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51篇
农作物   60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8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橡胶树红根病是我国分布最广、危害最重的橡胶树根部病害。为明确我国海南和云南地区橡胶红根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对杀菌剂的敏感性,采用十字交叉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并测定了10种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病原菌在玉米+橡胶根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对温度、pH等适应范围广,温度在13~31 ℃,pH在3~10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8 ℃,多数菌株最佳pH为7~9,且能利用多种碳氮源;不同的碳源中,果糖、半乳糖、麦芽糖、葡萄糖和甘露糖较适合该菌的生长;在供试氮源中,菌丝在酪氨酸、牛肉浸膏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色氨酸和尿素的基础培养基上生长最慢;光照对病菌有抑制作用,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菌丝的致死温度为47 ℃,10 min。不同地区的病原菌株间药剂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戊唑醇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0.0312 μg/mL,其次为嘧菌酯、十三吗啉、咪鲜胺和腈菌唑,EC50分别为0.5581、0.6759、1.3763和1.5603 μg/mL。  相似文献   
32.
雨季是剑麻园内杂草生长的高峰期,为了揭示剑麻园雨季杂草的群落多样性规律,找出剑麻园雨季杂草的优势种群,为剑麻园杂草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在雨季对广东湛江的一个剑麻园进行杂草调查,运用群落生态学的方法分析杂草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剑麻园的杂草有7科12属12种,主要的杂草为菊科(占比50%)。唇形科、豆科、防已科、海金沙科、蓼科、禾本科都是单属单种出现,每个科占比8.3%。鬼针草(Bidens pilosa)、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和含羞草(Mimosa pudica)是剑麻园雨季杂草中的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36.83%、17.73%、12.29%。鬼针草是最主要的优势种,其盖度达到52.22%。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的重要值不大(4.34%),但其危害严重。剑麻园雨季杂草的群落多样性水平较低,各杂草物种均匀交错分布。建议在剑麻田间管理时,应考虑到杂草群落多样性的保护,控制剑麻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防止个别优势种的暴发而对剑麻产生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33.
由镰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alcatum Went.)引起的甘蔗赤腐病是甘蔗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在病害流行季节能导致严重的产量损失。为了解甘蔗赤腐病原对杀菌剂的敏感性,本研究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的毒力。结果表明,11种杀菌剂对甘蔗赤腐病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戊唑醇、丙环唑、咪酰胺、苯醚甲环唑、多菌灵等5种药剂对甘蔗赤腐病菌菌丝体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值介于0.227~0.818 μg/mL。其对应EC95值也都小于12 μg/mL,介于1.416~11.339 μg/mL。就敏感性而言,4株赤腐病菌菌株对多菌灵的b值在11种杀菌剂中均为最大。由此表明,甘蔗赤腐病菌对多菌灵的剂量反应变化比其它几种杀菌剂均要敏感。  相似文献   
34.
以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氢酶(CAT)等5种防御酶作为植物抗病性反应指标,研究生防菌TB2和甘蔗赤腐病病菌对甘蔗植株抗病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先接病原菌后喷施生防菌TB2、先喷施生防菌后接病原菌、病原菌处理、生防菌处理等处理后,与植物防御抗病相关的PPO、POD、SOD、PAL、CAT防御酶活性均比对照组高,表明TB2和赤腐病菌均能诱导甘蔗叶片中的防御酶活性增强;先喷施生防菌后接病原菌的防御酶活性比同期先接病原菌后喷施生防菌的高,说明TB2诱导能力强于赤腐病菌。两者共同处理的甘蔗叶片中5种防御酶活性高于单独处理。可见TB2和赤腐病菌共同诱导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35.
为了筛选有效防治药剂,在室内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杀菌剂原药对橡胶树白根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戊唑醇、腈菌唑、丙环唑、抑霉唑、三唑酮、咪鲜胺、嘧菌酯、十三吗啉8种药剂对橡胶树白根病菌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抑菌效果较好,其EC50在0.017 7~6.013 6μg/m L,其中戊唑醇的毒力最强,EC50为0.017 7μg/m L;腈菌唑、丙环唑、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强,其EC50分别为0.027 8、0.045 6和0.077 3μg/m L。甲基托布津抑菌效果最差,EC50为41.299 0μg/m L。  相似文献   
36.
剑麻抗病育种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剑麻是我国热区最重要的麻类经济作物.H.11648是目前唯一的当家品种,该品种虽然高产,但易感由烟草疫霉引起的斑马纹病,而现有的化学农药防效又不理想,因此急需培育出抗病剑麻新品种.本文回顾了国内外剑麻育种的方法及成就,指出了传统育种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今后抗病育种的方向,重点阐述了用转基因手段培育抗病剑麻新品种宜采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37.
