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取自韩国沿海和俄罗斯沿海的星突江鲽养殖子一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效果稳定的引物,对每个群体40个个体进行扩增,各获得57个位点。韩国群体多态位点数为33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7.89%;俄罗斯群体多态位点数为32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6.14%。韩国群体和俄罗斯群体的Shannon遗传多样度分别为0.3384和0.2963,Nei的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305和0.1947。星突江鲽两群体遗传多态度总量Hsp为0.4252。其中,群体内遗传多态度Hpop为0.3174,源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7465,而源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2535。  相似文献   
92.
为探讨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在捕食行为中的作用及其功能形态学关系,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和行为学实验方法对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的形态、分布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半滑舌鳎口咽腔味蕾分布比较集中,主要位于上颌前部吻勾内表面及舌上表面前、中区,吻勾内表面味蕾为Ⅰ型味蕾,舌上表面味蕾主要由Ⅱ型味蕾组成;行为学实验发现:半滑舌鳎吻勾内表面和舌表面的味蕾对食物味道和软硬度均非常敏感,仅吞食具有一定味道和软硬度的适口性食物.扫描电镜和行为学实验的结果表明:半滑舌鳎口腔内的Ⅰ型和Ⅱ型味蕾都具有机械感觉和化学感觉的功能.同时探讨了半滑舌鳎口腔味蕾形态及分布对捕食习性的适应意义.  相似文献   
93.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我国80年代末才逐渐重视,倪叶鑫通过相分离-复凝聚法,研究了幼仔鱼虾饲料微囊化的技术,陈勇等研究了4种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近几年,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微粒饲料的研究应用逐渐增多,如Jones等认为对虾育苗中,包膜微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活体饵料,Chu等研究包膜微囊饲料对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幼体变态的影响,陈维岩等进行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试验,李健和冯莉萍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了对虾育苗试验,认为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时吉营等研究了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微粒饲料的应用,认为微颗粒饲料优势明显。我们进行了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的试验,对微膜微粒饲料与活体饵料、半人工饵料培育虾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4.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类型生物质材料对3种不同酸度茶园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在酸性茶园土壤中加入一定量的生物质材料培养45 d后,林场茶场、灵谷茶场和岭下茶场3种土壤的pH值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平均提高了0.44、0.31和0.26个pH单位。同时,加入生物质材料能显著降低土壤交换性酸、交换性铝、总可溶性铝和总单核铝含量,其中,以牛粪、秸秆堆肥和商品有机肥的效果更显著。此外,供试生物质材料在增加土壤交换性盐基数量和提高土壤盐基饱和度、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方面的效果,以作物秸秆炭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5.
猪现代人工授精技术是从种公猪培育到精液的质量检查、稀释、包装、运输、输精全过程的标准化猪繁殖技术.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公猪的优良性能和扩大公猪的使用范围,提高配种率和产仔数,避开繁殖性疾病的传染,并不受体型、年龄的影响,大大加快猪的品改速度.  相似文献   
96.
真鲷胚胎及胚后发育各阶段氨基酸组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真鲷 (Pagrosomusmajor)各发育阶段 ,蛋白质是主要的营养需求成分 ,而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又取决于蛋白质自身的氨基酸 ,特别是必需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真鲷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氨基酸的需求也有差异 ,尤其是在胚后发育阶段。目前认为 ,饵料蛋白质中的氨基酸组成与含量同动物本身氨基酸组成与含量相似者 ,可视为最好的饵料[1] 。关于真鲷生理发育各阶段的氨基酸组成的研究国内未见报道[2 ] 。因此 ,研究真鲷本身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 ,可为真鲷的营养与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也可为真鲷饵料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报道真鲷…  相似文献   
97.
采用室内砂柱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红壤和黑土两种土壤胶体对草萘胺在砂质土柱中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个淋滤过程中红壤和黑土胶体的回收率比较高,分别达到66.76%和74.75%;胶体促进了草萘胺在砂质土柱中的迁移,与对照相比(无胶体),加入红壤和黑土胶体后草萘胺的回收率分别提高了9.82%和10.63%。但是吸附在胶体上迁移的草萘胺数量比较少,只占到迁移总量的1.15%(红壤)和1.68%(黑土),物理非平衡机制可能在迁移过程中起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98.

采用条件数量性状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和统计分析方法, 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重性状不同生长期进行遗传分析; 基于von Bertalanffy模型, 对大菱鲆6种交配组合的生长曲线划分为缓慢生长期、快速生长前期、快速生长后期和渐进期, 并与各生长期所对应的遗传分析结果进行比对。结果表明, 6种交配组合的缓慢生长期、快速生长前期和快速生长后期基本上是一致的。在缓慢生长期, 检测到新的条件加性方差和条件显性方差, 其相应的条件加性方差分量比率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应的条件显性方差分量比率均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水平(P<0.01); 在快速生长前期, 交互检测到达到极其显著水平的条件加性方差和条件显性方差, 其相应的条件加性方差分量比率和条件显性方差分量比率分别在15~18月龄和12~15月龄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在快速生长后期, 同时检测到达到极其显著水平的条件加性方差和条件显性方差, 其相应的条件加性方差分量比率和条件显性方差分量比率均达到极其显著水平(P<0.01), 但同期的条件显性方差分量比率高于条件加性方差分量比率。本研究通过探讨大菱鲆体重性状在特定生长发育期的遗传机理, 深入了解复杂数量性状时空动态变化的遗传生态学机制及其遗传规律, 旨在为提高大菱鲆育种的预见性和选择效率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9.
马爱军  何任红 《食用菌》2001,23(3):33-34
平菇袋栽由于成功率高、产量高、质量好、操作容易、管理方便、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在生产上仍是菇农采用的一种主要栽培方式.在生产上常因各种原因造成不发菌、发菌慢、烧菌、不出菇等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生产实践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0.
圆斑星鲽Verasper variegatus(Temminck et Schegel)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总结了有关星鲽的研究结果,结合近几年星鲽培育试验观察,从星鲽分类特征,栖息环境,食物组成,生长发衣及病害等方面,进行了初步归类分析,认为渤海星鲽在山东半岛海域可以生长,易于推广养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