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篇
农学   7篇
  47篇
综合类   75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在中国南方桉树种植区,炼山作为传统的整地方式正加速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流失和土壤板结,而免炼山代替炼山可以改善桉树的生长环境并对土壤养分和结构产生积极影响。然而,从土壤团聚体角度来看,免炼山改良桉树人工林土壤结构和提升养分含量的原因仍不明确,需要深入探讨。【方法】研究选取经过炼山和保留采伐剩余物两年后的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并以当地常绿阔叶林作为对照,调查了两种林地管理方式下桉树人工林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并进一步测定了所有林分中土壤团聚体(> 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的粒径分布及其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结果】相比于炼山,免炼山可以显著促进土壤的团聚化作用并提升各粒径团聚体中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相关性分析表明,2~0.25 mm和0.25~0.053 mm的土壤团聚体全氮、全磷含量与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呈显著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桉树人工林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蓄积量显著正相关,且免炼山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两年时间已超过炼山,但短期内其表层土壤的...  相似文献   
32.
长期施肥对黑土糖苷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长期(25年)施肥对表层黑土(0~20 cm)土壤糖苷酶(α-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α-半乳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和磷酸单酯酶(酸性磷酸单酯酶和碱性磷酸单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施用化肥相比,有机肥、有机肥配施化肥能显著地提高土壤糖苷酶和磷酸单酯酶的活性,这种活性的增加主要是随有机肥带入到土壤中的酶活性所引起.土壤糖苷酶和磷酸单酯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磷酸单酯酶活性与土壤全磷的相关关系达到极显著水平.与其他糖苷酶相比,土壤β-葡糖苷酶对肥料施用的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33.
大豆轮作与连作对黑钙土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连作减产是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拟通过对大豆连作、大豆-玉米轮作和大豆-高粱轮作制度下土壤酶活性及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阐明大豆轮作与连作对土壤生物学质量的影响.测定了与土壤碳、氮、磷、硫转化有关的9种酶的酶活性(a-半乳糖苷酶、B-半乳糖苷酶、a-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芳基硫酸酯酶),以及β-葡糖苷酶、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大豆.玉米轮作全硫量降低幅度最大;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β.半乳糖苷酶、β-葡糖苷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大豆连作相比有显著提高.大豆-高粱轮作制度下除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豆连作外,其.它均与连作方式无显著差异.大豆-玉米轮作制度显著降低了β-葡糖苷酶和磷酸二酯酶的Km值,显著提高蛋白酶、磷酸单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值,以及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的Vmax/Km值.大豆-高粱轮作制度可以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的Km值,显著提高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Km值.3种种植制度下,大豆-玉米轮作制度对酶活性的提高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34.
缓释型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成虫效果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 a试验结果表明:缓释型引诱剂诱杀松墨天牛效果与M99型引诱剂相当,诱到的松墨天牛雌性比相同,可真实地反映林间松墨天牛种群数量变化动态,并且药效延长至1个月。建议进一步完善药剂性能,稳定剂型,投入工业化生产,以便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5.
人们对植物内生真菌的研究已有100多年的历史[1],对内生真菌的研究最初始于黑麦草(Loliumperenne)等牧草上产生生物碱类毒素引起家畜病害的内生真菌研究,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很少有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少数的研究也是围绕黑麦草、高羊茅等少数几个禾草展开的。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存在明显的互惠共生关系,内生真菌可改善植物的某些性状,如提高抗病性、抗旱性等,内生真菌的研究才逐渐成为热点。内生真菌长期生活在宿主体内的特殊环境中,并与宿主协同进化,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内生真菌可以从…  相似文献   
36.
2005—2006年在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白粉菌寄主植物,发现白粉菌寄主植物23科43属52种植物,其中7种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27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寄主植物;使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的白粉菌寄主植物达25科47属57种。  相似文献   
37.
38.
对信阳市病害发生较重的24种园林花木植物进行了病害调查,发现病害种类45种,其中叶部病害37种,茎枝干等部病害8种,根部病害1种。从病原物方面分析,这些病害中真菌性病害40种,细菌性病害3种,生理性病害2种。  相似文献   
39.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利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694-10695,10709
根据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目标(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科学配置城乡劳动力;提高政府服务能力,促进政务公开;促进城乡生态建设一体化)和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信息基础硬件建设、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业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农业信息服务能力的培育、农业信息化传播网络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河南省应以"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为工作原则,贯穿"因地制宜,多管齐下,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以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需求为中心,把农民亟需的市场信息和技术作为建设的重点,增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有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突出特色并配置好各种信息资源、建立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因地制宜地找准应用突破点、建立多元融资体系、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呼叫系统和推进物联网技术。  相似文献   
40.
2005—2006年在河南省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查白粉菌寄主植物,发现白粉菌寄主植物23科43属52种植物,其中7种为中国新记录寄主植物,27种为河南省新记录寄主植物;使鸡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记录的白粉菌寄主植物达25科47属57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