[目的]建立高效制备咖啡炭疽菌原生质体及聚乙二醇(PEG)介导的遗传转化体系的方法,为开展咖啡炭疽菌的致病分子机理研究打下基础.[方法]以咖啡炭疽菌野生型菌株BSC2-2为试验材料,通过PEG介导原生质体转化法将含有氯嘧磺隆标记和绿色荧光蛋白报告基因(GFP)的质粒pCB1532-G转入BSC2-2原生质体中,对获得的转化子进行遗传稳定检测、PCR分子检测和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结果]BSC2-2对氯嘧磺隆的耐受浓度为200.0 mg/L.最佳遗传转化体系为:28℃下用2.5%裂解酶酶解BSC2-2菌丝2 h,收集原生质体,再经MTC缓冲液冲洗重悬后将质粒pCB1532-G转入原生质体,在RM培养基中混匀再生,获得转化子.GFP基因的PCR扩增和分生孢子荧光观察结果表明,GFP基因已成功插入并整合到咖啡炭疽菌BSC2-2基因组中.转化子与野生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力上无明显差别,表明GFP基因在咖啡炭疽菌BSC2-2基因组中稳定遗传.[结论]成功建立了PEG介导的咖啡炭疽菌遗传转化体系,获得与野生型菌株在菌落形态、生长速率及致病性上无明显差别的转化子,为后续研究咖啡炭疽菌的基因功能和致病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8.
为探究枯草芽孢杆菌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的可行性,为橡胶树根病的可持续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抑菌圈法和平板菌落计数法分别测定7种杀菌剂和枯草芽孢杆菌Czk1菌株对橡胶树红根病菌、褐根病菌的毒力以及杀菌剂与Czk1菌的生物相容性,并用Horsfall法确定复配方案。结果表明:"根康"对橡胶树红根病菌和褐根病菌的EC50分别为0.6253、0.0522 μg/mL,EC50均最低且与Czk1菌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根康"(EC50=0.6253 μg/mL)与Czk1(EC50=6.46×10 7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红根病菌的增效比率值IR值为1.60;"根康"(EC50=0.0522 μg/mL)与生防菌Czk1(EC50=2.33×10 8 CFU/mL)混配,体积比V(Czk1)∶V("根康")=7∶3时,对褐根病菌IR值为1.51。研究表明,"根康"可与Czk1联用协同防治橡胶树根病,菌药复配剂的防效明显优于单剂"根康"和单剂生防菌Czk1的防效,且混配剂中"根康"使用量只有单剂的1/3,大幅降低了化学药剂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39.
由橡胶灵芝菌(Ganoderma pseudoferreum)引起的红根病是橡胶树生产上毁灭性病害之一。为明确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zk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对橡胶灵芝菌的抑制作用,以橡胶灵芝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检测Czk1所产12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的抑菌活性;采用生长速率法对挥发性活性组分进行毒力测定;检测挥发性混合组分对橡胶灵芝菌细胞的形态及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种挥发性化合物纯品对橡胶灵芝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抑菌率在15.20%~100%之间,其中,苯甲醛对橡胶灵芝菌抑菌活性最强,抑菌率达到100%。9种化合物纯品对病菌的毒力测定中,苯甲醛、3,5-二甲氧基苯乙酮、2,6-二叔丁基对甲酚EC50分别为20.30、30.62、40.96 μg·mL-1。该三种混合组分浓度为25 μg·mL-1,其对橡胶灵芝菌的抑制率为67.00%。经三种混合活性组分处理后的病菌菌丝缠绕成一团,细胞壁变薄,部分膜结构不完整。混合活性组分影响病菌细胞通透性。Czk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具良好的抑菌活性是由这些挥发性物质协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挥发性物质应用前景巨大,可作为化学农药替代品防治橡胶树红根病。  相似文献   
40.
咖啡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形态及ITS序列对咖啡炭疽菌进行了鉴定,其次通过菌丝体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咖啡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毒力。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表明:菌丝体生长最适合的温度为28~30℃,pH为7~8。赖氨酸和L-甘氨酸有利于菌丝体的生长,光照及碳源对菌落生长影响则不明显。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97.5%腈菌唑对咖啡炭疽病菌的抑菌效果最好,其EC50为30.79 μg/mL;其次为95%粉锈宁,其EC50为216.30 μg/mL;接着为97.2%百菌清和98%抑霉唑,其EC50分别为305.61、360.77 μ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