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7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篇
  1篇
综合类   54篇
农作物   4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相关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甜高粱茎秆含糖量相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以粒用高粱品系LR625(P1)和甜高粱品系Rio(P2)为亲本杂交构建的一组包含4个世代的遗传群体(P1、P2、F1、F2:3),采用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茎秆含糖量(混合锤度)、出汁率和茎秆鲜重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茎秆含糖量符合E-1模型,性状是由两对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控制的,主基因作用方式包括加性、显性和上位性3种效应。其中多基因效应高于主基因效应,遗传率分别为48.89%和39.52%。环境效应较小,占总表型方差的11.59%;出汁率性状符合B-5模型,即性状表现受2对主基因遗传控制,基因作用方式为完全显性作用。遗传力决定了出汁率表型变异的75.3%,环境因素影响24.7%,该性状的表现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茎秆鲜重符合E-2模型即两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模型,无上位性效应,性状的主基因效应大于多基因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58.85%,多基因遗传率为17.63%,环境因素影响占23.52%。  相似文献   
92.
辽宁省高粱育种工作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粱是辽宁省重要的旱粮作物,每年种植面积27万hm^2左右,总产量约14亿kg,占粮食产量的8%-10%。高粱籽粒除了用作粮食外,还可作饲料;副产物高粱壳可以提取色素,茎秆可制板材,甜高粱可作青贮饲料,制糖和酒精,且可形成产业;目前国内外市场的高粱需求量逐渐增加。因此,加强辽宁省高粱科研工作,发展辽宁省高粱生产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93.
高产、抗旱、酿酒用高粱杂交种辽杂18号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杂18号由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沈阳)以自选不育系038A为母本,自选恢复系2381为父本组配而成.2004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杂交种产量潜力大,稳产性高,适应性广;淀粉含量高(总淀粉72.03%),是酿酒的好原料;抗旱性强,抗叶病,抗倒伏,对丝黑穗病免疫,活秆成熟.  相似文献   
94.
朱凯张志鹏  邹剑秋 《杂粮作物》2007,27(2):F0002-F0002
辽甜1号是国家高粱改良中心(沈阳)于1999年杂交组配而成,是生产燃料乙醇专用品种。2005年通过国家高粱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  相似文献   
95.
亚洲玉米螟在高粱上蛀孔分布及其与产量损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洲玉米螟1、2代幼虫在辽宁省高粱上的为害蛀孔,总体以穗柄及其下1~4节上的蛀孔较多,平均分布率为55.35%.1代和2代在植株上为害,平均每株分别有0.88个和1.5个蛀孔.高粱品种ICS520和BTX623被2代幼虫为害造成减产,分别减产9.61% 和9.56%.蛀孔数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每株增加1个蛀孔,两个品种产量损失率分别为6.62%和5.53%.两品种对螟害显示差异不显著,相关系数未达到5% 的显著标准.  相似文献   
96.
97.
分别以5个A1、A3细胞质甜高粱品种为材料,对其光合参数日变化特点及其产量的形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段,A3细胞质甜高粱光合速率的平均值普遍高于A1细胞质甜高粱,A1细胞质甜高粱光合参数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而A3细胞质的光合参数日变化呈“单峰”和“双峰”2种曲线变化,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A3细胞质甜高粱中午气孔导度下降,出现“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98.
为探索引发种子对不同盐渍土壤条件下高粱芽苗的生理效应,增强高粱芽苗期的耐盐能力,采用盆栽沙培试验,将氯化钠和硫酸钠复配引发(CSP)、氯化钠单独引发(SSP)和不引发(NSP)处理后的高粱种子分别播种在0、40、80、120 mmol·L-1和160 mmol·L-1盐溶液漫灌的细沙盐渍土壤条件下,研究上述各种状态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种子引发可提高盐胁迫下高粱的发芽率、成苗率和活力指数,尤其是盐复配引发(CSP)效果更为明显;引发后的种子(特别是CSP)可显著减少中、高盐胁迫条件下叶片和根系相对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减缓叶绿素a+b、叶绿素a的下降;氯化钠和硫酸钠复配引发(CSP)下净光合速率在盐浓度低于80 mmol·L-1时下降幅度较小,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与之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种子引发增强了SOD、POD、CAT和APX活性,同时减少了MDA和O·2,其中MDA、O·2和POD反应较为敏感,三种种子引发处理对高粱芽苗期抗氧化系统的影响效应表现为:复配引发(CSP)单盐引发(SSP)不引发(NSP)。盐渍土壤条件下种子引发,特别是氯化钠和硫酸钠复配引发种子可增强其生理适应性,进而提高高粱芽苗期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9.
本研究以A3型细胞质甜高粱杂交种和A1型细胞质甜高粱杂交种为试材,通过套袋和不套袋2种处理,研究分析了它们在不同生态区的生物产量、茎秆含糖锤度、出汁率及预期产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虽然出汁率降低,但不育化的A3型细胞质杂交种生物产量、含糖锤度和总产糖量均得到显著提高。A3型细胞质杂交种完全可以在能源用甜高粱生产中应用,并为解决A1型细胞质杂交种所存在的倒伏、分期收获、鸟害等问题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从而实现实验室内对抗丝黑穗病的选择,免去在育种中对抗丝黑穗病的田间鉴定。【方法】本研究采用SSR技术,应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分别利用恢复系分离群体(2381R/矮四)和保持系分离群体(Tx622B/7050B),筛选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的分子标记。【结果】试验得出结果如下,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属于质量性状遗传,抗性表现为显性,只要亲本之一抗病,F1代即表现抗病;发现了2个在抗病品系中稳定出现、可作为高粱抗丝黑穗病3号生理小种基因标记应用的SSR标记:Xtxp13和Xtxp145。Xtxp13位于B染色体上,Xtxp145位于I染色体上,与抗病基因的重组率分别为9.6%和10.4%,距离抗病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约为9.6 cM和10.4 cM。【结论】高粱对丝黑穗病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可能受2对彼此独立的非等位基因控制,并且基因之间存在着互作;筛选SSR标记时发现,高粱抗丝黑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较易在保持系群体中找到,在恢复系群体中DNA片段多态性较少,表明恢复系和保持系在抗性机制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