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30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维生素与矿物质对大菱鲆幼鱼色素恢复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交叉组合设计了16组大菱鲆(Turbot)幼鱼饲料,在各组饲料中,复合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分别为0~3%,共进行了60d的喂养实验。结果表明,白化大菱鲆幼鱼可以通过调整配合饲料配方,使体色恢复为正常体色。经过60d的试验,添加1%的复合维生素和3%的复合矿物质的效果最好。维生素与矿物质的比例及组合对大菱鲆白化苗种色素的恢复有着直接的关系。试验组中平均色素覆盖率最高为90%,完全恢复正常体色的比例可达23%。本研究所配制的复合维生素和复合矿物质对大菱鲆体色的恢复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2.
目的初步研究涪陵黑猪在种养循环生态大棚内的育肥性能,并与传统半封闭育肥猪舍比较。方法在同一品种、同一饲料、同一时间段内由同一饲养员分别在种养循环生态大棚和传统半封闭猪舍内对涪陵黑猪育肥,记录数据,育肥结束后,统计分析并对比两者育肥性能指标。结果种养循环生态大棚实验结果为:发病率为5%,成活率为99.60%,日增重为(614.04±62.22)g,料重比(3.06±0.09):1;传统半封闭猪舍实验结果为:发病率为9%,成活率为98.40%,日增重为(516.53±51.79)g,料重比(3.38±0.01):1。结论涪陵黑猪育肥,种养循环生态大棚优于传统半封闭式猪舍。  相似文献   
143.
随着刺参产业迅速发展,鼠尾藻、马尾藻等天然优良刺参饲料原料渐趋短缺,价格不断上涨,导致生产中各种代用藻类的应用愈加广泛。为开发具有一定资源量的刺参新的饲料原料,笔者选择海带粉、脱胶海带粉、苜蓿草粉和石莼粉4种原料进行比较,以期找出最佳的代用原料藻类。  相似文献   
144.
为了测定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在不同温度下摄食和耗氧率的变化,设计了室内控温实验。以7~8月龄(壳长2.67±0.02 cm)和19~20月龄(壳长6.91±0.04 cm)两组皱纹盘鲍为实验对象,分别在5个温度梯度(5℃、10℃、15℃、20℃、25℃)下饲育30天,并记录鲍的摄食率和耗氧率。结果表明,7~8月龄鲍的摄食率和耗氧率显著高于19~20月龄鲍(P<0.05);鲍的摄食率和耗氧率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加,并在20℃二者均达到最高值,当温度超过20℃时,二者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19~20月龄鲍5℃和10℃组的摄食率和耗氧率与20℃组差异极显著(P<0.01),15℃和25℃组与20℃组差异显著(P<0.05);7~8月龄鲍20℃组的摄食率与其他温度差异显著(P<0.05),而20℃的耗氧率和15℃、25℃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摄食率和耗氧率与温度间符合三次函数关系。该实验发现,皱纹盘鲍的摄食和耗氧率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显著,适宜温度在20℃左右,这对进一步研究鲍合理健康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5.
生猪生产必须经过培育母猪、产仔、育肥3个阶段才能完成1次循环,这个过程至少要用1年半到2年的周期。不少养猪户在肥猪赚钱时拼命扩大饲养规模,购进仔猪,造成仔猪涨价,仔猪涨价又会促使母猪饲养量增加,减少出栏,减少了市场上肥猪的供给;这样一来,无论是母猪的饲养量还是育肥猪的存栏量都可能已超过市场需求,等到母猪产仔、在育肥猪可以出栏后,猪肉价格已开始下跌,养猪户又开始减少育肥猪的饲养,造成仔猪供大于求,出现仔猪跌价、大量母猪被宰杀的现象。要再次恢复正常的养猪生产,往往需要两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因此,由一轮生猪生产过剩到下一轮生猪生产不足,需要一定的周期。正是这一原因,使得生猪市场价格发生周期性波动。  相似文献   
146.
母猪情期受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养猪生产的效率和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母猪的情期受胎率一直是养猪科研和养猪生产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而母猪的情期受胎率受到公猪精液品质、母猪适宜配种时间、公母猪的饲养管理状况、配种技术和方法、疾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7.
对虾包膜饲料的喂养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材料与方法试验用虾为购买的中国对虾仔虾,体长7mm~8mm,暂养处理5d后进行分组试验。试验用饲料为卤虫、小杂鱼、商品饲料和包膜饲料。小杂鱼经切碎清洗处理后投喂。包膜饲料的生产是通过选用优质的饲料原料,采用先进的饲料配方,对饲料原料预粉碎和混合加工,进行颗粒包膜处理而成。对虾幼体生长的试验安排是依据卤虫、小杂鱼、商品饲料和包膜饲料分4组,每组设一平行对照组,试验用8个2方水体的水泥池子,池深1m,试验管理接近于对虾水泥池高密度精养模式,每池投放仔虾300尾,每日投饵2次,吸底1次,换水50%,全程充…  相似文献   
148.
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率先进行了微颗粒饲料的研究,日本在70年代开始这方面的研制和生产,我国80年代末才逐渐重视,倪叶鑫通过相分离-复凝聚法,研究了幼仔鱼虾饲料微囊化的技术,陈勇等研究了4种水产动物微颗粒饲料的制备方法。近几年,在水产苗种生产中,微粒饲料的研究应用逐渐增多,如Jones等认为对虾育苗中,包膜微囊饲料可以替代部分活体饵料,Chu等研究包膜微囊饲料对牡蛎(Crassostrea virginica)幼体变态的影响,陈维岩等进行了微粒粘合饲料饲养试验,李健和冯莉萍使用微颗粒饵料进行了对虾育苗试验,认为微颗粒饲料能替代部分鲜活饵料;时吉营等研究了在中国对虾育苗中微粒饲料的应用,认为微颗粒饲料优势明显。我们进行了微膜微粒饲料培育虾苗的试验,对微膜微粒饲料与活体饵料、半人工饵料培育虾苗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9.
本文简要介绍了信息时代地图产品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针对地图出版软件系统存在的不足,论述了多接口地图符号库设计和应用的必要性.在分析相关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地图符号库多接口的架构方式,实现了针对地图不同输出目标,使用同一套地图符号库,输出GDI、EPS、PDF和SVG等不同文档格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0.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