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6篇
综合类   1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70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日本矮生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L.f.)Ker.-Gawler)是一种喜湿、耐荫、耐寒的地被植物,具有耐贫瘠、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等特点,在园林绿化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连续3年的引种栽培试验,表明日本矮生沿阶草在该地区有较强的适应性,本文还对其快速繁育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2.
六种鲽形目鱼类无眼侧头部皮肤形态特征与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方法首次对半滑舌鳎、大菱鲆等6种鲽形目鱼类无眼侧头部皮肤形态结构进行观察比较,以期获得与摄食行为等生态习性相关的新发现。结果显示,半滑舌鳎和塞内加尔鳎的无眼侧头部皮肤存在大量游离神经丘,但其形态特征存在差异。半滑舌鳎皮肤表面的游离神经丘类似于乳头状突起,突起上有表皮细胞形成的微脊,多个为一簇,很少单独存在,呈无规则排列;而塞内加尔鳎的游离神经丘直接裸露在皮肤表面,呈线性排列在肉芽状皮肤突起的下方。星突江鲽的头部无眼侧皮肤表面零散分布着多个为一簇的游离神经丘,形状类似于半滑舌鳎的乳头状游离神经丘。大菱鲆、黄盖鲽和条斑星鲽的头部无眼侧皮肤表面未发现游离神经丘等特殊结构,但其表面均凹凸不平。研究推测鲽形目鱼类头部无眼侧皮肤形态特征与其摄食习性密切相关;其头部无眼侧游离神经丘的分布特征与种群分类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为物种的分类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83.
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研究了体质量为(300±20)g的七带石斑鱼幼鱼从12.4℃海水直接转入到8.0℃的海水中,低温胁迫不同持续时间(0、1、2、5、10 d)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导致AKP活性呈不规则变动,2 d时其活性显著高于同期对照。GGT活性先升后降,2 d时酶活性最高,10 d酶活性最低。GOT和GPT活性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呈增加态势,10 d时与同期对照组之间活性差异显著。LDH活性在胁迫前及实验时期差异均不显著。TP含量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而下降。GLU胁迫前期变化未达显著性差异,但10 d时含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TG含量先降后升,胁迫前与实验结束时所测得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CREA含量的变化趋势与TP相似,也随胁迫时间而降低,10 d时只有胁迫前(48.57 34.96)mmol/L含量的22%。低温胁迫对血清离子浓度变化未产生大的影响,实验前、至低温胁迫10 d的测试结果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的水平。研究认为,实验幼鱼能适应跳跃式降温胁迫;低温胁迫对七带石斑鱼幼鱼的胁迫有累积效应。在实际生产越冬期间8.0℃低温时间不宜超过10 d。  相似文献   
84.
暗纹东方鲀卵子磷酸酶等生化指标分析与卵质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暗纹东方鲀卵子可发育能力与其生化指标的关系,用生化分析方法对暗纹东方鲀未受精卵子基本成分、磷酸酶活力、苹果酸脱氢酶(MDH)活力、唾液酸(SA)、氨基酸含量进行分析,同时用GC-MS方法对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各物质变化规律与其孵化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酸性磷酸酶活力(ACP)、SA含量与孵化率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AKP)与孵化率显著负相关;C14:0与孵化率显著相关,并呈现递减趋势;ARA、DHA与孵化率均显著相关,并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变化趋势;n-3脂肪酸、DHA与EPA之比、EPA与ARA之比均与孵化率存在显著相关。结果表明,磷酸酶、SA、脂肪酸等物质变化规律与卵子孵化率存在相关性,且ACP活力值在68.045~141.038,AKP活力值在2.298~7.241,SA含量在9.081~19.973,C14:0含量在0.485~0.658,ARA含量在1.371~2.498,DHA含量在13.838~18.469时,均可作为卵子孵化率不低于50%的参考指标,据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暗纹东方鲀苗种繁育生产中所用卵子的可孵化价值,亦可作为参考指标对其卵子质量进行初步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85.
为研究大菱鲆高温胁迫下相关应激基因的表达影响,采用Real-time PCR对本课题组已定位到的大菱鲆高温胁迫应答主效QTL中的4个候选基因(p53、UBE2H、ZNF469和MAGI2基因)在不同温度胁迫下的肝脏、鳃、脾脏、皮肤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大菱鲆正常生活水温14°C为对照组,20°C、23°C、25°C和28°C为实验组,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4个基因在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且表达量具有组织和温度特异性。其中UBE2H的表达量在4个组织中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肝脏、脾脏、皮肤组织中20°C时急剧上升并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在鳃组织中23°C时达峰值,差异显著。p53在4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在鳃和皮肤组织中28°C时表达量急剧升高达到峰值且差异显著。ZNF469和MAGI2在4个组织中均在20°C时大量表达,并远高于其他温度。研究表明,在大菱鲆高温胁迫应答过程中p53基因与DNA修复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而UBE2H基因参与的泛素-蛋白酶体途径对p53基因具有反馈调节作用,是维持细胞稳态的关键基因;ZNF469和MAGI2在作为鱼类应答高温胁迫的生物标志物方面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86.
