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48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林业   699篇
农学   320篇
基础科学   344篇
  187篇
综合类   2188篇
农作物   314篇
水产渔业   162篇
畜牧兽医   1311篇
园艺   316篇
植物保护   11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108篇
  2019年   158篇
  2018年   162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90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333篇
  2010年   306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252篇
  2007年   254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203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51篇
  2001年   217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73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32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125篇
  1993年   126篇
  1992年   94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99篇
  1988年   60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36篇
  1985年   35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2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3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6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3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90 毫秒
971.
本文以乌兰浩特市南三镇为案例区,选取代表耕地自然条件和利用状况的9个评价因子构建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空间分析方法进行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表明:乌兰浩特市南三镇耕地适宜性分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四个等级。  相似文献   
972.
单宁酸对不同pH茶园土壤中活性铝形态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云南省普洱市和江西省南昌县两地典型的茶园土壤,通过添加HCl和Ca(OH)2调节土壤pH,研究不同pH(3.0、3.5、4.0、4.5)茶园土壤添加0.4 mmol·kg 1、2.0 mmol·kg 1、4.0 mmol·kg 1、8.0 mmol·kg 1、12.0 mmol·kg 1单宁酸后,活性铝形态交换态铝(Al3+)、单聚体羟基铝[Al(OH)2+、Al(OH)+2]、酸溶无机铝[Al(OH)03]和腐殖酸铝[Al-HA]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单宁酸添加量为0~0.4 mmol·kg 1和0~2.0 mmol·kg 1时,江西南昌和云南普洱茶园土壤中交换态铝随土壤pH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而羟基态铝、酸溶无机铝和腐殖酸铝呈逐渐上升趋势;当单宁酸浓度增至2.0 mmol·kg 1以上时,随土壤pH的增加,单宁酸对活性铝释放的抑制作用增强,各形态活性铝含量都较低,且不同pH处理土壤间的差异不显著。0~20 cm土层土壤与20~40 cm土层土壤变化规律大致相似,总体上看,下层土壤活性铝总量高于上层。云南普洱茶园土壤活性铝总量明显高于江西南昌的茶园土壤。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层土壤中,pH与羟基态铝、腐殖酸铝、土壤酸碱缓冲容量(pHBC)呈正相关(r=0.796,P0.01;r=0.960,P0.01;r=0.852,P0.01);pHBC与交换态铝、羟基态铝呈负相关(r=0.904,P0.01;r=0.645,P0.05),而与腐殖酸铝呈正相关(r=0.795,P0.01)。同时,单宁酸加入浓度为0~0.4 mmol·kg 1时,土壤pH明显上升,之后随着单宁酸加入浓度的增加土壤pH持续下降,土壤pH(YpH)与单宁浓度(CDN)在此阶段基本符合方程:YpH=0.04CDN+3.82(R2=0.95,P0.01)的线性变化趋势,在单宁酸浓度达到8.0~12.0 mmol·kg 1时,土壤pH基本不再变化。  相似文献   
973.
为比较不同种类生物质秸秆热解特性的差异,探讨地域对生物质秸秆热解特性的影响,以四川、湖北和云南产区的油菜、小麦、玉米和水稻秸秆为试材,采用SDT-Q600型同步热分析仪,通入高纯氮气后,对样品进行热解与测定(加热速率为20℃/min,终止温度为1 000℃),最终获得不同种类和不同产区生物质秸秆的TG曲线和DTG曲线,并对各曲线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生物质秸秆热解过程呈现相似的变化规律,但由于样品种类的组分不同,样品呈现出失重程度和失重速率上的差异;地域对同种生物质秸秆的失重程度有影响,对失重速率影响不明显。采用Coats-Redfern法,对不同种类和产区的生物质秸秆热解过程进行动力学计算,得出表观活化能和频率因子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在主要失重阶段生物质秸秆活化能为89~144kJ/mol。  相似文献   
974.
Y两优5813是江西天涯种业有限公司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选育的Y58S和自选两系中籼恢复系R713选配而成的两系杂交中稻新组合。2010年参加江西省一季稻组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86 kg,比对照II优1308平均增产0.43%,居所在区组参试组合第四位。2011年续试,Y两优5813平均亩产604.07 kg,比对照II优1308平均增产4.48%,居所在区组参试组合第二位。2012年通过江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赣审稻2012002)。通过在江西各地的试验示范、新品种展示、高产创建等表明,该组合具有产量较高、米质较优、抗性较强、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75.
残膜量对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残膜量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设置0,90,180,360,720 kg/hm~2的5个残膜量水平,分析不同残膜量下膜孔灌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特征和水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残膜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具有阻渗作用,残膜土累积入渗量较无残膜土减少10.63%~30.77%,Kostiakov模型对残膜土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有较好地拟合效果;入渗前30 min,不同残膜量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差异不显著,随着入渗时间推进,残膜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入渗结束时,含残膜土湿润体体积减小18.09%~41.96%。垂直湿润锋距离、湿润体体积与入渗时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均0.98;除膜孔中心处,相同位置含残膜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无残膜,30%高含水率区域减小。湿润体内同一深度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减小幅度为4.20%~16.27%。研究结果可为残膜土下膜孔灌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76.
浙江虎耳草属一新变型——瓣萼虎耳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虎耳草属Saxifraga一新变型——瓣萼虎耳草S.stolonifeia Curt.f.sepaloides G.H.Xia&G.Y.Li,与原变型及S.stolonifera Curt.f.aptera(Makino)Hara的区别在于花冠辐射对称,花瓣同型,萼片状。模式标本存放于浙江林学院植物标本馆。图2参3  相似文献   
977.
采用石蜡切片,H.E染色,对猪输卵管进行显微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输卵管伞和漏斗部均为膜性结构.输卵管伞由内、外侧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中央的琉松结缔组织共同构成,没有肌层和外膜;漏斗部、壶腹部和峡部均由黏膜层、肌层币口外膜3层构成.  相似文献   
978.
凤城(县级市)位于辽宁的东部山区,全市每年玉米种植面积2.7万hm2以上.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市试验、示范、推广玉米施用磷酸二铵做口肥,发挥了显著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979.
为了探讨微波辅助提取蓝、紫粒小麦麸皮中色素的方法,以两个蓝粒小麦品种和两个紫粒小麦品种的麸皮为原料,以酸性乙醇为浸提剂,利用格兰仕WD900I型家用微波炉,研究了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原料与提取剂的比例)和提取剂浓度等单因素对提取率的影响,并根据单因素试验结果,设计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结果表明,4个因素对酸性乙醇微波辅助提取蓝、紫粒小麦色素的影响的大小顺序均为微波功率〉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剂浓度;每次加热3瓶(每瓶20或24mL)的最佳提取条件,微波功率均为450W,加热时间均为90s(间断加热,将最高加热温度控制在≤75℃),溶剂均为70%乙醇溶液,料液比,蓝粒为1g:10mL,紫粒为1g:12mL。  相似文献   
980.
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遗传多样性的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深入了解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遗传特性,为育种工作中合理利用小麦育种骨干亲本提供理论依据,利用22对SSR引物分析了小偃6号及其衍生品种(系)共54份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在54份材料中共检测到133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数目在3~15个之间,每个位点上平均有6.05个等位变异。22对引物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幅度为0.2606~0.8579,平均为0.6529。54份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GS)在0.549~0.962之间,平均为0.747,表明品种间遗传差异较小。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将54份材料分为四类,聚类结果较好地反映了品种(系)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