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4篇
综合类   31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12.
性诱剂对小菜蛾种群的迷向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迷向指标,评价了不同成虫密度、不同诱捕器数量对小菜蛾种群的迷向作用。结果表明,自设置性诱剂后的前6d,对小菜蛾成虫的迷向不断增强,10~18d后形成迷向高峰,18d后显著下降。在小菜蛾不同成虫密度下,随着田间菜蛾密度的增加,迷向率呈下降趋势,其中以田间蛾密度为4515~6000头/hm2时,迷向作用最强;同时性诱剂可有效地减少小菜蛾的田间落卵量,对小菜蛾种群的迷向作用105个/hm2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采用浸叶法与药膜法,分别测定3种植物粗提物对稻田重要天敌稻虱螯蜂(Haplogonatopus apicalis)与稻螟蛉绒茧蜂(Apanteles ruficrus)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薇甘菊乙醇提取物(0.01 g/mL)、飞机草乙醇提取物(0.018 g/mL)对稻虱螯蜂、稻螟蛉绒茧蜂羽化与成蜂的存活是安全的。现代苦楝油(1.5×10-4 g/mL)对稻虱螯蜂、稻螟蛉绒茧蜂的羽化具有较强的影响,羽化率分别仅为23.33%、41.57%;对稻螟蛉绒茧蜂成蜂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处理后2,6,12,24,48 h内死亡率分别为13.33%、20.00%、30.58%、36.67%和38.26%,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而对稻虱螯蜂成蜂存活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4.
应用联杯法等室内测定了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对红火蚁的引诱力、毒杀速度及其传导毒杀活性.结果表明,供试饵剂对红火蚁的引诱性、毒杀速度显著优于正舒(对照药剂).红火蚁觅食到供试饵剂的初始时间为2.00 min,与正舒的2.33 min达显著差异;供试饵剂处理后24 h的工蚁死亡率为80.65%,显著高于对照饵剂的50.15%;72 h的工蚁死亡率即达到100%.联杯法测定结果表明,0.05%氟虫腈杀蚁饵剂能通过工蚁的取食和交哺行为进行传导.供试饵剂受药杯中工蚁、幼蚁和蚁后3 d后死亡率均达到100%,显著高于对照饵剂.0.05%氟虫腈杀蚁饵剂引诱性强、对红火蚁具有高胃毒、高传导毒杀活性,可适用于防控入侵红火蚁.  相似文献   
15.
采用红火蚁克星─Ⅳ型诱杀饵剂对惠州市仲恺高新区及其周边绿化区的红火蚁进行了疫情调查和防控,处理结果表明:2个小区红火蚁疫情达到Ⅴ级,属于严重危害区;另有5个小区红火蚁达到Ⅳ级,属于中度危害区。施药后5 d,蚁丘周围开始出现死蚁,随着施药时间的延长,防控效果愈高。施药后7 d,红火蚁蚁丘的减退率为20.31%~33.33%,工蚁的诱集量减退率为46.28%~78.72%。15 d后,蚁丘减退率上升至49.41%~80.00%,工蚁诱集量减退率为79.55%~92.34%。药后30 d的工蚁平均减退率、蚁巢平均减退率分别为93.08%、88.64%。施药后6个月,工蚁平均减退率为99.01%,蚁巢平均减退率为98.04%,显著地消除了红火蚁的蚁害威胁。  相似文献   
16.
非嗜食植物次生化合物对褐稻虱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nterference index of population control,ⅡPC),研究了非嗜食植物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实验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26种植物乙醇提取物(1 gDW·100mL-1)中,大多数对褐稻虱种群有明显的产卵忌避作用和综合干扰控制作用.其中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etr.et Widd)、甘草(C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飞机草(Chromolaena odorata)3种植物乙醇提取物的产卵忌避率达90%以上;薇苷菊(Mikannia micrantha H.B)、飞机草、苍耳等14种植物乙醇抽提物1 gDW·100mL-1对褐稻虱的综合ⅡPC小于0.1,表明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效果达90%以上;同时部分植物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毒杀作用,如薇苷菊、马樱丹(Lantana camaraL.)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1~2龄若虫的ⅡPC达到0.32~0.45,薇苷菊、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lyla S.T.Blakely)、飞机草对3~5龄若虫的ⅡPC分别为0.40~0.50,即对褐稻虱1~2、3~5龄若虫分别具有55%~68%和50%~60%的毒杀效果.这些植物乙醇提取物可作为组建水稻植物保护剂的成分.  相似文献   
17.
惠州园林树木害虫的危害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总结了惠州市园林树木40种常见害虫的危害特点、主要寄主。其中食叶性害虫主要有凤蝶、夜蛾、卷叶蛾等,蛀干性害虫主要有天牛、白蚁等,吸汁性害虫主要有红蜘蛛、蚧壳虫、蓟马等,同时分析了园林树木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是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在野外较难观察到,并且其种群数量较小。2012年5月,我们在广东北部的南雄县发现了一处海南鳽新的分布地。本文报道了该分布地海南鳽的繁殖行为。整个观察期从2012年5月4日持续至7月14日,是迄今为止在野外对海南鳽进行连续观察最长的一次。结果表明:繁殖期海南鳽亲鸟晚上飞离巢地,飞离时间的高峰出现在19:00–20:00;次日早晨返回巢地,归巢时间的高峰为04:30–05:30。亲鸟喂雏的时间多发生在05:00–5:30(占整个该类行为的26.5%),从10:00到16:00没有观察到亲鸟喂雏的行为。本文从繁殖行为结果解释了海南鳽多数情况下是在天黑前或者黎明前容易被观察到的原因。海南鳽从出雏到幼鸟离巢需要67天以上的时间,比多数鹭科鸟类的育雏时间长。研究结果弥补了以往海南鳽育雏时间长短不明确以及育雏行为资料不足的缺陷。  相似文献   
19.
飞机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扩展的均匀设计与干扰作用控制指数,评价了飞机草乙醇提取物使用浓度、次数对褐稻虱种群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飞机草乙醇提取物对褐稻虱成虫具有较强的产卵驱避作用,干扰作用控制指数为0.549~0.600;对褐稻虱各龄幼虫具有一定的毒杀效果,同时建立了干扰作用与使用次数、使用浓度之间的回归模型:Y=0.252 7-0.046 1X1-0.023 0X2。使用浓度与次数的不同组合,大多可将褐稻虱种群趋势指数I降至1.00以下,使用浓度对防治褐稻虱的干扰作用大于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20.
惠州市主要体育场馆红火蚁疫情及防控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了惠州市奥林匹克体育馆、金山湖体育馆等周边绿化区红火蚁疫情,并进行防控处理。调查表明,奥林匹克体育场与体育人才训练基地红火蚁疫情达到五级,属于严重危害区;金山湖游泳跳水馆红火蚁达到四级,属于中度危害区;金山湖体育馆红火蚁疫情为三级,属于轻度危害区。同时,采用诱饵法对防控效果进行了监测,随着施药时间的增长,防控效果愈高。药后7 d,红火蚁蚁丘减退率为77.9%~82.0%,工蚁诱集量减退率为60.0%~88.0%;药后15 d,蚁丘减退率上升至88.3%~91.0%,工蚁诱集量减退率高达88.6%~90.0%。药后40 d监测,防控效果均达100%,完全消除了红火蚁的蚁害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