利用14对微卫星引物,对采捕于辽宁葫芦岛、山东青岛、江苏连云港以及浙江舟山附近海域的梭鱼(Liza haematocheila)4个野生地理群体进行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14对微卫星引物均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且具有一定的多态性,4个野生群体的多态性百分率分别为92.86%、92.87%、100.00%和85.71%.4个群体共扩增出61个等位基因,4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为3.786-4.000,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673-2.899,观测杂合度为0.359-0.389,期望杂合度为0.503-0.561,多态信息含量为0.465-0.513,说明4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多态水平.运用SPSS软件对杂合度期望值进行Kruskal-Wallis检验,其结果(H=0.187,df=3,P=0.980)表明,4个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群体大部分微卫星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P<0.05).另外,研究发现,葫芦岛和舟山均出现两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其他两群体均出现3个位点呈现杂合子过剩(Fis<0),表明近期可能出现过瓶颈效应.所有群体间遗传分化系数为0.148,基因流值为1.444,群体间出现中度遗传分化,群体间出现一定程度基因流.两群体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623-0.818,遗传距离为0.202-0.473,青岛和葫芦岛的遗传距离最近(0.202),而连云港和舟山的最远(0.473),这可能与梭鱼幼体的扩散能力及近海沿岸生态环境及群落结构有关.采用UPGMA法对4个群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个地理群体按其地理位置由北向南依次聚为一类.  相似文献   
87.
大菱鲆4个不同地理群体生长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选取英国、法国、丹麦和挪威4个不同群体的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进行了1年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表明,在3、6、9和12月龄,群体间体长和体重的差异均较大,在每一个生长时期各群体体长和体重的差异排序相同。4个群体的大菱鲆体长以线性速度生长,体重以指数形式生长。综合0~3月龄、0~12月龄的绝对增重率和3~6、6~9、9~12月龄的绝对增重率和瞬时增重率,在生长速度上依次为法国、英国、丹麦和挪威群体,在生长差异上丹麦和挪威及英国和法国之间的差异较小,丹麦、挪威和英国、法国之间的差异较大。大菱鲆各群体在3、6、9和12月龄的体重变异系数分别为22.84%~33.48%、21.36%~30.30%、19.64%~26.97%和21.06%~35.07%,认为这4个群体的大菱鲆均可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88.
环境胁迫对大菱鲆C-型凝集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菱鲆C-型凝集素(SmLec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因子,本实验通过分析其活性特点以及环境胁迫对其表达调控的影响,探讨其在大菱鲆先天免疫应答过程中的潜在功能以及养殖环境中的应用。实验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进行重组表达,并通过纯化获得19 ku重组目的蛋白;活性分析结果显示,SmLec1对所选6种细菌的凝集作用存在差异,其中对鳗弧菌和爱德华氏菌具有明显的凝集作用;在选取的8种糖类中,木糖、果糖、蔗糖、乳糖和甘露糖能够抑制SmLec1的凝集活性;在理化因子(pH、温度)中,pH7和温度37°C时对SmLec1的凝集活性产生抑制;鳗弧菌感染实验显示,感染6 h时肝组织的SmLec1表达量明显上升,在12 h时达到最高值,随后有所下降;温度胁迫时肝组织的SmLec1 m RNA表达量受到温度的影响显著,在19°C开始升高,22~27°C呈降低趋势,其他组织变化不显著。盐度胁迫对SmLec1在各盐度的表达量变化不显著。研究表明,SmLec1能够抑制鳗弧菌的感染,其表达受到温度的影响,本研究为进一步明确SmLec1蛋白的抗菌机理和探索对大菱鲆疾病的免疫学防治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9.
采用RAPD标记技术对取自韩国沿海和俄罗斯沿海的星突江鲽养殖子一代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个10bp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1个效果稳定的引物,对每个群体40个个体进行扩增,各获得57个位点。韩国群体多态位点数为33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7.89%;俄罗斯群体多态位点数为32个,其多态位点比例P为56.14%。韩国群体和俄罗斯群体的Shannon遗传多样度分别为0.3384和0.2963,Nei的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305和0.1947。星突江鲽两群体遗传多态度总量Hsp为0.4252。其中,群体内遗传多态度Hpop为0.3174,源于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7465,而源于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的比例为0.2535。  相似文献   
90.
鱼类的生长和繁殖受环境条件的调节,冬季的低温会给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产业带来不利影响。为研究红鳍东方鲀耐低温机制,本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抗冻蛋白(AFP)基因、冷诱导RNA结合蛋白(CIRP)基因、高速迁移蛋白家族蛋白(HMGB1)基因、Y-box结合蛋白(YB-1)基因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13℃、8℃和5℃),在红鳍东方鲀的肝、脾、肾、脑、心、肠、肌肉、性腺和皮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AFP基因呈广泛性表达,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AFP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显著升高的趋势,在5℃组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IRP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随着温度的降低,各组织中CIRP基因的表达量的升降程度有所不同,在肝、肾、脑、心、肠、皮肤中的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脾、肌肉和性腺中表达量呈上升趋势。HMG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脑、心、肝和皮肤中也有较高的表达量;随着温度的降低,除肝脏外,各组织中HMGB1基因的表达量基本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在8℃组达到最大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YB-1基因在肌肉中表达量最高(P<0.05),在其他组织中表达量较低;随着温度的降低,大部分组织中(脑、心、肠、肾、肝、肌肉和脾)表达量呈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在8℃组达到最小值(P<0.05)。以上结果表明,4种基因表达水平因组织、温度的不同而不同,反映了这4种基因的功能特异性;在低温胁迫下,4种基因积极响应,表达量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表明4种基因在红鳍东方鲀低温环境适应中可能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另外,从表达变化规律来看,8℃可能是红鳍东方鲀应对低温胁迫的关键调控点,过低的温度会造成其调控紊乱,这可为研究红鳍东方鲀低温应答调控机制提供相关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