量,而且2~0.25mm和0.25~0.053mm团聚体Ca—SOC和Fe(Al)—SOC含量间都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五台山各土壤铁铝键的键合能力以及铁铝复合体的稳定性均高于Ca—SOC,且土壤和各级团聚体Fe(Al)—SOC的含量及分配比例明显高于Ca—SOC。  相似文献   
76.
红缘天牛对5种枣树挥发物的嗅觉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缘天牛是危害阔叶树的主要钻蛀性害虫之一,为了明确哪一品种枣树的活性部位对红缘天牛有引诱作用。以木枣、狗头枣、赞皇枣、壶瓶枣和骏枣的枣叶、枣枝和枣花为实验材料,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红缘天牛对5种枣树不同部位的嗅觉行为反应。结果表明:在以空气为对照的条件下,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木枣枣叶的挥发性气味趋向率分别达到70.00%和69.23%,木枣的枣叶对红缘天牛有引诱作用(P<0.05)。红缘天牛雌、雄成虫对狗头枣枣枝挥发性气味反应最强,趋向率分别达到77.42%和73.68%,狗头枣枣枝对红缘天牛有很强的引诱作用(P<0.01);此外木枣枣枝对红缘天牛雌虫也具有引诱作用(P<0.05)。所有枣树品种的枣花挥发物对红缘天牛既无引诱作用也无忌避作用(P>0.05)。木枣挥发物对红缘天牛成虫具有较好的引诱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7.
旨在明确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的种类和危害寄主情况,为该地区钻蛀性害虫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资料。2011年3月—2015年4月,采用野外调查、人工捕捉、诱捕器诱集等方法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东南缘林木钻蛀性害虫共计26种,隶属3个目8科,其中鞘翅目害虫为17种,占65.4%;鳞翅目害虫8种,占30.8%;膜翅目害虫为1种,占3.8%。毛乌素沙漠东南缘钻蛀性害虫种类主要集中在鞘翅目和鳞翅目。  相似文献   
78.
通过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玉米幼苗生长期间对芘污染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加快了土壤中芘的降解,提高了芘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试验期间,根际土中可提取态芘含量显著低于非根际土,根际土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多酚氧化酶和脱氢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代谢熵低于非根际土。脂肪酸(FAME)分析结果表明,与非根际土相比,芘污染玉米根际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真菌特征脂肪酸以及真菌/细菌的比值显著升高,细菌和GN^-细菌特征脂肪酸显著降低,且这种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在P〈0.01水平显著。根际土和非根际土中丛枝菌根真菌、GN^+细菌和放线菌特征脂肪酸差异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加大,45 d时其差异均在P〈0.05水平显著。  相似文献   
79.
基于3S技术的水土流失现状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土高原与毛乌素沙地线交界处能源重化工基地为研究区域,以2003年9月份的E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在GPS野外定点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实测样方内植被盖度及遥感信息与GIS空间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并确定影响土壤侵蚀的因子,合成了该区水土流失现状专题图.在此基础上对榆林北部6县(区)的各类水土流失类型、面积做了全面清查,并分析了该地的水土流失类型、强度及区域分布的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80.
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述了国外近10余年来土壤退化及其主要退化类型——土壤侵蚀的研究动态。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对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的研究归纳为4个方面:成因、过程和机理的研究;土壤性质的测定;恢复、调控措施的选择和土壤退化的顶级形式——石漠化的研究,对研究进展分别进行介绍和评述,并提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退化研究的关键问题,进而展望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