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2篇
林业   1篇
农学   92篇
基础科学   2篇
  37篇
综合类   120篇
农作物   6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91.
印楝素乳油对水稻二化螟作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稀释度的印楝素乳油处理水稻茎秆,探讨其对水稻二化螟的作用方式。结果表明:印楝素0.750、0.500、0.375、0.300和0.250μL·L-1的浓度处理稻茎,对二化螟拒食率分别为70.82%、65.74%、58.64%、36.69%和23.61%。印楝素乳油处理水稻茎秆饲喂3龄幼虫,0.750和0.500μL·L-1的高浓度处理,幼虫分别于6、12d全部死亡;0.375、0.300和0.250μL·L-1的低浓度处理,对其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印楝素对二化螟成虫具有较强的产卵忌避作用,10μL·L-1的浓度对成虫产卵忌避率达88.6%。室内毒力测定还表明二化螟蚁螟对印楝素乳油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192.
温度对水稻两优培九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研究两系杂交水稻两优培九在气候迥异的不同年型间生育期与产是的温光效应规律。结果表明:其生育期长短主要受积温(>0℃)所控制,在中国扬州地区其全生育期为160d左右,约需积温为3880℃;产量因播期、年份不同而呈极显著差异,且存在互作效应;两优培九在扬州地区安排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种植,有利于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3.
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的穗部特征及籽粒灌浆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籼粳交超级稻甬优538为试材,常规粳稻镇稻18和杂交籼稻中浙优1号为对照,将穗部分成上部一次枝粳籽粒(UP)、上部二次枝粳籽粒(US)、中部一次枝粳籽粒(MP)、中部二次枝粳籽粒(MS)、下部一次枝粳籽粒(LP)、下部二次枝粳籽粒(LS)6个部分,比较不同类型品种的穗部特征和籽粒灌浆特性。结果表明:(1)两年中甬优538平均产量为12.5 t hm–2,较中浙优1号和镇稻18分别高17.6%和15.2%;每穗粒数和群体颖花量以甬优538最高。(2)单穗重和着粒密度以甬优538最高;甬优538穗部6个部位的籽粒数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且以上部二次枝粳籽粒和中部二次枝粳籽粒数增加最为明显。(3)甬优538中,UP与MP、MS与US、LP与LS为同步灌浆,但两两之间为异步灌浆。中浙优1号和镇稻18中,UP、US和MP为同步灌浆,而UP、US、MP与LP、LS为异步灌浆。品种类型间,穗部6个部位米粒终极生长量的平均值以镇稻18最高,最大灌浆速率和平均灌浆速率的平均值为中浙优1号镇稻18甬优538,有效灌浆时间为甬优538镇稻18中浙优1号。  相似文献   
194.
追施氮肥时期对淮南中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在淮南麦区以中筋小麦扬麦10号为材料,研究在高产栽培条件下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氮(纯氮)量为225kg·hm-2、基肥与追肥比为5∶5的条件下,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籽粒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磨粉品质、淀粉糊化特性以及面粉和面条品质均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在4叶期、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追施氮肥均可使扬麦10号达到中筋小麦品质标准,且追施氮肥时期适度后移有利于品质的提高;拔节期追施氮肥可改善淀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抽穗期和开花期追施氮肥显著提高蛋白质和面筋含量,但面粉糊化特性和面条品质等有所下降,且产量偏低。拔节期是实现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追施氮肥时期。  相似文献   
195.
追氮时期对中筋小麦群体质量及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优质专用中筋小麦品种扬麦10号为材料,在淮南地区高产条件下研究不同追氮时期处理对小麦群体质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总施纯氮量为15kg/667m^2、基追比为5:5的条件下,追氮时期对扬麦10号茎蘖动态、分蘖成穗率、株高及耩部节间的发育、植株倒伏、产量、籽粒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磨粉品质以及面粉和面条品质等方面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追氮时期在4叶期或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模式下易实现中筋专用小麦的品质要求,且追氮时期适度后移有利于品质的提高,特别是在拔节期追氮尤其有利于优化该品种群体质量和面条品质,产量也最高,是实现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最适安全追氮期.  相似文献   
196.
实现稻渔(蟹)共作系统内稻蟹生育与季节的优化同步,要求水稻的栽插期不仅要考虑到其相应的栽培管理和水稻群体的形成,为河蟹的生长发育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还要考虑到水稻本身的安全生育及高产优质。本研究在明确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稻蟹生育与季节优化同步的模式。  相似文献   
197.
分析了我国新时期作物栽培学科发展现状,提出了我国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对策,以及作物栽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8.
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阐明播期对不同类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以三系籼粳交甬优2640(大穗型)及超级稻武运粳24(多穗型)为试验材料,依据江苏省里下河稻区稻麦周年生产实践,设置6个播期,采用毯苗机插方式,研究不同播期条件下机插稻产量及光合物质生产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水稻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但变化幅度有差异;播期推迟,水稻生育时期相对延迟,生育期缩短,主要生育阶段积温及其利用率明显降低;产量构成因素中穗数和千粒重受播期的影响较小,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变化较大;随播期推迟,水稻主要生育阶段光合势下降,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于生育前期上升,生育中、后期明显下降,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在拔节期略有升高,在抽穗期和成熟期相对降低,抽穗后叶面积衰减率呈上升趋势,收获指数下降。试验设置播期范围内,抢时早播有利于调节机插稻主要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形成"前小、中高、后强"的高质量水稻群体,易攻取高产。从生育安全性考虑,机插稻最迟应在6月15日播种。迟播条件下,应尽量避免选用大穗型品种,规避种植风险,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因此大穗型品种最晚播期宜提前至6月5日。本研究可为机插稻高产、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9.
概括性报道了1983~1994年稻田套播麦的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稻田套播麦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的特点,明确了高产高效的生育特征与指标,并提出了相应的栽培策略与配套轻型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0.
选用籼型杂交稻、籼粳杂交稻、籼型常规稻和粳型常规稻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比较其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茎叶同化物运转特征,分析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与茎叶同化物转运和产量形成的关系,探讨施氮水平对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叶同化物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间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和解剖结构特征、茎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s, NSC)转运存在基因型差异。4种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中,籼型杂交稻和籼粳杂交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较高,其茎叶NSC转运和产量也较高,其次是籼型常规稻,粳型常规稻的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最低,其茎叶NSC转运和产量也最低。水稻穗颈和剑叶维管束特征和茎叶NSC转运受氮水平的影响,低氮能够促进茎叶NSC转运,增施氮肥增加了穗颈和剑叶维管束数量、平均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但穗颈横截面维管束密度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穗颈大、小维管束数量与茎叶NSC转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穗颈和剑叶大、小维管束数量、横截面积和韧皮部面积与产量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选择茎叶维管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